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已成为NICU院内感染的第三位原因,严重影响新生儿健康,甚至威胁新生儿生命。为提高新生科医护人员对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认识,本文对近年来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学术研究进行综述。随着极低体质量儿救治水平的提高,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已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日益突出的问题。本文回顾性分析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高危因素,认为低胎龄儿、极低体质量、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胃肠外营养、气管插管、以及长期应用抗生素特别是三代头孢菌素而致的肠道菌群失调等与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与有关。近年来,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用于早期诊断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治疗上尚没有一致的意见,不少学者提出预防性治疗的可行性。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通过阐述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具体进展,推动临床医药学的可持续发展。深部真菌感染,主要指的是除了表皮、毛发、甲床之外,真菌直接侵犯人类体内的内脏、皮下组织、皮肤角质层、黏膜所致使的感染。这几年来,深部真菌感染的现象与日俱增,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与21世纪以来,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肿瘤化疗、器官移植等等免疫性缺陷的患者数量愈来愈多,以及一部分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等药物的广泛应用有非常大的关系。根据相关研究报道称:在患者接受心肺移植、肝移植、这类手术后,感染深部真菌的人几率要更大。实际上,深部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患者较为严重疾病基础的患者身上,并且一旦发生感染,整体的预后性较差、死亡率非常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深部感染(deep neck infection,DNI)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分析影响外科治疗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4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61例DN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28例,年龄6个月~81岁,中位年龄49岁。DNI患者根据感染局限还是弥漫性表现分为2组,局限性感染即颈部脓肿组31例(A组),弥漫性感染即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组30例(B组)。对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行气管切开术、引流方式、是否合并纵隔感染、脓液是否培养出致病菌这些因素上进行比较,并分析A组内患者采取不同的引流方式对住院时间的影响。以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行切开引流者45例次(A组21例次,B组24例次),行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者23例次(A组10例次,B组13例次),2种方法均使用者7例次(A组0例次,B组7例次)。50.82%(31/61)患者脓液或引流液培养出致病菌。2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引流方式及是否伴纵隔感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6.890、8.687和6.035,P值均<0.05)。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行气管切开术、脓液是否培养出致病菌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157、3.685、2.434、3.631和0.807,P值均>0.05)。A组患者采取不同的引流方式,对住院时间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60,P>0.05)。结论颈深部感染中局限性感染与弥漫性感染者的住院时间、引流方式、是否伴纵隔感染是不同的,考虑弥漫性感染往往合并严重的并发症。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是治疗局限性感染的可选方式,具有微创的优点,且不会影响患者的住院时间。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深部真菌感染情况,分析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真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3月~2012年12月延安市某医院270例确诊为深部真菌感染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药敏试验严格按照2006年CLSIM272A2规则及标准进行AmB、FCZ、5-FC、ICZ4种抗真菌药敏检测。结果真菌感染标本主要来源于咽拭子,白假丝酵母菌的分离率最高(61.1%),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假丝酵母菌对AmB、5-FC的敏感性较高。结论儿科患者中分离的真菌中以假丝酵母菌属最多,并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AmB、5-FC均有较高的抗真菌活性。应加强对临床真菌感染与耐药性情况的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