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三烯酮对血清转氨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64例。所有患者术后均辅以口服孕三烯酮2.5mg/次,每周2次,连续服用3~6个月,观察其血清转氨酶的影响。结果64例口服孕三烯酮患者,转氨酶升高的共计16例。其中谷丙转氨酶升高16例,谷草转氨酶升高11例,两种转氨酶同时升高占11例。转氨酶严重升高1例,升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氨酶异常者在停药3月后均恢复正常。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辅以口服孕三烯酮3~6个月后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的发生率低,且升高的患者在停用孕三烯酮后均恢复正常,临床中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辅以孕三烯酮者不需频繁地检查血清转氨酶。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来曲唑联用孕三烯酮与单用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入院顺序随机抽取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对照组进行单用孕三烯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来曲唑联用孕三烯酮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95.1%(39/41)远高于对照组的73.2%(30/41),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9%(2/41)远低于对照组的24.4%(10/41),差异显著(P<0.05)。结论来曲唑联用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临床值得借鉴和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孕三烯酮胶囊(内美通)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2例子宫肌瘤患者以随机抽样法进行分组治疗,米非司酮组55例,给予米非司酮治疗3个月;联合用药组57例,给予米非司酮联合孕三烯酮胶囊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将患者的子宫容积和最大肌瘤的体积、雌激素、孕激素、血红蛋白进行对比,同时统计患者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个月后,2组患者的子宫容积、最大肌瘤体积均明显缩小(P〈0.05),联合用药组效果优于米非司酮组(P〈0.05);雌激素、孕激素和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比较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米非司酮和孕三烯酮胶囊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抑制子宫肌瘤,改善激素水平,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使用来曲唑联合孕三烯酮治疗方法和单用孕三烯酮治疗方法的效果。 方法: 将开展研究所选用的 70 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 35 例。对照组实施孕三烯酮治疗方法,治疗组实施来曲唑联用孕三烯酮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痛经 VAS 评分和血清 CA125 水平。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痛经 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05 );且血清 CA125 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使用来曲唑联用孕三烯酮治疗方法,能够获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血清 CA125 水平。
简介:以α-乙酰基二硫缩烯酮为起始原料,通过与Vilsmeier试剂反应得到亚胺盐正离子中间体,利用亚胺盐正离子中间体与碳亲核体反应,成功制备了多取代共轭三烯类化合物.该方法具有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及实验步骤简单等优点.该反应不仅建立了一种简单、有效合成多取代共轭三烯化合物新方法,而且扩展了α-乙酰基二硫缩烯酮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进一步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22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米非司酮+孕三烯酮)和对照组(米非司酮)各11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两组治疗前FSH、LH、E2和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SH、LH、E2和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FSH、LH、E2和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显著,能有效调节体内激素水平,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别使用米非司酮和孕三烯酮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5月-2018年6月期间前来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选取86例,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3例患者,观察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对照组患者口服孕三烯酮,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总结后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口服不同药物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6.05%和81.40%,在有效率方面组间基本无差异,但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显著比对照组有优势,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使用的米非司酮和孕三烯酮临床疗效基本将近,但是米非司酮口服后的不良反应少于口服孕三烯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剂量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研究组口服孕三烯酮每次2.5mg,每周3次,连服4周;对照组口服孕三烯酮每次2.5mg,每周2次,连服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程度、月经量和Kupperman评分,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PBAC评分以及Kupperman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PBAC评分以及Kupperman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剂量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相当,但是小剂量方案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