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组织工程化胶原神经导管的构建及对外周神经缺损的修复。方法分别取10g胶原蛋白利用自制模具分别制备含0.25g川芎嗪和无川芎嗪的胶原神经导管(2%京尼平交联);对交联前后的胶原神经导管进行拉伸实验并评价其力学特性;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胶原神经导管交联前后的空间结构;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与细胞外基质(ECM)混合后接种于导管内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与材料的复合情况;质量浓度10g/L的川芎嗪诱导MSC7d后,荧光免疫化学方法鉴定MSC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用8只Wister大鼠复制坐骨神经10mm缺损模型,复合MSC的神经导管连接缺损神经,其中4只为无中药导管作为对照,90d后处死大鼠观察再生神经形态,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其功能。结果京尼平交联前后胶原纤维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交联后胶原纤维排列致密,胶原纤维之间形成不规则孔隙且韧性增强;力学实验结果表明:交联前后的胶原神经导管的最大载荷和断裂载荷分别为(0.23±0.09)、(0.20±0.12)N和(0.76±0.15)、(0.69±0.17)N,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川芎嗪能促进MSC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并向神经细胞分化;神经导管与MSC复合培养两者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复合川芎嗪的胶原神经导管能促进缺损神经的修复。结论构建的组织工程化胶原神经导管能有效修复外周神经缺损。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丝素-壳聚糖混合膜(silkfibroin-chitosanblend,SFCS)导管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日本大耳兔21只,切断双侧面神经颊支,制成8mm的兔面神经颊支缺损模型。使用丝素-壳聚糖混合膜神经导以修复兔右侧面神经缺损,作为实验组;左侧用翻转自体神经修复,作为对照组。术后4、6、8周行神经电生理检查,2、4、6、8周显微镜下观察大体形态,取材行HE及甲苯胺蓝染色组织学检查,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SFCS导管修复组的神经传导速度达到(27.50±3.00)m/s,单位面积(5μm2)的轴突计数为(741.80±49.92),髓鞘厚度达到(12.71±0.42)pm,与自体神经修复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FCS神经导管具有促进神经轴突再生的作用,有望成为自体神经移植的替代材料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
简介:背景:显微外科技术及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技术的发展与神经导管材料密切相关。神经导管的构建特别是生物材料构建神经导管材料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研究。目的:探讨生物材料构建的神经导管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及数据分析。方法:SCI数据库中2001/2010检索有关神经导管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的文献,检索词为"神经导管(nerveconduit);生物材料(biomaterials);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nerveinjury);神经再生(nerveregeneration);壳聚糖神经导管(chitosan/chitinnerveconduit);高分子神经导管(polymer/macromoleculenerveconduit);胶原神经导管(collagennerveconduit)",共检索文献183篇。结果与结论:神经导管修复法是在神经断端之间留有一段间隙,利用神经导管在神经的远端和近端之间桥接,并创造相对密闭的环境,以充分发挥远端神经的趋化作用,同时阻隔外部的影响,减少瘢痕的产生。目前,已被用于制备神经导管材料分为非神经组织、非生物降解材料、可生物降解材料。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探索寻找理想的材料构建神经导管来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研究始终在进行中。
简介:近年来经导管肾去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catheter-basedrenalsympatheticdenervation,CRSD)成为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热点,大量基础以及临床研究表明肾脏去交感化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高血压。早在上世纪40年代即有外科切除内脏神经治疗难控制性高血压的研究,通过切除胸腰部内脏神经、肾交感神经达到降压目的[1],但因严重并发症限制其进一步发展。Krum等[2]创立了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脏交感神经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研究,大大拓宽了治疗高血压的新视野。随着研究的进行,逐渐发现肾脏去交感化并不局限于降压,对于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胰岛素抵抗、睡眠呼吸功能障碍等均有一定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导管信息化管理平台对神经外科中长导管置管患者护理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神经外科收治的行中长导管置管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行常规留置导管管理,观察组应用导管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施管理,比较两组导管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费用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导管维护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导管信息化管理平台可降低神经外科中长导管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置管安全性及满意度。
简介:摘要:随着输液治疗技术在临床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该技术已经成为常规治疗的重要手段。且着输液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催生了输液工具的不断优化,多种输液穿刺方式能够支撑不同的输液需求。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能够为神经外科患者提供更好的输液服务。文章就对神经外科静脉中长型导管置管技术应用展开思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神经介入导管室患者应用精细护理对预防医院感染的效果,讨论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神经介入导管室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保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基本相同,每组中均包含1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而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精细护理干预,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状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介入导管室患者采用精细护理,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涉及的患者例数一共为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巴氏指数数据差异极小,而护理后,观察组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加速患者的恢复,保证患者健康,同时还能提高临床满意度,值得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方法:研究2019年5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54例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7例,将常规护理措施应用在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全面优质护理,观察和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前后巴氏指数。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有效率(96.30%)与对照组的(77.78%)相比,研究组的(96.30%)更高(P0.05),对比两组护理后巴氏指数,研究组数值(90.18±9.37)明显比对照组的(71.25±9.64)更高,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在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具有显著效果,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诱发神经外科患者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过程中发生感染的主要因素。方法择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由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手术患者,全部行CVC置管,在导管拔除之后,对导管进行细菌培养与血培养,观察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总结导致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共有18例患者发生导管感染,感染率为15%,经过局部换药+全身抗感染治疗后,所有感染患者均治愈,无人死亡,3~7日后出院。导致感染的高危因素有①BMI指数<25kg/m3;②年龄≥50岁;③置管时间≥1周;④合并有糖尿病;⑤免疫功能低下;⑥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⑦缺乏针对导管的临床护理或护理不规范;⑧其他。结论临床应为神经外科患者在CVC置管的过程中加强护理,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避免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