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我国是食用菌野生种质资源丰富的国家,目前已查明自然分布可栽培野生种类93种,分布于担子菌的33个属。我国人工栽培种类近70种(变种),不同规模栽培有50种,商业规模栽培33种,分布于5目,12科,18属。与绿色植物的自养型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相反,食用菌将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分解,以体壁吸收方式摄取营养建造自身。这种生理特点的不同,导致其种质资源评价要求的不同。由于子实体形态相对于绿色植物简单,且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常常导致以形态特征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类鉴定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形态相似的多个可栽培近缘种在侧耳(Pleurotus)、木耳(Auricularia)、蜜环菌(Armillaria)等中广泛存在,完全靠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鉴定就更加困难。因此,在食用菌可栽培种类野生种质评价中,ITS测序等成为获得菌种生物学种的常用鉴定技术。菌种的分离培养中常受到菌落形态相似真菌的污染,RAPD、ISSR或ITS测序等常用来进行菌种符合性鉴定。食用菌孢子传播的特点,使其分布地理区域广泛,地理区域的隔离产生种内的个体或群体间的差异,形成种群的多样性,常用拮抗反应进行营养亲和群(个体、菌株)的鉴定。不同区域气候和生态条件下的个体,长期的进化和对环境条件适应性的形成,导致可栽培利用的特点不同。栽培性状要通过栽培试验进行评价。栽培性状主要包括菌丝长速、温度反应、结实性、丰产性、抗性、商品形态和耐贮运性等。为了充分利用远缘优势,对于具可利用栽培性状的种质还需要与栽培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分析,通常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
简介:隆冬,朔风萧瑟、绿色凋零,食用菌进入了它的黄金时节。你看那菜市上:肥厚的平菇,一片片、一簇簇,白云似的,煞是好看;黄的、白的金针菇,宛如身材修长的仙子;毛茸茸的"猴头",活脱脱地,欲向人语;还有那晶莹剔透的银耳,香气喷鼻的香菇,白嫩嫩、圆乎乎的双孢茹……单是看上一眼,也会把你"勾"过来,买了去。食用菌,当富裕起来的人们对吃越来越考究的时候,它婀娜多姿地向我们走来:它走向市镇。每当蔬菜淡季,恰逢鲜菇盛时。菇农们一筐筐、一车车,把精心栽培的各类食用菌送到闹市。鲜菇不仅是高档餐馆里的宠物,普通市民的菜篮子里也少不了它。它走向农村。开始富裕起来的农民,胃口同样提高了档次,"庄稼人馋荤不馋素"的观念正在改变。食用菌不仅出现在婚丧嫁娶的宴席上,逢年过节的饭桌上也飘荡着它的芳香。细心的人会发现:爱喝两蛊的庄稼汉
简介:摘要:通过应用微生物技术,使油茶壳转化为可以栽培食用菌的机质原料,应用于各类食用菌的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经过粉碎后油茶壳吸水性强,再加入少量的辅料进行栽培食用菌,具有菌丝生长块,比木屑为主料的配方生长周期短,产量高,效果好,生物效率60%以上的产量。
简介:摘要:食用菌在补充营养和调节代谢方面具有优势,并且对农业生态系统和循环经济有特殊价值,因此在促进消费市场发展和推动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优化农业循环经济效应,可以从评估食用菌栽培产业的生态经济价值入手,并运用能值分析来研究可行的产业发展途径,从而实现食用菌栽培产业与农业生态经济共同进步。
简介:2018年11月6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获悉,利用麻类副产品工厂化栽培灵芝、羊肚菌、榆黄蘑等珍稀食用菌,产量高、周期短、成本低、品质好。长期以来,麻类作为传统的纤维原料作物,占生物量约85%的副产品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导致麻类产业的经济效益有限。利用麻类副产品做栽培基料,可有效促进麻类副产品资源化利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研究表明,利用麻类副产品工厂化栽培灵芝、羊肚菌、榆黄蘑、猴头菇、茶树菇、秀珍菇、真姬菇等珍稀食用菌,与未加入麻类副产物培养基相比,栽培周期缩短11%~21%,栽培生物学效率可达70%左右,高于棉籽壳栽培效率50%左右。首次发现麻类副产品培养基能提高木质素降解酶蛋白表达水平与酶活性,木质素降解酶的活性与产量呈正相关,为筛选合适的培养基、提高食用菌生物学效率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