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ticpurpuraITP)患者血小板平均容积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来院诊治的ITP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儿童4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化分析仪,对ITP患者的MPV(血小板平均体积)、Plt(血小板计数)、PDW(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LCR(大血小板比率)的参数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的MPV、PDW、P-LCR血小板指标较对照组高,观察组的Plt指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Plt、PDW、P-LCR在不同病变程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MPV、Plt、PDW、P-LCR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为病情判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血小板平均容积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2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的124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进行PDW、MPV、P-LCR、Plt等血小板参数分析。结果对照组的PDW、MPV、P-LCR、Plt等血小板参数与观察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显示,治疗后血小板参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血小板参数检测,可以有效进行病情鉴别,判断其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总结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与病毒感染的关系及治疗。方法:对本科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间住院的44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ITP占68%,慢性ITP占32%;男女比例为1.75:1;PAIgG升高占75%,PAIgA升高占5%;发病1~6周前有明确前驱感染者24例(54%);检测到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人微小病毒B19感染的急性病例5例(17%),慢性病例11例(79%);在传统治疗方法外,采用更昔洛韦、磷甲酸钠清除病毒感染,急性病人全部治愈,慢性病人疗效提高。结论:ITP特别是慢性病例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采用更昔洛韦、磷甲酸钠清除病毒,可提高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IP)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含量,研究其在ITP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0例ITP患儿和15例正常儿童血清TNF-α、IL-18含量。结果TIP组血清TNF-α、IL-18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TNF-α含量与IL-18呈显著性正相关(rs=0.573,P<0.05),与血小板数量呈显著性负相关(rs=-0.567,P<0.05)。结论TNF-α、IL-18与TTP发病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当患者血小板计数小于20×109/L时,指导患者卧床休息。若出现头痛、眼前发黑、心慌等症状时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尽量避免肌内和皮下注射。必须注射时应选择号小的针头,各种穿刺点延长按压时间10~15min,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