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滑车上、眶上神经血管束与皱眉肌的毗邻关系,为眉间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19年7—10月,在潍坊医学院解剖学实验室用10具20侧成人头颅标本逐层解剖上睑及额部。以双侧内眦连线为X轴,面中线为Y轴,建立坐标系,分别测量滑车上神经、滑车上动脉、眶上神经内侧支、眶上神经外侧支、眶上动脉的坐标参数,得到其走行轨迹范围,并观察其层次及其与皱眉肌间的毗邻关系。结果皱眉肌起自额骨鼻突近眶内侧缘上部距中线(4.32±0.98) mm处,皱眉肌起端基底宽(9.91±1.41) mm,斜向外上穿眼轮匝肌及额肌分布于眉毛外1/3皮下。以内眦连线上15 mm,距面中线(16.58±1.70) mm及(16.17±1.42) mm连线为下底,以内眦连线上30 mm,距面中线(13.74±1.54) mm及(14.21±2.42) mm连线为上底所构成的梯形区域,为滑车上神经动脉在皱眉肌中行走的危险区。以内眦连线上22.5 mm,距面中线(26.03±1.55) mm及(28.11±2.46) mm连线为下底,以内眦连线上40 mm,距面中线(31.23±3.19) mm及(38.20±2.94) mm连线为上底所构成的梯形区域为眶上神经动脉在皱眉肌中行走的危险区。结论熟悉滑车上及眶上神经血管束与皱眉肌关系,手术操作可避免危险区,减少对表浅及深部神经血管的损伤。
简介:目的总结6例经腹腔途径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术中采取后入路隧道式分离盆神经从、神经血管束的新方法,探讨该法对患者术后尿控功能的影响.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阳江市阳东区人民医院6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均低于T2c期,平均PSA12.3ng/ml,均行了筋膜内前列腺癌根治术.在前列腺与直肠间分离出间隙后,提起前列腺及精囊,隧道式分离前列腺两侧盆神经丛、神经血管束间隙,在游离的前列腺与直肠间隙填满纱块;转前入路切开膀胱颈部并切穿后壁,见预填纱块.前列腺两侧神经血管束,前面与背面均形成隧道,与盆腔及直肠间悬吊组织已松解,神经血管束由管状组织变成状,塑料夹钳夹后剪断至前列腺尖部,"八"字型保护好神经血管束.结果患者术中出血量100~600ml,平均360ml,术后21d拔除导尿管.术后住院天数22~30d,平均26d.术后病理切缘均阴性,为前列腺内癌变.术后4周平均血清PSA0.5ng/ml.随访1~16个月,平均随访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拔尿管1周尿控全部得以恢复,尿垫使用量≤1块/d.结论肿瘤分期较早的患者,后入路结合前入路钝锐性分离盆神经从、神经血管束,孤立组织使团块状变成薄片状组织,保留更多神经及良性筋膜组织,筋膜内切除前列腺可提高患者术后尿控功能.
简介:【摘要】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脑卒中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涉及到神经、血管多个病理环节的复杂参与,传统药物的研究只针对神经或血管病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进行。对神经 -血管单元的研究,使得脑缺血的保护治疗从单一靶点的保护转变为对神经血管单元各组分的多靶点治疗。
简介:摘要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脑卒中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涉及到神经、血管多个病理环节的复杂参与,传统药物的研究只针对神经或血管病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进行。对神经-血管单元的研究,使得脑缺血的保护治疗从单一靶点的保护转变为对神经血管单元各组分的多靶点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3D-slicer软件对神经血管进行三维同步重建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合并面肌痉挛(HFS)患者术前诊断神经血管关系和责任血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一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42例VBD合并HFS患者,术前将患者头颅三维时间飞跃法MRI血管成像(3D-TOF MRA)、三维稳态进动平衡序列(3D-FIESTA)MRI检查数据导入3D-slicer软件,对患者的血管、脑干、面听神经进行三维建模,比较3D-TOF MRA联合3D-FIESTA MRI检查、三维模型诊断患者神经血管关系和责任血管与术中所见的差异。结果术中所见与三维模型显示的神经血管关系、责任血管一致性均较好(Kappa=0.889,P=0.000;Kappa=0.869,P=0.000)。3D-TOF MRA联合3D-FIESTA MRI检查与三维模型显示的神经血管关系一致性较好(Kappa=0.809,P=0.000),二者诊断神经血管关系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N-B=5.000,P=0.082)。3D-TOF MRA联合3D-FIESTA MRI检查与三维模型显示的责任血管一致性差(Kappa=0.336,P=0.000),二者诊断责任血管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B=23.000,P=0.000)。结论应用3D-slicer软件对VBD合并HFS患者桥小脑角(CPA)区血管、神经及脑干进行三维重建,结果与术中所见高度一致。与3D-TOF MRA联合3D-FIESTA MRI检查比较,其对患者责任血管的确认、手术风险评估和手术策略的制定更有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直肠末端系膜游离过程中,神经血管束(NVB)前列腺部微出血的概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对NVB前列腺部的解剖学形态进行观察以探讨其保护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和尸体解剖研究的方法,对NVB前列腺部进行活体和尸体标本解剖学观察。活体标本的观察: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手术视频数据库中,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期间,行腹腔镜保留部分邓氏筋膜TME的38例非连续男性患者的手术录像。通过回顾性复习手术录像,盲法分别评估NVB前列腺部微出血以及泌尿和性功能情况,泌尿功能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评估,性功能采用勃起功能国际问卷(IIEF-5)评估,分析NVB前列腺部微出血与否与术后泌尿和性功能的关系。尸体标本解剖学观察:选择福建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的4例男性半盆腔尸体标本,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尸体标本解剖,其一:2个半盆标本,模拟TME手术进行分离,观察NVB前列腺部;其二:另2个半盆标本,采用莱卡刀片从横断面进行连续横切(层厚约1 cm),将NVB前列腺部脂肪垫当做一个整体进行观察。最终将术中的活体解剖观察与相应尸体观察层面进行比对。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eny U秩和检验。结果38例患者中位年龄57(31~75)岁,肿瘤距肛缘中位距离6(1~8)cm。21例(55.3%)术中NVB前列腺部微出血(微出血组),17例(44.7%)未见出血(无出血组)。微出血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IPSS评分高于无出血组[7(0~16)分比2(0~3)分,Z=-1.787,P=0.088;2(0~15)分比0(0~2)分,Z=-2.270,P=0.028],而术后12个月两组IP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功能方面,有23例术前性活跃(IIEF-5≥18分)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无出血组7/8例患者术后12个月性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定义为IIEF-5下降<3分、且患者主观性功能满意情况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微出血组仅6/15的患者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模拟TME手术分离半盆尸体标本,见NVB前列腺部血管神经走行在直肠前外侧、前列腺后外侧和肛提肌前内侧所构成的狭小的三角空间内,血管神经组织缠绕成团,分支不易辨别。进一步将NVB前列腺部脂肪垫当做一个整体进行尸体和活体比对观察发现,在尸体的前列腺底和前列腺中部水平,NVB前列腺部脂肪垫与直肠系膜关系密切,两者投影线存在较大重叠,是术中NVB前列腺部微出血的高危区。手术视频观察发现,在对应的前列腺底和前列腺中部水平,术中因主刀医师和助手的对抗牵引,使该处NVB前列腺部脂肪垫呈横向走行。其转为纵向走行处为NVB发出的直肠支,张力最大,为易出血区。可清晰锚定数支NVB直肠支,需要采用超声刀紧靠直肠固有筋膜预先凝结。比对发现,该直肠支即为尸体投影线重叠区。结论NVB前列腺部损伤是TME术后排尿和性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NVB前列腺部神经纤维细小,术中无法辨别其功能分区,需要将NVB血管神经组织和相应脂肪垫当做一个整体进行保护。术中充分理解NVB前列腺部形态,保持适当对抗牵引张力,采用超声刀及时凝结直肠支可保护NVB前列腺部。
简介:血管内治疗对于多种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成熟的微侵袭治疗手段。过去的几十年见证了神经血管内治疗领域的巨大进步,这些技术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等,技术日趋完善。近年来神经血管介入治疗技术日新月异,2003年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subarachnoidaneurysmtrial,ISAT)和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国际研究(internationalstudyofunrupturedintracranialaneurysms,ISUIA)的结果影响了世界,已经在治疗动脉瘤的医生中产生热烈辩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二科应用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的临床资料。一期行跨面神经移植术,二期行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术。术后随访手术效果,评估患者双侧中下面部对称性变化。应用改良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患者术前、后口角运动程度,通过Adobe Photoshop 2021测量患者术前、后静态和动态双侧口角连线与面中线的夹角(口角动度客观测量),并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6例晚期面瘫患者,男10例,女16例,年龄(24.8±3.5)岁(16~28岁)。分期手术间隔时间为6~12个月。术后随访(34.9±11.7)个月(1~3年),所有游离移植物均成活,没有严重并发症,其中2例患者二期术后1年因患侧面部臃肿行移植肌肉修薄术,1例患者二期术后1年因股薄肌固定止点位置不佳进行了肌肉止点位置调整术,1例患者二期术后2年因口角动度不足行咬肌神经跨面神经端侧吻合术。所有患者术后面部对称性改善,患侧全部出现口角上提运动。改良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口角动度:优秀15例,良好9例,一般2例。口角动度客观测量结果显示,患者术后静态角度较术前提升(86.4°±3.3° vs. 82.3°±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7,P=0.017);术后动态角度较术前提升(86.9°±2.8° vs. 80.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5,P<0.001)。结论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效果良好。
简介:重症监护室(IntensiveCareUnit,ICU)的监护种类繁多,然而许多监测大多都是有创监测,研究表明有创监测可能会增加患者出现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的风险,因此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发展非侵入性的、连续的智能监控技术势在必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可能引起严重发病率,常见于住院患者,尤其是术后人群。休克可能导致急性血流量减少,代谢异常,无氧代谢,细胞和器官功能障碍,如果时间延长,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损害和死亡。ICU的患者基本都是危急重症,生命体体征不稳定,随时都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需要医护人员24小时全天候监护,因此对ICU中医护人员进行疲劳监测很有必要。我们采用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Spectroscopy,NIRS)这种非侵入性的、有效的、以及非电离测量的实时技术开发了一系列设备对DVT、休克、疲劳以及水分、深部组织温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监测。与此同时,心电(EEG)、光学体积描记术(PPG)、压力脉搏波(PPW)等参数也是ICU监护中必不可少的,我们设计了一种无创、低成本监测系统,对系统中信号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并验证了设备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