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论文详细研究了通称为苯教的祭祀仪式。苯教这个称号已成为解释当地祭祀仪式责任和角色的统称术语。“野性”和“顺从”的概念严重影响了创造苯教这个超级范畴,它们被认为与压制动物祭祀等仪式的佛教观念和后续使命关联。在对佛教充满敌意的本土传统绘画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苯教对佛教的看法。臭名昭著的藏王朗达玛及其对苯波祭祀所谓的效忠,导致了佛教遭受迫害以及吐蕃王国的衰落。更不用说,这些历史过程不仅深刻地影响了苯教,而且后来还影响了委婉表示非佛教徒或反佛教徒的术语“苯教”的运用。尼泊尔、印度和不丹藏族文化开展的人类学研究表明,从许多方面来看,苯教是一个隐含和不明确的术语。通过对比昆波(Khumbo)、特(Te)、塔芒(Tamang)、锡金和不丹的调查结果,作者发现,各个村庄之间既存在相似,但也有颇多不同之处,村庄的宗教信仰还存在佛教的痕迹。总之,苯教这个称号常用于理解不受制于佛教和雍仲苯教结构、实际与空间影响的村庄宗教多样性。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在本地不受大型、受控制庙宇或传统习俗影响方面,西藏边界地区的宗教仪式所起到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为此,可将苯教另行看作是与主流宗教划开界线的一种主张和类别。中外学者的最新研究认为,对苯教没有单一的定义,鲜少有合适的框架可以讨论特别是西藏文化圈最外缘的混杂宗教传统习俗。
简介:自古以来,湘西地区巫风犹盛,人们一直崇尚巫祭淫祀,保留着较多原始巫祀的仪式。巫觋乐人是湘西历史上以演绎祭祀歌舞为职业的群体。清代雍乾时期,湘西巫觋乐人制度对湘西官庙祭祀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文献记载,湘西官庙祭祀音乐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雏形,并一直延续至清代雍乾时期。清雍乾年间,清王朝在湘西重新修缮官庙,继续实行巫覡乐人制度,主要是为了贯彻"以庙治民、以庙治蛮"的教化主张,从而达到加强对湘西少数民族统治的目的。湘西巫觋乐人制度的延续实施与官庙祭祀礼仪重新建立后,中央王朝对巫觋乐人和官庙祭祀进行了系统的规范,特别是对巫觋乐人以及官庙中的音乐舞蹈活动进行了严格规范。
简介:以往的鄂温克族敖包祭祀仪式音乐研究,以无声的影像资料为研究起点,引起对于视觉人类学信息残缺的质疑,加之田野调查过程中“身体凝视”与互动仪式的切身体验,引发音乐人类学与人类学的对话与反思,因而有必要提出书写“全息式”仪式音乐民族志的构想,以及关注看、听、嗅、尝、触多种感官经验与个体体验的研究模式。“全息式”仪式音乐民族志需要音乐文化认知过程的“三层次”:底层立足于对表象的“全息式”感知,着眼于近景;中间层次关注情感体验与“互主体”间的情感互动,着眼于中景,强调在仪式中音乐和情感对于建构身份认同的重要作用;第三层次是对于概念、信仰、思想等意识形态方面的认知。理想的“全息式”仪式音乐民族志应追求全息式的生理感知、全身心的情感体验、全方位的心理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