简介:摘要伴PDGFRA、PDGFRB或FGFR1重排或PCM1-JAK2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髓系/淋系肿瘤,是2016版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中的独立疾病类型。在这一类别中,共同的特征是融合基因的形成导致异常酪氨酸激酶的表达。其中,伴有PDGFRA重排的髓系/淋系肿瘤是最常见的肿瘤类型。现报道1例罕见的以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为初始表现,并伴PDGFRA重排的髓系/淋系肿瘤。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D4+HLA-DRlow/-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表达水平在淋巴瘤预后价值方面的参考意义与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 08月01日至 2021年 04月在我院血液内科住院治疗的20例的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流式细胞仪监测患者的外周血CD4+HLA-DRlow/-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表达水平。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CD4+HLA-DRlow/-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表达水平与淋巴瘤患者预后水平的相关性关系。结果:随访时间为5-30个月,平均为(23.1±5.2)个月,所有患者外周血中CD4+HLA-DRlow/-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比例平均值为26.03%,将其作为临界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4+HLA-DRlow/-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比例与总生存时间呈负相关关系,P<0.05;同时,CD4+HLA-DRlow/-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26.0%的淋巴瘤患者预后效果更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淋巴瘤患者CD4+HLA-DRlow/-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表达水平越高,生存周期越短,预后效果越差,两者呈反向相关性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21年5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33例初治LPL患者资料,分析临床特点、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基因突变、治疗反应和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结果33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6岁(55~84岁);男性26例(78.8%),女性7例(21.2%);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贫血(31例,93.9%)、淋巴结肿大(16例,48.5%)和B症状(8例,24.2%)。所有患者均骨髓受累并伴M蛋白,其中23例(69.7%)IgM-κ型,8例(24.2%)IgM-λ型,1例(3.0%)IgG-κ型,1例(3.0%)IgA-κ型。骨髓涂片可见淋巴细胞、淋巴浆细胞或浆细胞增多;22例患者行骨髓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检查,患者均表达B细胞表面抗原(CD19和CD20),16例(72.7%)患者CD5、CD10阴性,13例(59.1%)CD138阳性或弱阳性,5例(22.7%)CD38阳性。23例行染色体检查的患者中7例(30.4%)染色体核型异常,16例行MYD88 L265P突变检查患者中14例(87.5%)突变阳性。21例可评估疗效患者中,18例(85.7%)治疗有反应,可达到部分缓解或疾病稳定,但完全缓解率低(14.3%,3/21)。中位随访34个月(2~102个月),1例失访;中位总生存时间未达到,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2%和67.9%。结论LPL是一类少见的好发于老年男性的惰性小B细胞淋巴瘤,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多样。血清学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及活组织检查、免疫分型和MYD88 L265P突变检测对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例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情况、术后治疗及随访结果。MATL淋巴瘤肺部原发极为罕见,相关检查缺乏特异性,易误诊,需行免疫组化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手术切除病灶可达到治疗目的,为后续治疗提供病理学依据。该病为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诊治经验,探讨外科手术在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诊治的86例肺MALT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其中男44例,女42例;年龄27~78(56.7±10.6)岁。48例(55.8%)因体检异常就诊发现;38例(44.2%)因出现症状就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病灶位于左肺17例,右肺49例,双肺19例;局限单肺叶56例,多肺叶29例。胸部CT检查主要表现为常伴有支气管充气征的斑片实变影(39例)和实性结节或肿块(37例)。术前确诊8例(9.3%)。58例完全切除病灶,其中10例辅助化疗;17例仅切除主要病灶,其中8例辅助化疗;余11例因诊断不明行肺活检,其中6例行化疗,1例行放化疗,4例未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术中失血量(202±118)ml,术后住院(6.7±4.7)天。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围手术期输血5例、心律失常1例、术后肺复张差行气管镜吸痰2例和乳糜胸1例。术后失访3例,余83例术后随访24~219个月,中位随访64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83例患者5年和10年的总生存(OS)率分别为95.0%和76.8%,5年和10年的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是75.7%和35.1%。完全切除病灶者的PFS率优于非完全切除病灶者(P<0.001),但两者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55例完全切除病灶患者,术后化疗和未化疗的OS率、PF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MALT淋巴瘤是一种预后较好的惰性淋巴瘤。非手术方式确诊率很低。外科手术能显著提高确诊率,又能根治切除早期局限病灶达到较好疗效,对本病的诊治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徒手淋巴引流干预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淋巴水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宫颈癌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各44例。给予对照组术后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徒手淋巴引流干预,比较2组疗效。结果:2组下淋巴水肿分级比率和下肢周径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情绪功能”、“生理功能”和“认知功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徒手淋巴引流干预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淋巴水肿,有助于缓解患肢水肿,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依从性,值得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对复发性B系AL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所致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儿童应用CAR-T(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细胞)细胞治疗的临床价值与实际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行CAR-T细胞治疗复发性B-ALL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在我院治疗时间为2020.08~2021.08,样本数量为30,对患儿行CAR-T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30例样本中CRS≤3级、>3级分别有17例、13例,无CRS1级与2级样本,严重CRS18例(60.00%)。30例样本中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26例(86.66%)、凝血功能障碍10例(33.33%)、肾损伤3例(10.00%)、肝功能障碍16例(53.33%)、心血管功能障碍23例(76.66%)以及呼吸衰竭11例(36.66%)。30例样本均使用托珠单抗及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CVVHDF模式血液净化治疗10例、鞘注地塞米松6例、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或等量甲泼尼龙15例;5例样本死亡,23例样本有明显好转。结论:在儿童复发性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CAR-T细胞治疗中,CRS是常见的治疗后毒性反应,会对患儿的多个器官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障碍,且患儿的IFN-γ与IL-6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越高,其CRS越严重;目前临床可通过激素、血液净化以及托珠单抗进行针对治疗。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徒手淋巴引流联合中药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至2019年8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乳腺癌且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患者80例,使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手淋巴引流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对比两组气滞血瘀症状积分、疼痛评分、水肿程度、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气滞血瘀症状积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水肿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徒手淋巴引流法联合中药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本研究对2015年1月—2021年6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诊治的6例大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观察,结果显示:男2例、女4例,年龄62~87岁,病变位于直肠3例、横结肠1例、乙状结肠1例、乙状结肠+直肠1例,息肉病型1例、炎症型2例、黏膜下隆起型3例,表面呈“树枝样外观”5例;2例行内镜下切除、1例行外科手术联合化疗、1例行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2例因个人原因选择随访,1例失访,其余5例随访21~73个月均预后良好,内镜及影像学复查均未见复发。提示对肠镜检查中发现位于左半结肠的黏膜下隆起型病灶,表面呈“树枝样外观”时,应考虑到大肠MALT淋巴瘤的可能性,在早期诊断的前提下,内镜下切除治疗有成为一线治疗方案的潜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下肢淋巴水肿患者中的应用淋巴引流术联合悬吊训练效果。方法:本文研究对象选取我院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共68例。采取随机抽签分组方式划分患者,抽取红签患者被列为研究组(n=34),抽取蓝签患者被列为对照组(n=34),给予对照组患者行悬吊训练康复训练,给予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淋巴引流术,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健侧下肢周径与患侧下肢周径差、日常活动能力评分等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健侧下肢周径与患侧下肢周径对比差异非显著(P>0.05),实施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健侧下肢周径与患侧下肢周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较优,数据对比有意义(P<0.05)。两组研究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对比基本无意义(P>0.05),实施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对照组患者相比较高,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应用淋巴引流术联合悬吊训练治疗下肢淋巴水肿能较好的改善下肢周径,提升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二者联合使用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康复,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与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男性患儿,以急性耳痛、面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行面神经减压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术后4个月病变累及颞骨及上颌骨,经颞骨肿块活检,病理确诊为髓系肉瘤,最终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经规律化疗3次后,颞骨MRI提示病变范围较前缩小,化疗4次后患儿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未见排异现象,半年后复查血常规及骨髓象已恢复正常。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伯基特淋巴瘤(BL)的临床特点,总结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成熟B细胞淋巴瘤2017方案(CNCL-B-NHL-2017)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2017年5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436例年龄≤18岁BL患儿临床资料,均按照CNCL-B-NHL-2017方案分层治疗。分析患儿发病时临床特点,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危险度分组患儿的治疗效果,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436例患儿发病年龄6.0(4.0,9.0)岁,男368例(84.4%)、女68例(15.6%)。临床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4例(0.9%)、30例(6.9%)、217例(49.8%)、185例(42.4%),危险度A、B1、B2、C1、C2组分别为1例(0.2%)、46例(10.6%)、19例(4.4%)、285例(65.4%)、85例(19.5%)。全组患儿中63例(14.4%)单纯化疗,373例(85.6%)在化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21例(4.8%)治疗中进展,3例(0.7%)复发,13例(3.0%)治疗相关死亡。随访时间24.0(13.0,35.0)个月,全组患儿2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90.9±1.4)%,A、B1、B2、C1、C2组2年EFS分别为100.0%、100.0%、(94.7±5.1)%、(90.7±1.7)%、(85.9±4.0)%,A、B1、B2组整体高于C1组(χ2=4.16,P=0.041)和C2组(χ2=7.21,P=0.007)。单纯化疗组和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2年EFS分别为(79.3±5.1)%、(92.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3,P<0.001)。临床分期Ⅳ期(包括白血病期)、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正常值4倍、中期评估有瘤灶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HR=1.38、1.23、8.52,95%CI 1.05~1.82、1.05~1.43、3.96~18.30)。结论CNCL-B-NHL-2017方案对儿童BL疗效显著,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可以使疗效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