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线状硬皮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2020年10月20日就诊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的1例线状硬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同时系统性回顾国内外文献所发表的硬皮病的病例报告或病例系列研究,分析其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情况。结果本例患者为24岁女性,有头皮斑痕样脱发和同侧面部凹陷病史10余年,因“2年前出现右侧眼睑无力、下垂,加重1个月”就诊,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欠佳。分析文献报道的全部15例患者,发病年龄中位数为22岁,男女比例为9∶6,表现为线状硬皮病伴有同侧眼睑下垂、同侧面部萎缩和颅内脱髓鞘病灶者4例,线状硬皮病合并同侧面部萎缩及颅脑脱髓鞘病灶者3例,线状硬皮病合并大脑半球萎缩2例,线状硬皮病合并同侧面部萎缩3例,线状硬皮病合并同侧面肌痉挛者1例,线状硬皮病合并胸腹部硬化性斑2例,线状硬皮病并癫痫发作并脑白质脱髓鞘病灶者2例。治疗方面,单纯应用激素治疗者有6例,单纯应用甲氨蝶呤者2例,激素合并甲氨蝶呤治疗者1例,应用氢化可的松乳膏外用2例,行骨重建手术3例,长波紫外线光疗治疗1例,应用维生素治疗1例。结论硬皮病患者可以出现同侧面部萎缩、同侧眼睑下垂和面肌痉挛等表现,累及神经系统可以出现癫痫发作和脊髓炎等表现,影像学可见脱髓鞘病变等,应结合患者的病理进行临床诊断。局限性线状硬皮病可以逐渐往系统性线状硬皮病的方向发展,因此治疗上主要以激素为主,必要时建议及早联合免疫抑制剂来控制疾病的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刀砍样线状硬皮病合并颅内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 6 例刀砍样线状硬皮病合并颅内病变患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和随访转归情况。结果6例患儿均为女性,确诊年龄6.8(3.3,11.0)岁,发现面部皮肤损伤年龄3.0(1.7,4.1)岁。5例先出现面部皮肤损伤,1例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于皮肤损伤前2个月。6例患儿均有额面部“剑伤”样皮肤损伤伴脱发,神经系统表现包括癫痫发作(6例)、局灶性神经系统缺损症状(5例)、头痛(2例)。颅内病变均位于皮肤损伤同侧。6例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均为一侧半球以白质受累为主的异常信号,其中3例可见局部脑软化灶。5例磁敏感加权成像可见散在低信号。5例增强磁共振成像可见局部脑实质或软脑膜强化。4例头颅CT可见受累侧局部钙化灶。2例完成皮肤活检,1例同时切除部分病变脑组织,病理提示符合小血管炎,与皮肤病理改变吻合。6例患儿均予抗癫痫药物对症治疗。4例使用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口服,1例仅口服泼尼松,1例因脑萎缩明显处于病情静止期,仅添加抗癫痫药物。随访6~36个月,5例面部皮肤损伤及脱发未进展,1例进展出现半侧颜面萎缩,考虑合并Parry-Romberg综合征;4例癫痫发作得到控制,1例癫痫发作减少但遗留偏瘫症状,1例遗留难治性癫痫、发作性头痛。结论刀砍样线状硬皮病合并颅内病变女童多发,以癫痫发作及神经系统缺损症状为主要表现。常见皮肤损伤同侧颅内病变,出血、钙化及软化常见,皮肤及颅内病变的病理均符合小血管炎。泼尼松及甲氨蝶呤治疗有一定疗效,但部分遗留难治性癫痫及神经缺损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线状硬皮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方法分析2019年3月25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以头晕、呕吐、视物模糊起病的"刀砍样"线状硬皮病(LSES)学龄期患儿1例的临床资料。检索相关文献,复习病例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本例患儿临床特点为头晕、呕吐伴视物模糊,为反复、短暂性发作,头颅影像学提示左侧额顶颞叶白质、扣带回、基底核区、胼胝体近压部异常信号,病灶区脑表面多发软脑膜线样强化及脑实质异常强化。经甲氨蝶呤(MTX)和皮质类固醇联合治疗2个月后头晕、呕吐等症状消失。治疗3个月后,头颅影像学显示大脑半球脑白质病变及脑实质多发钙化较前明显减轻。随访11个月,患儿无临床症状,脱发处新生毛发密集,皮损处皮肤色泽、质地及皮纹接近正常。复习国内相关文献,均未涉及治疗及预后;国外文献报道5例患儿,治疗均首选甲泼尼龙联合MTX,疗效显著,与本例患儿治疗一致。结论临床考虑LSES的患者,无论有无神经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均应早期进行颅骨完整性评估、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以期及早发现并积极治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