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反应气中的酸性气体为CO2,主要来自甲醇在分子筛上的副反应。CO2在碱洗塔中,通过碱洗法脱除。碱洗法是用NaOH溶液洗涤反应气,在洗涤过程中NaOH与反应气中的CO2发生化学反应。影响CO2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为碱洗温度、操作压力、碱液浓度等。碱洗温度高、操作压力高、碱液浓度高有利于脱除反应气中的CO2。碱洗塔长周期运行的主要制约因素碱洗塔内黄油生成聚合结垢,从而堵塞管线和设备。优化碱洗塔操作主要从碱液浓度调整和选用黄油抑制剂。强碱段碱浓度由10-15%降至4-6%;中碱段碱浓度由5-8%降至2-4%;弱碱段碱浓度由0-3%降至0-1%。弱碱段碱液浓度调整后,实际操作中出现碱浓度为0%,中碱段液位波动,塔釜导淋间歇排放大量黄油。弱碱段碱液浓度由0-1%调整至0.3-1%后,中碱段液位平稳,黄油侧导淋夹有零星黄油。因原始开工选用设计指定厂家的黄油抑制剂为酸性,腐蚀助剂管线且黄油抑制剂效果差,选用其它厂家的中性黄油抑制剂。
简介:为研究古代麻江型铜鼓的成分、工艺和矿料来源及麻江型铜鼓与遵义型铜鼓的发展源流关系,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金相显微镜分析和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等方法,对所取4面含砷麻江型铜鼓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为Cu-Sn-As-Pb四元合金。同时结合文献研究可知,古代麻江型铜鼓中含砷的情况较为普遍,且含量较高。将该4面麻江型铜鼓与含砷遵义型铜鼓进行成分及铅同位素比值对比及地缘、矿产进行相关研究可知,含砷的两种类型铜鼓存在着一定的源流关系,并且含砷的两种类型铜鼓的矿料可能来源于云南文山地区与广西百色地区一带。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人类生产及生活活动的不断加剧,随之而来的生产及生活污染也逐渐增多。其中砷污染问题一直较为严重,也是在众多污染物中较为常见的污染物。并且因其具有较强的致癌性,其对居民健康也产生了较大威胁。近年来,砷污染的修复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依托于砷较容易被生物吸收的特性,现阶段在进行砷污染土地时较为常用的技术也多为生物修复技术。纵观国内外的修复技术研究进展,当下的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以及动物修复。本文通过对国内土地中砷污染的现状进行相关概述,并对现有的生物修复技术进行了相应阐述,并对今后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相关展望,以期能为我国砷污染土地的生物修复工作提供相应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本文用椭偏仪测量砷化镓表面氧化层的厚度,并用XPS分析砷化镓表面氧化层的化学组成和氧化层的厚度,发现,清洗后的砷化镓晶片表面会发生自然氧化反应,自然氧化层主要有Ga203、As203、As2O以及少量As元素组成,且随着时间变长,氧化层的厚度越来越厚。
简介:摘要本文用椭偏仪测量砷化镓表面氧化层的厚度,并用XPS分析砷化镓表面氧化层的化学组成和氧化层的厚度,发现,清洗后的砷化镓晶片表面会发生自然氧化反应,自然氧化层主要有Ga203、As203、As2O以及少量As元素组成,且随着时间变长,氧化层的厚度越来越厚。
简介:建立了一种检测牛奶中重金属铅、铬、汞、砷的前处理方法,牛奶经微波消解后,取一半体积消解液定容经原子荧光仪测汞,剩余消解液经赶酸处理后定容,取部分体积经原子吸收仪测铅、铬。再将剩余的定容液添加还原剂及酸,定容至一定体积后经原子荧光仪测砷。结果表明:铅、铬在2.5~25ng/ml,砷在1~10ng/ml,汞在0.1~10ng/ml内的线性范围较好,铅、铬相关系数R均在0.99以上,砷、汞相关系数R均在0.999以上。铅、砷在0.02~0.2mg/kg,铬在O.05—0.3mg/kg,汞在0.002~0.02mg/kg范围的添加回收率在77.7%-95.4%之间。批内、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0%,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重现性好,适用于牛奶中铅、铬、汞、砷的测定。
简介: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对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销毁残渣元素分布进行了分析,同时用土壤连续提取法对残渣样品的砷形态进行了提取。结果表明,黄剂及红剂销毁残渣样品中主要元素均为铁、铜、砷、钛、铅等,其中砷元素占比大且危害最深。进一步对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残渣中砷形态主要为Fe-结合态、Ca-结合态、残渣态等。分析结果对销毁残渣的二次处理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在敦促日方改进销毁技术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