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单纯疱疹病毒性基质坏死型角膜炎(herpes simplex virus necrotizing stromal keratitis,HSV NSK)是一种较为少见的、主要表现为角膜基质坏死的眼病,其可导致视力下降、角膜穿孔,甚至失明、眼球摘除等严重后果。目前针对HSV NSK的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核苷类似物等抗病毒药物、靶向γ-干扰素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富马酸二甲酯、环孢素A、疫苗等。对于非手术疗法无法控制的严重病例,需进行手术治疗,常见的术式为穿透性角膜移植、深板层角膜移植、多层羊膜移植、结膜瓣覆盖等。(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247-252)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 基质坏死型角膜炎 炎性反应 角膜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相关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抗病毒治疗后早期房水VZV-DNA载量变化。方法回顾性观察性临床研究。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且接受完整房水取样的VZV相关ARN患者24例2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3例13只眼,女性11例11只眼;左眼、右眼各12只;年龄(52.0±9.5)岁(39~ 71岁)。发生眼部症状至确诊ARN的时间为(16.6±6.1 )d (7~30 d )。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患者均在确诊后给予玻璃体腔注射40 mg/ml更昔洛韦0.1 ml (含更昔洛韦4 mg)治疗,2次/周,直至活动性坏死性视网膜病灶消退,但最多注射至确诊后4周,共计9次。治疗后随访时间(12.8±5.6)个月。抗病毒治疗首次及启动治疗后4、7、14、21、28 d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前抽取前房水,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中VZV-DNA载量。将房水病毒DNA载量变化过程分为平台期和对数减少期,对比观察患眼各期房水VZV-DNA载量情况。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比分析基线、末次随访时患眼BCVA的差异。结果治疗前,患眼房水VZV-DNA载量为(8.6×107±1.3×108)拷贝/ml。平台期持续时间为(7.4±2.4)d;对数减少期VZV-DNA载量下降斜率为(-0.13±0.04) log/d;病毒DNA载量减少50%的时间为(2.5±0.7)d。抗病毒治疗启动后28 d,患眼房水VZV-DNA载量下降至(1.7×105±1.8×105)拷贝/ml。病程中出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6只眼。治疗前、末次随访时,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1.1±0.6、0.8±0.7。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末次随访时logMAR BCVA与初始VZV-DNA载量相关(r=0.467,P=0.033 )。结论VZV相关ARN患眼抗病毒治疗后房水VZV-DNA载量明显下降,其与ARN临床过程密切相关。

  • 标签: 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急性 更昔洛韦 病毒载量 疱疹病毒3型,人
  • 简介:摘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可直接入侵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原发性感染,导致相关症状。然而其往往发病隐匿,易被误诊。本研究报道1例因"左手抖动伴反应迟钝10余天"入院的青年患者,其初诊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通过脑组织活检、脑脊液相关检查诊断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神经认知障碍(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ssociated neurocognitive disorder,HAND),确诊后予以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治疗后症状消失。提示HIV感染的青年患者出现快速进展性痴呆时,应考虑HAND的可能,并尽快进行相关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及时开展HAART。

  • 标签: HIV HIV相关神经认知障碍 组织病理
  • 简介:摘要:病毒性脑炎是小儿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它属于感染性疾病,一旦发病会对小儿造成较大的健康威胁。病毒性脑炎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极易引发小儿的终身残疾,尤其是抵抗力相对较差的小儿患者。此外,在治疗病毒性脑炎时,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大幅提高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护理干预 小儿神经内科 病毒脑炎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一种源自神经嵴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也是儿童中最常见的颅外实体瘤。其高危患儿占比大且治愈率低,故治疗高危NB仍是当前的医学难题。在新型治疗方法的研究中,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es, OV)疗法脱颖而出。OV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方法,其可以特异性靶向NB而不影响正常组织,从而有效避免目前单靶点抗癌药物普遍存在的耐药性问题,因而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尤其是在治疗当前难以解决的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方面。溶瘤病毒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十分可观,有望成为神经母细胞瘤的一线治疗手段。本文就OV在神经母细胞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在细胞系、动物模型中的研究及临床试验结果展开系统综述。

  • 标签: 溶瘤病毒 神经母细胞瘤 细胞系 小鼠模型。
  • 简介:摘要血脑屏障是位于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天然屏障,可严格控制血液中的感染性病原体入侵大脑,维持大脑内环境稳定。然而,嗜神经病毒却能破坏或逃避血脑屏障入侵脑部,引发脑炎或脑膜炎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有些甚至威胁生命。本文主要对一些较常见的嗜神经病毒穿越血脑屏障入侵大脑的不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嗜神经病毒 血脑屏障 中枢神经系统 致病机制
  • 简介:摘要本例患者以病毒性脑膜炎相关临床表现起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缓解后出现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症状,通过抗病毒治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免疫抑制剂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当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出现视物模糊、胸前束带感、肢体无力、尿便障碍等症状时,应警惕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可能。

  • 标签: 脑膜炎,病毒性 视神经脊髓炎 EB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在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小鼠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90只,18月龄,体重27~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对照组(C组)、七氟烷麻醉组(S组)和七氟烷麻醉+NMDA受体拮抗剂盐酸美金刚组(S+M组)。S组和S+M组小鼠连续3 d吸入3%七氟烷2 h,S+M组于每次吸入七氟烷前1 h腹腔注射盐酸美金刚20 mg/kg,C组只吸入纯氧。分别于麻醉前1 d、麻醉后3和7 d时每组随机取10只小鼠行Morris水迷宫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束后立即处死小鼠取海马,于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和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Wes-tern blot法检测NMDA受体亚型GluN2A、GluN2B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S组和S+M组麻醉后各时点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海马[Ca2+]i和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升高,GluN2A、GluN2B和RIP1表达上调(P<0.05),病理学损伤加重;与S组比较,S+M组麻醉后各时点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增加,海马[Ca2+]i和神经元程序性坏死率降低,GluN2A、GluN2B和RIP1表达下调(P<0.05),病理学损伤减轻。结论NMDA受体参与了七氟烷麻醉致老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过程,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有关。

  • 标签: 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 麻醉药,吸入 老年人 海马 神经元 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联合应用两种神经认知评价量表,探讨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HIV感染者神经认知损伤患病率、影响因素及其神经认知表现特征。方法纳入浙江省台州市开展的HIV与衰老相关疾病前瞻性队列研究中2 250例接受ART的HIV感染者。使用中国版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国际HIV相关性痴呆量表(IHDS)评价其神经认知损伤情况,并对2个量表中的7个神经认知域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在接受ART的HIV感染者2 250例中,年龄集中在45~89岁(48.0%,1 080/2 250),男性占79.2%(1 782/2 250),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37.8%(852/2 250)。MMSE和IHDS判断的神经认知损伤的患病率分别为14.3%(321/2 250)和31.8%(716/2 2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V感染者MMSE判断的神经认知损伤危险因素包括60~89岁(aOR=2.63,95%CI:1.52~4.56)、抑郁症状(aOR=5.58,95%CI:4.20~7.40)和使用依非韦伦(EFV)治疗(aOR=2.86,95%CI:1.89~4.34);男性(aOR=0.71,95%CI:0.51~1.00)、偏胖(aOR=0.63,95%CI:0.44~0.89)和文化程度较高(aOR=0.11,95%CI:0.05~0.25)为保护因素。IHDS判断的神经认知损伤危险因素包括60~89岁(aOR=3.10,95%CI:2.09~4.59)、抑郁症状(aOR=1.78,95%CI:1.44~2.20)和使用EFV治疗(aOR=1.79,95%CI:1.41~2.29);男性(aOR=0.75,95%CI:0.58~0.97)、偏瘦(aOR=0.67,95%CI:0.47~0.96)、基线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350个/μl(aOR=0.69,95%CI:0.53~0.91)和文化程度较高(aOR=0.23,95%CI:0.14~0.39)是保护因素。HIV感染者的神经认知表现分为4种主要类型,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饮酒、抑郁症状、腰臀比、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基线CD4计数和使用EFV治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接受ART的HIV感染者神经认知表现分为4种类型,神经认知损伤患病率较高,需对不同类型者采取针对性的监测、预防与控制措施。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神经认知损伤 聚类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及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豚鼠背根神经节模型中病毒结构及功能蛋白生物合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中培养扩增VZV,同时分离提取豚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VZV-HELF与PBMC共培养18~20 h,离心收集VZV-PBMC。32只豚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于内眦静脉丛注射自体PBMC;自噬抑制组、自噬诱导组、VZV感染组分别先腹腔注射3 mg/kg 3-甲基腺嘌呤溶液、0.5 mg/kg雷帕霉素溶液、相同体积的0.9% NaCl溶液,2 h后均于内眦静脉丛注射VZV-PBMC 50 μl。14 d后,处死各组豚鼠,取背根神经节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病毒颗粒形态及自噬囊泡形态及数目,Western印迹检测VZV核衣壳蛋白(NCP)和立即早期蛋白62(IE62)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p62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VZV感染的背根神经节中抗VZV抗体的表达。统计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透射电镜下,VZV感染组背根神经节中可见核衣壳病毒粒子及散在的自噬体结构。空白对照组、VZV感染组、自噬诱导组及自噬抑制组自噬囊泡数量[M(Q1,Q3)]分别为0、5(4,6)、7(5,9)、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135.60,P<0.01),VZV感染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及自噬抑制组(均P<0.05),但与自噬诱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自噬诱导组显著高于自噬抑制组(P<0.05)。Western印迹显示,VZV感染组IE62蛋白表达水平(1.49 ± 0.06)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0.50 ± 0.09),t = 9.17,P<0.05;自噬抑制组抗VZV抗体表达显著低于自噬诱导组和VZV感染组(t值分别为9.24、7.78,均P < 0.01),而自噬诱导组与VZV感染组抗VZV抗体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VZV感染豚鼠背根神经节后发生了自噬;通过抑制自噬,豚鼠背根神经节中部分VZV结构及功能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

  • 标签: 疱疹病毒3型,人 自噬 神经节,脊 模型,动物 核衣壳蛋白 立即早期蛋白62 潜伏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1株靶向甲型流感病毒N1亚型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功能性抗体FNA1,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依据单链抗体(single-chain antibody fragment,scFv)序列信息,合成FNA1重链以及轻链可变区序列,连入抗体哺乳细胞表达载体pFRT-IgG1κ,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FRT-IgG1κ-FNA1。利用瞬时高效表达系统ExpiCHO以及亲和纯化技术获取抗体蛋白FNA1。ELISA检测FNA1与甲型流感病毒N1亚型NA抗原的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FNA1与细胞膜表面表达N1亚型NA抗原的结合。通过抗体抑制NA蛋白活性试验检测抗体FNA1的体外功能活性。结果蛋白质电泳结果显示制备获取了高纯度FNA1。FNA1特异性识别结合N1亚型的NA抗原,且呈浓度依赖效应。FNA1能通过结合细胞膜表面表达的N1亚型NA蛋白,有效阻断细胞膜表面的NA活性,从而抑制包装的假病毒从细胞表面释放,继而抑制进一步的靶细胞感染。结论获得1株具有体外功能活性的靶向甲型流感病毒N1亚型NA蛋白的抗体FNA1。

  • 标签: 甲型流感病毒 神经氨酸酶 N1亚型 假病毒释放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TMEM)240慢病毒载体,并在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表达。方法提取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的RNA,逆转录成cDNA并作为模板,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扩增TMEM240的CDS序列,与pLVX-EGFP-N1载体连接,转化、验菌送公司测序,pLVX-TMEM240-EGFP-N1质粒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a细胞,收取上清,感染SH-SY5Y,嘌呤霉素筛选,获得表达TMEM240的SH-SY5Y细胞,将感染pLVX-EGFP-N1的SH-SY5Y细胞作为对照组,感染pLVX-TMEM240-EGFP-N1的SH-SY5Y细胞为实验组。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TMEM240表达。结果测序结果显示pLVX-TMEM240-EGFP-N1质粒构建成功;共聚焦显微镜下,表达TMEM240的细胞内出现点状绿色荧光;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细胞内TMEM240表达。结论成功构建TMEM240慢病毒载体,慢病毒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均引起TMEM240表达升高。

  • 标签: 跨膜蛋白240 慢病毒载体 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采取抗病毒药物联合25G高速玻璃体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以回顾性分析法展开试验,病例数为32例(32眼),试验对象为ARN,试验时间为2021.01~10内。全部对象均给予激素药物和抗病毒药物联合等治疗,同时行25G高速玻璃体切除术,其中2眼联合充填全氟丙烷(C3F8),30眼联合玻璃体内充填硅油。观察疗效、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本组32例(32眼)患者均接受1年术后随访,其中视力0.1~0.5者8眼,视力0.05~0.1者16眼,2眼指数/眼前,光感2眼。32眼中反复发作虹膜炎症1眼;30眼充填硅油者均并发程度不同的白内障,术后6~8个月10眼行人工晶体植入+白内障超声乳化+硅油取出术。32例患者玻璃体手术前后均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ARN采取抗病毒药物联合25G高速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效果优良,不仅能对疾病发展予以有效控制,还可提升视力水平,且可对各种并发症予以有效预防,可进一步推广借鉴。

  • 标签: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抗病毒药物 25G高速玻璃体切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微创外科和内镜“进阶”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已成为胰腺包裹性坏死合并感染的首选手术方式。外科清创具有高效、费用低、可及性好的特点,而内镜下治疗后胰瘘、切口疝等并发症发生率低。腹腔镜经胃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LTGN)结合了外科与内镜下清创的优势,可能成为未来坏死性胰腺炎外科治疗的重要术式之一。本文重点介绍LTGN的技术优势、手术要点、适应证与应用现状,为LTGN的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 标签: 胰腺炎 腹腔镜 包裹性坏死 经胃手术
  • 简介:摘要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鉴于脑脊液中的病原体载量较低和传统检测技术的限制等原因,早期的病原学诊断不够理想。随着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数字聚合酶链反应、病原体核酸即时检验、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病毒学诊断技术走进临床实验室。本文就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论述。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 分子诊断技术 聚合酶链反应 即时检验 高通量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