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醛固酮腺瘤(APA)诊断方法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病理确诊为APA的患者45例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术后病理结果。结果45例APA患者中血钾降低者30例。立位血清醛固酮/直接肾素浓度(ARR)>24和48(pg/ml)/(?IU/ml)的例数分别为41例和36例,卧位ARR>24和48(pg/ml)/(?IU/ml)则分别有43例和39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3.3%。结论ARR在APA中的筛查效率较高,肾上腺薄层CT增强扫描是APA定位诊断的首选无创性检查。

  • 标签: 醛固酮腺瘤 血清醛固酮 直接肾素浓度 血清醛固酮/直接肾素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减少垂体腺瘤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5年3月期间25例垂体腺瘤切除术患者的护理资料。结果16例发生尿崩症,3例脑脊液漏,4例电解质紊乱,2例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对垂体腺瘤术后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全程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垂体腺瘤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诊断甲状腺腺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3例甲状腺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运用超声对患者进行检查,术后将病理结果作为基本依据,对照研究其超声征象。结果本组33例患者共探及38个肿块,其中9例为多发,占27.27%;24例为单发,占72.73%,瘤体大小为0.6cm×0.7cm~5.2cm×4.7cm,其中30个直径>2cm,10个直径<2cm,22个位于右侧,13个位于左侧,3个位于峡部。结论临床上运用超声检查对甲状腺腺瘤进行诊断,可以明确病灶的数量、大小、部位,有助于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 标签: 超声检查 甲状腺肿瘤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垂体腺瘤患者的垂体组织在MRI上的影像学表现与其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100例的MRI资料,甄测垂体与瘤体的相对位置以及术后的影像学改变。结果无功能型腺瘤与垂体位置多为平侧关系,生长激素型腺瘤与垂体组织多为垂直上下关系,部分病例术后垂体组织恢复不够满意,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垂体腺瘤患者中,生长激素型腺瘤者垂体组织位于肿瘤上方者较多;无功能型垂体腺瘤者,垂体组织位于肿瘤侧方者较多。

  • 标签: 垂体腺瘤 垂体 磁共振成象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和分析应用硼替佐米联合化疗的有效性及毒副反应情况。方法按照随机双盲对照原则抽取于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肿瘤科实施治疗的106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单药利妥昔单抗方案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采对照组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硼替佐米,观察两组患者采取不同化疗方案临床总有效率和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对比发现,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滤泡性淋巴瘤在给予利妥昔单抗单药方案化疗的同时辅以硼替佐米治疗,除了提高治疗效果外还能够显著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荐。

  • 标签: 滤泡性淋巴瘤 硼替佐米 利妥昔单抗 疗效 毒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甲状腺腺瘤手术的治疗方法及治疗体会。方法选择在2010年——2012年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完整资料为回顾性分析依据。结果本组80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发现,行单侧甲状腺腺瘤切除术者无一例复发,双侧甲状腺腺瘤者中,2例行一侧次全切除另侧全切除术者于术后第3年因初次手术腺体肿瘤残留而复发。结论甲状腺全切除术或次全切除术为治疗甲状腺腺瘤的有效手段,首次手术方式的选择是否合理为决定术后甲状腺腺瘤复发的重要因素。

  • 标签: 甲状腺腺瘤 全切除术 次全切除术 疗效
  • 简介:腺瘤是一种皮肤附属器良性肿瘤,好发于外阴和眼部,以女性多见。我院2015年7月21日收治1例上腹部皮肤乳头状汗腺瘤患者,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6岁,职工。因“上腹部包块1年”于2015年7月21日入院。患者1年前发现上腹包块,约花生米大小,半年前该包块曾自行破溃,流出少量污浊液体后自行愈合。入院前1个月上腹部包块增大至胡桃大小。

  • 标签: 汗腺瘤 皮肤附属器肿瘤 个案报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后肾腺瘤的认识和病理诊断水平。方法分析1例后肾腺瘤的临床资料及观察光镜下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讨论其临床特点、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肿物与肾脏表面相连,镜下呈腺泡状排列,腺腔小,可见分支状,小管状结构,细胞形态单一,核小,无明显核仁,间质见散在钙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肿瘤细胞CK、Vim、S-100、WT1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CK7CDl0、CD34均呈阴性表达。随访时间56个月,未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后肾腺瘤的诊断需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尽量多取材并借助后肾腺瘤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明确诊断。

  • 标签: 后肾腺瘤 肾肿瘤 文献复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位小切口行甲状腺瘤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甲状腺瘤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观察组采用低位小切口切除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等较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甲状腺瘤低位小切口切除术的切口较小,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在临床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传统手术 低位小切口 甲状腺瘤
  • 简介:侵袭性垂体腺瘤(IPA)因其侵袭性生长,手术全切率低,复发率高,治疗非常困难,其主要依靠影像学、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三者所采用的标准不同,诊断差异性很大。蝶窦的气化程度、鞍膈的坚厚程度和鞍膈孔的大小、海绵窦内侧壁先天缺如或缺损等因素都会影响垂体腺瘤的生长,因此,解剖结构是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解剖学基础。

  • 标签: 垂体腺瘤 侵袭性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4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以传统甲状腺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以改良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而临床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该种手术法具有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改良小切口手术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 标签: 改良小切口手术 传统手术 甲状腺瘤 临床效果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