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小亮最近因为需要动一个小手术,根据他的自身情况,医生建议他先办理住院,观察后确定手术前的麻醉方法再进行手术。住院后小亮了解到,和他同一个病房的患者即将做的手术和他是一样的。但是下午的时候,医生给他们各自讲解手术方案以及麻醉方法的时候,小亮就疑惑了,明明是一样的手术,怎么麻醉的方式却不相同,于是小亮就咨询了医生,医生给他讲解后他才明白,原来每个人体质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手术的时候麻醉方式的选择也会因人而异,在医生的角度看来,主要的目的是保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能够安全、平稳的度过,但多数也会去参考患者的想法,总的来说都是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患者的感受来选择麻醉方式。一般医院不同,可能所习惯用的麻醉方式就有所区别,还有就是医生的选择习惯不同,对患者的麻醉方式也会有所区别,这些区别,对患者来说都是以安全保障为前提的,因此,对患者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病期虽然是影响胃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但生物学行为不同的胃癌患者,其预后也大不相同,说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相同病期下不同生物学行为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为外科治疗提供合理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198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行根治性手术的进展期胃癌病例资料。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术后病理证实为进展期胃癌;(2)行根治性手术,均为R0切除;(3)随访资料完整,无失访。排除标准:(1)既往胃部手术史,术前接受新辅助治疗,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远隔脏器转移;(2)年龄<18岁或>90岁的患者;(3)缺乏临床、病理或随访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比较相同病期下不同生物学行为预后的差异。结果全组共计2 522例患者,肿瘤TNM分期中,Ⅰ期(ⅠB期,T2N0M0)246例、ⅡA期422例、ⅡB期474例、ⅢA期681例、ⅢB期441例、ⅢC期256例,其5年生存率依次为79.9%、68.5%、56.1%、39.5%、22.5%和8.1%,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预后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Ⅰ期胃癌患者,大体类型为浸润型(HR=1.806,95% CI:1.174~2.780,P=0.007)、生长方式为弥漫型(HR=1.370,95% CI:1.007~1.864,P=0.045)和淋巴管癌栓阳性(HR=2.073,95% CI:1.333~3.224,P=0.001)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ⅡA期胃癌患者,肿瘤大体类型为浸润型(HR=1.376,95% CI:1.008~1.878,P=0.044)、肿瘤生长方式为弥漫型(HR=1.263,95% CI:1.061~1.505,P=0.009)和淋巴管癌栓阳性(HR=2.296,95% CI:1.753~3.008,P<0.001)为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ⅡB期胃癌患者,大体类型为浸润型(HR=1.445,95% CI:1.056~1.976,P=0.021)和淋巴管癌栓阳性(HR=1.528,95% CI:1.194~1.955,P=0.001)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ⅢA期胃癌患者,肿瘤大体类型为浸润型(HR=1.395,95% CI:1.095~1.777,P=0.007)、淋巴管癌栓阳性(HR=1.583,95% CI:1.315~1.905,P<0.001)和浆膜分型(腱状型+多彩弥漫型)(HR=1.188,95% CI:1.102~1.282,P<0.00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5)ⅢB期胃癌患者,大体类型为浸润型(HR=1.485,95% CI:1.063~2.076,P=0.021)、淋巴管癌栓阳性(HR=1.315,95% CI:1.060~1.631,P=0.013)和浆膜分型(腱状型+多彩弥漫型)(HR=1.146,95% CI:1.052~1.248,P=0.002)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6)ⅢC期胃癌患者,肿瘤大体类型为浸润型(HR=2.986,95% CI:1.293~6.898,P=0.010)、浆膜分型(腱状型+多彩弥漫型)(HR=1.135,95% CI:1.003~1.283,P=0.045)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相同TNM分期下,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其预后大不相同,提示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对患者的预后判断和个体化治疗的指导与病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智能电网是未来电力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美国、欧洲等世界发达国家早已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南方电网公司提出“十三五”建设智能电网的重要规划,提出建设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积极思考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加大智能技术的研发,加速新型智能技术的应用,率先建立自主的电网体系的全面智能化改造与提升解决方案,尤其在配网这个重要环节。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为支撑,涉及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通信设备、芯片、控制软件等,实现包括在线监测、电力智能巡检、故障感知、智能配电房、智能用电、智能调度、智能客服等领域。实现电力输送发、输、变、配、用等环节的精准化管理,以及电力设备的一体化管控,达到节能降耗、经济高效目的 ,提升卓维公司在智能电网领域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同时,由于目前市场上暂未有一套综合性管理系统体系,平台的建设对大客户用电质量和对运维人员管理的提升带来广阔的推广前景。
简介:摘要:笔者对近几年杭州中考进行分析,近七成来自教材中习题的改编。作为一线教师要遵循以“课标”为指南,以“教材”为题源命题思路制定中考复习题,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本文以教材中的一道例题为原型,改编了一道压轴题,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探索,运用多种方法来三角形中线段比的关系,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3D打印支架联合人造金刚石探头测量施源器材料对高剂量率后装192Ir源水中吸收剂量的影响。方法将金刚石探头与塑料插植针分别固定在3D打印支架上,金刚石探头的中心轴与塑料插植针的中心轴在一个平面内相互垂直。采用模拟源尺测量实测驻留位置为248 mm,该驻留位置与逐点测量的最大响应位置吻合。测量材料有304不锈钢、聚亚苯基砜树脂(PPSU)材料、有机玻璃(PMMA)材料和3D打印聚乳酸(PLA)材质。测量水中不同厚度或不同填充率的材料对吸收剂量的衰减。结果304不锈钢和PPSU材料厚度与相对剂量的线性拟合公式分别为y=-0.029 7x+1.000 3,y=-0.002 3x+1.010 2;拟合优度R2分别为0.925 3和0.722 2。10 mm以内PMMA材料对剂量的影响均<1.5%。3D打印材料填充率(%)与相对剂量的线性拟合公式为y=-0.000 4x+1.024 6,拟合优度R2为0.854 5。结论施源器材料,尤其是高密度材料(如304不锈钢)和新型技术材料(如3D打印PLA),对192Ir后装源的吸收剂量影响需引起施源器开发人员和临床应用者的足够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脏源性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在脓毒症诱导肾上腺损伤(SAI)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6~8周龄C57雄性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5)、假手术组(Sham组,n=5)、脓毒症模型组〔盲肠结扎穿孔术(CLP)组,n=10〕和脓毒症+脾切除组(CLPS组,n=10)。采用CLP法制备小鼠脓毒症模型;Sham组仅开腹分离盲肠后关腹,不给予盲肠结扎穿孔;CLPS组于CLP前切除脾脏;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各组于制模后24 h处死小鼠,收集外周血、脾脏、骨髓及双侧肾上腺;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肾上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MDSCs细胞比例,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肾上腺组织中MDSCs表面抗原CD11b、Gr-1和白细胞介素(IL-6、IL-1β)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肾上腺组织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相关蛋白总mTOR(T-mTOR)、磷酸化mTOR(p-mTOR)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蛋白表达。结果光镜下显示,正常对照组和Sham组肾上腺皮质、髓质完整,结构清晰;CLP组肾上腺皮质肿胀、出血,可见细胞水肿;CLPS组上述肾上腺组织损伤较CLP组明显减轻。与正常对照组和Sham组相比,CLP组外周血中MDSCs细胞比例明显增加,脾脏中MDSCs细胞比例明显降低,骨髓中MDSCs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上腺组织中CD11b、Gr-1、IL-6、IL-1β的mRNA和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mTO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mTOR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LP组相比,CLPS组外周血中MDSCs细胞比例明显降低(0.143±0.011比0.324±0.023,P<0.01),肾上腺组织中CD11b、Gr-1、IL-6和IL-1β的mRNA以及caspase-3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CD11b mRNA(2-ΔΔCt):2.90±0.56比5.74±0.13,Gr-1 mRNA(2-ΔΔCt):2.71±0.14比4.59±0.46,IL-6 mRNA(2-ΔΔCt):2.44±0.64比5.17±1.04,IL-1β mRNA(2-ΔΔCt):3.58±0.52比4.44±0.26,caspase-3蛋白(caspase-3/GAPDH):0.05±0.01比0.13±0.02,均P<0.01〕,p-mTOR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mTOR/GAPDH:0.61±0.11比0.27±0.04,P<0.01)。结论脾脏是SAI中MDSCs细胞的主要来源;脾切除可减少MDSCs细胞动员,激活mTOR信号通路,从而减轻SAI。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源性囊肿的诊断方法、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20年5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支气管源性囊肿患者86例,食管囊肿5例。支气管源性囊肿男37例,女49例;年龄23~70岁,平均(49.27±10.70)岁。根据发病位置分为纵隔型65例(75.6%),肺内型21例(24.4%);起源于食管的支气管源性囊肿(9例10.5%)。结果术前明确诊断8例(9.3%)。胸腔镜手术51例(59.3%),对比开胸手术,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80±1.25 )天对(4.97±1.54 )天,P<0.001]和住院时间[(7.08±1.75)天对(9.60±2.58 )天,P<0.001]明显缩短。随访65例(71.4%,65/91),中位随访34(2~111)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支气管囊肿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明确诊断较为困难,胸部MRI对囊肿的诊断有较大优势;对于大多数病例,胸腔镜手术可以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具有微创优势。起源于食管的支气管源性囊肿与食管囊肿术前鉴别困难,临床特点无明显差异。
简介: 摘 要:近些年,为满足市场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农作物的单位产量,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投入品经常在农业生产中被过量使用,造成大量未被作物吸收的氮素、磷素及汞、铅等重金属元素渗漏、沉积到农田的土壤颗粒中,加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农民环保意识淡薄,农业废弃物与农村养殖与生活污水被随意倾倒排放,大量污染物随着地表径流与农田排水进入受纳水体,不仅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更成为威胁农民身体健康的头号安全隐患,严重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其危害,尝试提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措施,以期切实推动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维护,促进农业的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