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320排CT血管成像(CTA)对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SDAVF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320排CTA及DSA检查,以病变的定性诊断、供血动脉、瘘口、引流静脉的显示情况及手术治疗效果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320排CTA对11例病人均做出正确诊断,DSA首次检查漏诊2例,经行320排CTA获得相关图像信息后再行DSA检查发现病变。所有病人经手术治疗后随访3个月-2年,短期预后均良好,但术后9-12个月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加重3例。结论320排CTA可良好地立体显示SDAVF病灶的特征及其周围的骨性解剖结构,但其不能动态显示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尚不能取代DSA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并发急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策略和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16例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并发急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经保守治疗7-10天后并发急性硬膜下积液,加重病情,脑疝形成,立即手术治疗,术后第3~6天头部CT扫描,15例显示血肿无复发、血肿与积液大部清除,骨瓣无移位。1例出现迟发性脑干出血并再次行脑室外引流术。出院时GO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15例,死亡1例。结论对于保守治疗的急性硬膜下血肿在7-10天左右可并发急性硬膜下积液,从而加重病情。患者只要手术及时,手术效果一般都良好。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并发急性硬膜下积液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血肿性质、患者年龄等多因素有关。
简介:摘要慢性硬膜下血肿(简称CSDH)是指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有完整包膜的血肿。临床表现多样化,缺乏特征性,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笔者收集了近三年18例经CT和手术治疗的硬膜下血肿病例。目的通过对18例硬膜下血肿的诊断综合分析讨论,旨在提高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技术。资料和方法本组18例病例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45—78岁,平均56岁。既往有外伤史11例,不明确有外伤史7例,头疼、头晕15例,精神反应迟钝1例,言语障碍、肢体肌力减弱2例。方法采用CEHispeedDual全身CT机扫描,以OM为基线,层厚与层距均为7mm,扫描时间为2.0S。CT检查结果血肿少数呈低密度或略低密度,多数为等密度或混杂密度,血肿呈新月形10例,梭形5例,其余为双凸形及不规则形。讨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是外伤后3周形成的血肿。是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延续。但也有学者指出,慢性硬膜下血肿只是轻微颅脑外伤或无外伤史,不伴有脑挫裂伤。认为它并非是急性硬膜下血肿演变而来,其出血多系桥静脉撕裂,血液缓慢溢入硬脑膜下腔所致。硬膜下血肿由于形成时间不同,其形态和密度变异较多。复习文献结合本组病例,我们认为下例五种征像对诊断具有指导意义(1)单侧脑沟脑裂变窄,甚至消失。(2)密度改变或脑内病变不能作出合理解释。(3)白质挤压移位征。(4)移位不明显。而临床重的病人。应考虑双侧硬膜下血肿的存在。(5)对移位不明显,尤其是双侧等密度病人,应行增强扫描,血肿硬膜呈点状或线状强化,同时有灰白质界面内移,有条件作磁共振则更为明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前囟穿刺硬脑膜下置管治疗硬膜下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的分析8例经前囟穿刺硬脑膜下置管治疗硬膜下积液的临床资料对穿刺的方法、抽吸积液量、注入药物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结果6例顺利出院,1例死亡,1例转院,未出现意外。结论经前囟穿刺硬脑膜下置管,具有操作简单,护理简单,治疗有效,并发症少,对治疗硬膜下积液有效的技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方法对1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确诊病例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穿刺、抽吸、冲洗、引流治疗。结果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恢复良好、效果满意。结论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清除术具有痛苦小、损伤轻、效果好、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廉等优点,是慢性硬膜下血肿首选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通过本院4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行钻孔后扩大骨孔冲洗引流。结果该手术方式,手术效果好,手术损伤及并发症少等优点。结论钻孔后扩大骨孔冲洗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较好手术方式。
简介:目的探讨脊膜瘤老年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11年10月显微手术治疗的56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脊膜瘤老年患者(年龄60—84岁)的临床资料;按McCormick神经功能分级,56例患者中术前McCormickI级6例,Ⅱ级11例,Ⅲ级22例,Ⅳ级14例,V级3例。结果肿瘤位于硬膜下髓外55例(98.2%),完全位于硬膜外1例(1.8%);56例患者中38例(67.9%)肿瘤位于胸段。55例(98.2%)肿瘤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McC0rmick分级改善者31例(55.4%),不变者19例(33.9%),恶化者6例(10.7%)。术后随访3个月至7年,肿瘤无复发。结论老年脊膜瘤患者中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老年患者术前脊膜瘤误诊率高,术前大多数患者有中、重度神经功能障碍。肿瘤多位于胸段及脊髓腹侧及腹外侧,且部分质地坚硬,显微手术应精细操作,尽量避免脊髓及神经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脊膜瘤MRI表现。材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膜瘤33例。使用MR为美国GE0.5T-signacontour扫描仪(中场强),行常规矢状位、轴位,增强扫描加扫冠状位,对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缘、信号、椎间孔的改变及增强表现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MR定位正确率100%,颈段6例,上胸段18例,下胸段9例,肿瘤大多呈椭圆形或圆形,平均直径为1.86cm。4例信号欠均匀,29例呈均匀等T1、等T2信号。33例增强扫描中29例强化均匀,4例强化不均匀,呈宽基底附着于硬膜。11例出现“脊膜尾症”。3例出现“裂隙症”。结论脊膜瘤中场MRI表现与高场MRI表现基本一样,具有诸多特征性表现。现在观察和分析时应注意椎管内、硬膜内和硬膜外其他肿瘤进行鉴别,最后做出比较正确的诊断。
简介:摘要以往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往往是钻孔后放置一根引流管,冲洗时冲洗液顺切口流下,污染手术野,冲洗不彻底,需要盐水多等情况。针对此种情况,我们采用钻孔后置管两根地方法,巧妙地解决了以上问题,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行走硬膜自控分娩术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Ⅱ级无高危妊娠因素、无椎管内穿刺禁忌的初产妇78例,随机分为镇痛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镇痛组于产妇宫口开2-3cm时经L2-3间隙行硬膜外麻醉,对照组按产科常规处理,不给予任何镇痛药物。观察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总产程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在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及总产程时间方面两组比较,镇痛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新生儿Apgar评分方面两组无差异(P>05)。结论妇产科镇痛安全可行,其广泛开展及常规化实施有助于母婴安全及提高医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