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效果。方法 于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70例脑卒中后痉挛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肌张力、步行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脑卒中 痉挛性足内翻 康复训练 针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痉挛采用眼轮匝肌移位固定术治疗临床疗效。方法收取本次研究老年痉挛患者50例,时间为2014年4月9日至2017年11月16日,后对收取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即观察组——实施眼轮匝肌移位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4.00%,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较,P<0.05。结论老年痉挛采用眼轮匝肌移位固定术治疗效果显著,且复发率较低,值得研究。

  • 标签: 老年性痉挛性睑内翻 眼轮匝肌移位固定术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痉挛肌治疗仪对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痉挛肌治疗仪治疗。结果两组患者踝关节临床痉挛指数(CSI)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SI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SD608型痉挛肌治疗仪对偏瘫患者的异常模式有改善作用。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足内翻 痉挛肌治疗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胫神经肌支切断术(SMTN)在痉挛马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本院2023.06-2024.06期间20例痉挛马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SMTN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分析患儿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治疗疗效评估中,优12(60.00%)例、良8(40.00%)例。20例马蹄痉挛、13例翻得到完全矫正,85.00%的踝阵挛、90.00%的 Babinski 征阳性得到显著改善。术后患儿肌力、行走能力恢复良好。结论:SMTN可有效解除马蹄痉挛,纠正患儿足部畸形情况,且安全较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胫神经肌支切断术(SMTN)在痉挛马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本院2023.06-2024.06期间20例痉挛马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SMTN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分析患儿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治疗疗效评估中,优12(60.00%)例、良8(40.00%)例。20例马蹄痉挛、13例翻得到完全矫正,85.00%的踝阵挛、90.00%的 Babinski 征阳性得到显著改善。术后患儿肌力、行走能力恢复良好。结论:SMTN可有效解除马蹄痉挛,纠正患儿足部畸形情况,且安全较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瘫痉挛马蹄畸形极大影响步行时稳定性及其日常生活质量,寻找有效地治疗方法,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结合近七年来脑瘫的临床治疗及科研,对脑瘫患者马蹄畸形术后康复的治疗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这些方法在临床上皆取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脑瘫 痉挛 马蹄足 术后康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的超声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例经引产或产后随访证实的胎儿的超声表现,对其图像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所有畸形的超声表现为足底平面与胫腓骨长轴平面在同一平面显示,不随胎儿下肢运动而改变。19例胎儿,其中15例合并其他复杂畸形,4例单纯

  • 标签: 超声 胎儿 足内翻
  • 简介:摘要先天性马蹄是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发病率约1‰,占足部先天畸形90%,男女比例约为2∶1。单侧多于双侧。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其他部位畸形,如先天性髋脱位狭窄腱鞘炎等。畸形易于发现,因此均能得到及时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与家属说明治疗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同时应做长期随访直到发育成熟(均14岁),否则会因部分复发而有残留畸形。

  • 标签: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 Ilizarov治疗儿童马蹄的相关文献进行 Meta分析,旨在对其安全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 Pubmed、 Embase、 Cochrane、维普、万方、 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关于 Ilizarov治疗儿童马蹄的文献报道,筛选后提取文献中的随访结果,采用 stata15.0进行 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 20篇文献,研究对象为 648位( 762)接受 Ilizarov治疗马蹄的患儿,合并分析后: 残留畸形的发生率7%( 95%CI: 5%-10%);过度矫正发生率为 5%( 95%CI: 0-10%);复发率 10%( 95%CI: 5%-15%);足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20%( 95%CI: 11%-29%);针道感染率 20%( 95%CI: 10%-29%),因感染拔针的发生率为 4%( 95%CI: 1%-8%);断针发生率为 7%( 95%CI: 0-15%)。 结论:针道感染及足部相关并发症是Ilizarov治疗儿童马蹄的主要并发症,同时复发、残留畸形、过度矫正的问题不能忽视,个体化的治疗和规范的术后护理及调整,可能有利于矫形的效果,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 标签: Ilizarov,儿童,马蹄内翻足,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靶向注射建立大鼠痉挛脑损伤模型的可行。方法选择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SD大鼠60只,鼠龄2~3月龄,体质量290 g~320(304.2±11.6)g。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无水乙醇组(ETH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空白对照组(CK组),每组20只。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使用脑立体定位仪确定大鼠右侧内囊位置后,ETH组注射80 μL无水乙醇,NS组注射80 μl生理盐水,CK组不注射任何试剂。术后观察各组大鼠左侧上下肢痉挛状态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术后第3、7、14、21天采用神经系统安全评分(NSS)标准评估大鼠脑损伤程度,Faden评分标准评估大鼠运动损伤状态,改良Ashworth评分标准评价肌肉痉挛状态。术后第21天取各组大鼠脑组织制备切片,HE染色观察内囊损伤情况;取左侧上肢指总屈肌、左侧下肢腓肠肌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Ⅰ型肌纤维百分比。结果术后3天,ETH组大鼠死亡5只,NS组死亡2只,CK组死亡1只。ETH组大鼠术后第1天即出现左侧上、下肢痉挛状态,症状持续直至术后第21天处死前;NS组、CK组大鼠均无左侧上、下肢痉挛症状。NS组、CK组大鼠术后第3、7、14、21天NSS、改良Ashworth评分均为0分,Faden评分均为22分;ETH组第3、7、14、21天NSS评分分别为(15.5±1.9)、(15.8±1.8)、(15.4±1.7)、(15.1±1.8)分,Faden评分分别为(3.5±1.8)、(3.2±1.7)、(3.7±1.9)、(3.9±1.8)分,改良Ashworth评分分别为(3.5±0.5)、(3.5±0.5)、(2.9±0.7)、(2.9±0.6)分。术后第21天脑组织形态学检测提示:ETH组右侧内囊部位空洞样坏死,神经细胞显著减少,神经细胞结构松散,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消失,未累及其他脑区;NS组、CK组脑部神经细胞结构完整,排列有序,细胞核无扭曲、变形,核仁清楚。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ETH组、NS组、CK组左侧上肢指总屈肌和左侧下肢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分别为10.2%±6.3%、6.5%±2.9%、6.7%±2.9%和13.8%±5.1%、7.7%±3.3%、7.6%±4.8%,ETH组大鼠上肢指总屈肌、下肢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均大于NS组、C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无水乙醇内囊靶向注射可以建立一种症状典型、稳定的成年SD大鼠痉挛脑损伤模型。

  • 标签: 脑损伤 脑性瘫痪 痉挛 模型,动物 无水乙醇 内囊 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磁针治疗痉挛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痉挛斜颈的患者采用穴位磁场疗法针刺风池、大椎、身柱等穴。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2疗程后总结疗效。结果:治愈6例,显效9例,有效3列,无效2例,治愈率30%,总有效率90%。结论:穴位磁场疗法治疗痉挛斜颈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痉挛性斜颈 穴位磁场疗法 磁针 针刺
  • 简介:痉挛斜颈(spasmodictorticollis,ST)亦称为颈肌张力障碍(cervicaldystonia),是常见的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根据Stacytu报道,ST的患病率大约是9/10万,其发病率与性别和年龄相关,女性的发病率通常是男性的1.5~1.9倍,发病的高峰年龄为50岁,70%~90%的患者在40~60岁发病。美国明尼苏达州罗斯切特市在1960—1979年的ST整体发病率为1.2/10万(95%可信区间为0.5.1.9),女性的发病率为男性的3.6倍,提示sT的病因和发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性。

  • 标签: 痉挛性斜颈 病因 局限性肌张力障碍 治疗 诊断 颈肌张力障碍
  • 简介:摘要遗传痉挛截瘫58型是由KIF1C基因突变所致的罕见遗传病。本文报道1例我院收治的病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患者为15岁女性,以震颤、小脑共济失调、痉挛截瘫为主要临床表现,颅脑磁共振成像可见双侧对称锥体束受累,全外显子测序发现KIF1C基因未曾报道过的c.425_426delTG(p.V142Gfs*10)纯合突变,经预测为致病变异。

  • 标签: 痉挛性截瘫,遗传性 小脑共济失调 磁共振成像 KIF1C基因
  • 简介:摘要遗传痉挛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是一种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病理反射阳性等。目前认为,HSP的病理机制为双侧皮质脊髓束轴突变性。迄今为止,已报道有80多种致病基因和HSP发病相关,其中以SPAST基因突变所致的痉挛截瘫4型(spastic paraplegia type 4,SPG4)最常见。基因检测对疾病确诊和分型至关重要。HSP发病率低,虽不是一种短期致死性疾病,但随着病程的进展,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迄今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该文从小分子化合物、基因治疗、康复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几个方面就HSP治疗方法做出阐述。

  • 标签: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