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其带来的视力损害不可逆转,而眼前节的解剖因素异常与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anterior-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是一种无创、非接触式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为眼前节的解剖结构提供多个客观量化指标,与传统的青光眼检查手段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以往已有文献介绍了AS-OCT在青光眼领域的应用概况,本文在对AS-OCT量化指标如前房深度、房角参数等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同时对青光眼血管成像、青光眼术后评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AS-OCT在青光眼领域的新应用进行综述。(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1-17)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黄斑变性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特征。方法:对经眼底荧光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确诊的老年黄斑变性患者43例45眼,其中湿性型28例30眼、干性型15例15眼,按年龄匹配的正常人30例43眼利用OCT分别进行检测。观察黄斑部神经纤维层(nervefiberlayerofmacular,MNFL)、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层(retinalpigmentepithelium/choriocapillaris,RPE/CC)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层(retinalneurepitheliumlayer,RNE)的厚度变化。应用秩和检验比较其差异性。结果:MNFL厚度: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76.5±51.7μm、干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32.5±7.6μm、正常对照组为27.7±6.4μm,湿性型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NE厚度: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307.1±130.8μm、正常对照组为239.9±13.4μm、干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223.4±22.6μm,湿性型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PE/CC厚度: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115.3±30.6μm、干性型老年黄斑变性组为81.7±20.4μm、正常对照组为76.4±11.5μm,湿性型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黄斑部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及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层厚度随着老年黄斑变性病程的发展,其厚度增加。OCT可以作为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发生与发展的监测工具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到2013年收治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状体植入术的100例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一个月对以上全部术眼进行视力和黄斑区OCT检查,对术眼黄斑中心的视网膜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在以上100例患者中,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在0.07—0.40,OCT检查表明黄斑中心视网膜在形态结构上没有显著异常,黄斑中心厚度(CFT)大约为239.72±12.31μm;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超声乳化术,术后视力获得一定程度提高,眼部没有严重炎症发生,没有在眼底镜下发现黄斑区异常;术后1周和1个月的OCT检查没有观察到黄斑囊样水肿,CFT分别是248.33±10.81μm和241.29±9.66μm,比术前稍微有所增加,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在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顺利完成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短期内,CFT平均值比术前增加了一定程度,术后OCT检查没有见到黄斑囊样水肿。
简介:摘要术中相干光断层扫描(intraoperativ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iOCT)能实时显示手术中的眼部结构,提供手术过程和器械与组织相互作用的动态视图,从而增强对手术过程的了解,促进手术关键步骤的决策,以获得最佳手术效果。目前,通过手持或集成于显微镜,iOCT正越来越多地用于各种眼前段手术中的辅助决策,特别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角膜移植、青光眼手术和配合不佳的小儿眼病患者的检查、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外,iOCT在屈光手术和眼表疾病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的iOCT系统的局限性与仪器的兼容性、术野的自动跟踪以及实时图像的自动化分析有关。(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306-312)
简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giography,OCTA)是近几年来新兴的眼科影像学检查方法,OCTA具有无需造影剂、高分辨率、检查快捷、三维成像等优势,在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veinocclusion,RVO),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眼前节等领域应用潜力巨大,但OCTA也有应用的局限性。本文对OCTA的成像原理及特点做简单介绍,就OCTA的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白内障术后低视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98例白内障术后低视力患者,对所有患者给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观察并分析低视力产生原因。结果98例白内障术后低视力患者中老年性黄斑变性人数为17例,黄斑水肿人数为35例,糖尿病眼底病变人数为13例,视神经萎缩人数为8例,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人数为6例,黄斑板层裂孔人数为4例,视网膜脱落患者人数为4例,未有任何异常人数为11例。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是一种非接触的新型诊断技术,在白内障术后低视力患者的检测中能够迅速确定出低视力的原因,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与生物学领域对高分辨率组织成像需求的不断增长,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已成为一项备受关注的非侵入性成像工具。OCT结合了光学干涉测量和成像技术,能够实现高分辨率的二维切面图像,用于探索生物组织的微观结构。然而,要完整理解生物组织的三维结构以及病变的空间分布,需要采用三维重建算法来将单个切面图像整合成连贯的三维模型。本文着眼于电子测量中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并旨在深入探讨OCT技术的原理和在三维重建领域的应用。OCT通过使用光学干涉原理,能够以微米级的分辨率在非侵入性条件下获取组织内部结构的图像,使其成为医学影像学领域的重要工具。然而,要实现对三维结构的高质量重建,需要结合先进的算法和技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测量斜视患者角膜缘到水平眼外肌止端距离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术前应用全景UBM和AS-OCT测量斜视患者角膜缘到水平眼外肌止端距离,然后术中用卡尺测量角膜缘到水平眼外肌止端距离。采用Friedman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Kendall一致性检验和Bland-Altman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2018年3─9月在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就诊的斜视患者73例,分析133条水平肌肉(72条外直肌、61条内直肌)。角膜缘到水平眼外肌止端的距离,在外直肌和内直肌中,UBM测量值分别为6.60(5.34~8.28)mm、5.41(4.16~7.48)mm,AS-OCT测量值分别为6.59(5.10~8.80)mm、5.17(3.44~7.41)mm,术中卡尺测量值分别为7.0(5.0~8.5)mm、5.0(3.5~7.0)mm。比较3种测量方法在外直肌和内直肌中的差异,除内直肌中UBM与术中卡尺测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7),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外直肌中UBM、AS-OCT测量值分别与卡尺测量值存在强相关关系(r=0.656、0.608,均P<0.001),UBM测量值与AS-OCT测量值存在中等相关关系(r=0.530,P<0.001);内直肌中UBM测量值、AS-OCT测量值与卡尺测量值存在中等相关关系(r=0.597、0.458,均P<0.001),UBM测量值与AS-OCT测量值存在弱相关关系(r=0.379,P=0.003)。Kendall的非一致性检验和Bland-Altman提示3种测量方法间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全景UBM和AS-OCT可以准确测量初次斜视手术患者角膜缘到水平眼外肌止端的距离。
简介: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并分析早期糖尿病(DM)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方法正常对照组30例60只眼,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51岁。DM组60例120只眼,其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54.5岁。患有DM但不伴或伴有轻微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被纳入研究,并分为尿正常组(组1)和微量白蛋白尿组(组2),组130例,组230例。采用OCT观察早期DM患者黄斑区图像特征,应用黄斑地形图分析软件测量黄斑部9个分区及黄斑中央小凹(CP)的视网膜厚度,进行早期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黄斑部厚度之间的数据分析。结果直径1mm的中央区视网膜平均厚度(CSF),DM组1(226.0±23.0)μm,DM组2(235.0±22.1)μm,正常对照组(225.0±16.1)μm。CP视网膜平均厚度,DM组1(172.2±10.3)μm,DM组2(179.7±20.1)μm,正常对照组(172.1±11.9)μm。DM组1与正常对照组CSF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2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T能定量定性地检测DM患者的黄斑变化,有利于诊断和监控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简介:目的:观察和分析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VKH)葡萄膜炎期多湖状视网膜脱离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对12例VKH患者24眼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和OCT检查。结果:OCT图像可见12例24眼均有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视网膜下间隔将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分成多个部分。应用激素治疗后,视网膜浆液性渗出吸收,视网膜下的间隔完全消失。结论:VKH治疗前,视网膜下间隔导致VKH多湖状视网膜脱离。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在青光眼疾病的检测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于本医院眼科 2020年 1月 ~2020年 6月期间接诊的患者中随机抽取 3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本课题的研究组,另从相同时段来我院做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中随机抽取 30例为本课题的对照组。分别用深圳市斯尔顿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制造的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测两组受试者的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中央角膜厚度和房角开放距离。结果:研究组受试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房角开放距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两组受试者的中央角膜厚度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使用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可获得眼组织结构图像,并能够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中央角膜厚度、房角开放距离,在早期青光眼的检测与排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的发展,在越来越多与神经节细胞损伤相关的眼科疾病中可检测出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的变化。mGCC是由视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以及内丛状层组成的复合体,其厚度及相关分析参数能反映神经节细胞的受损程度,且在不同疾病各阶段表现不一。检测mGCC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各阶段表现,治疗效果及预后皆有一定意义。现对OCT技术在各眼科疾病中检测到mGCC相应的变化进行简要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对病理性近视患者黄斑区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4月-2013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病理性近视临床患者病例38例(56只眼),对其采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患者黄斑区的图像特征。结果本组56只眼中黄斑区OCT图像显示为继发性视网膜劈裂、脉络膜新生血管25只眼,黄斑裂孔5只眼,单纯视网膜下出血4只眼,玻璃体黄斑牵引4只眼,黄斑萎缩14只眼。不同表现者的年龄、屈光度以及最佳矫正视力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采取OCT对病理性近视者黄斑区进行扫描可获得具有典型特征的图像,这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SD-OCT)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macularepiretinalmembraneIMEM)的形态特征和中心凹厚度的变化,探讨SD-OCT技术在IERM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0例糖尿病视网膜黄斑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一时期的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同时对观察组患者使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法进行诊断,将观察组患者两种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健康人群的黄斑中心凹度平均为(219.23±8.16)μm,而糖尿病视网膜黄斑病变患者则为(312.26±140.15)μm,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法在诊断合并CME时具有较大的差异。结论相比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法,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法能够对患者疾病进行更为准确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