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BPPV患者行管石复位,探讨管石复位对BPPV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认属于BPPV的129例患者,行Dix-Hallpike检查确定靶侧半规管,行管石复位,分析管石复位对BPPV患者的疗效。结果129例BPPV患者,经Dix-Hallpike变位性试验,确认靶侧半规管,经管石复位法治疗后,按照BPPV完全治愈标准,治愈112例;17例眩晕稍微好转,经影像学和其他专科检查11例患者患有颈部椎管狭窄,6例患者伴有后循环缺血;转入相关兄弟科室进一步治疗。结论管石复位对BPPV患者有明显疗效,对那些没有明显禁忌症的BPPV患者,及时行管石手法复位不但操作简单,而且疗效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给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管石复位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探究其对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参与原则在我院所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管石复位患者中选取42例作为样本人群,就诊时间段是2015年8月-2016年8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42例患者实行均分,两组患者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21例。对于参照组患者来说,应用管石复位治疗,对于研究组患者来说,应用管石复位治疗+心理干预。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更高,随访3个月的复发率明显更低,对比参照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给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管石复位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以显著提升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显著降低患者复发率。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手法复位解脱管石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手法复位解脱管石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收集2022年前单独采用手法复位解脱管石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病例6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眩晕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眩晕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发硬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手法复位解脱管石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的实施,可有效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眩晕情况,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肩关节前脱位患者采用改良椅背法和足蹬法进行复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42例单纯肩关节前脱位患者,遵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椅背复位法、对照组采用足蹬复位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复位成功情况和肩部疼痛情况。结果:对照组复位成功率为65.00%,远远低于实验组的95.45%,且对照组疼痛程度重于实验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椅背复位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一次性复位成功率高,且患者疼痛感较轻,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肩关节前脱位患者采用改良椅背法和足蹬法进行复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42例单纯肩关节前脱位患者,遵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椅背复位法、对照组采用足蹬复位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复位成功情况和肩部疼痛情况。结果:对照组复位成功率为65.00%,远远低于实验组的95.45%,且对照组疼痛程度重于实验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椅背复位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一次性复位成功率高,且患者疼痛感较轻,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治疗中分别施以旋前复位法、旋后复位法的疗效。方法:选择于2022年12月~2024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60例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患儿,抽签法分组,30例开展旋前复位法者入治疗组,30例开展旋后复位法者入对照组,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相比于对照组(优良率70.00%、复位成功率83.33%),治疗组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率(96.67%)明显较高,复位成功率(100.00%)更高(P<0.05);相比于对照组(满意度73.33%),治疗组治疗满意度(96.67%)明显较高(P<0.05)。结论: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治疗中施以旋前复位法比旋后复位法疗效更佳,利于肘关节功能恢复,可提高治疗满意度,具有价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外法复位对颞下颌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颞下颌关节脱位患者96例,按照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口内法复位治疗,观察组采用口外法复位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复位成功46例,成功率为95.83%,对照组复位成功44例,成功率为91.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外与口内两种手法复位治疗颞下颌关节脱位疗效相当,但口外法复位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0年11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住院治疗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加T管引流术的1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T管安置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常规T管安置法组和改良T管安置法组。与常规T管安置法组相比较,改良T管安置法组的安置T管所用手术时间,安置T管所致出血量明显减少和术后下床早,但两组患者的中转开腹率、术后胆道出血发生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后胆漏、T管脱出、胆管炎和死亡。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下改良T管安置法容易操作、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