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切除具有癌变性状的乳腺增生组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医院2010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68例采用手术切除具有癌变性状的乳腺增生组织患者的临床资料和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50例采用保守治疗的具有癌变性状的乳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为手术组和保守组。对比临床疗效、乳腺癌发生率和发生乳腺癌者的3年生存率。结果手术组疗效分级与有效率和保守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乳腺癌发生率和发生乳腺癌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14.71%、60.00%,与后者的38.00%和10.53%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手术切除治疗相较于保守疗法能够提升具有癌变性状的乳腺增生患者的有效率,还可减少乳腺癌的发生,一旦发生乳腺癌,对提高远期生存率也有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伴癌变性状的乳腺增生组织手术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00例伴癌变性状的乳腺增生患者(2016年3月17日到2017年3月17日期间),将其依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采取传统化疗治疗)、观察组(实施手术切除术治疗),各50例,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伴癌变性状的乳腺增生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均优于对照组,2组数据存在高度的差异性,P值<0.05。结论对伴癌变性状的乳腺增生患者实施手术切除术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结构及功能变化,初步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不同病变程度神经组织病变及微血管损伤的变化特征。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2020年5~12月于山东省立医院眼科招募的2型糖尿病患者63例63只眼及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0名40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所有受检者均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便携式免散瞳视觉电生理诊断系统RETeval检查。采用OCTA测量受检眼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放射状视盘周围毛细血管丛(RPC)血流密度、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采用RETeval设备的"DR评估方案"模式行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记录系统测量的"DR评估得分"。依据早期治疗DR研究制定的DR分级标准对DR进行分级,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无DR (non-DR)组、轻中度非增生型DR (mNPDR)组、重度非增生型DR (sNPDR)组、增生型DR (PDR)组,分别为12、16、18、17只眼。组间pRNFL厚度、GCC厚度、RPC血流密度及"DR评估得分"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RNFL厚度与RPC血流密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程度DR组患眼黄斑GCC整体、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厚度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560、15.840、5.480,P<0.05 )。与对照组比较,不同程度DR组患眼pRNFL整体(F=6.120 )、上半部分(F=6.310)、下半部分(F=5.330 )、鼻上方(F=7.350 )、鼻下方(F=2.690 )、上方鼻侧(F=4.780)、上方颞侧(F=3.710)、下方颞侧(F=3.750)厚度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视盘整体、上半部分、下半部分、鼻上方、上方鼻侧、下方鼻侧、下方颞侧RPC血流密度与pRNFL厚度呈正相关(r=0.260、0.256、0.275、0.489、0.444、0.542、0.261,P<0.01 )。对照组、non-DR组、mNPDR组、sNPDR组、PDR组受检眼"DR评估得分"分别为(12.71±5.62)、(22.18±3.77)、(24.68± 2.41)、(24.98±2.78)、(29.17±7.98)分;DR病变程度越重,评估得分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35,P<0.01 )。结论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患者黄斑GCC、pRNFL厚度以及RPC血流密度明显降低;"DR评估得分"增高,且与DR严重程度相关。
简介:摘要患儿男,1个月21 d。因“皮肤、巩膜黄染36 d,发现血小板减少半天”入院。全身皮肤黄染、巩膜轻度黄染,出生时躯干及四肢可见散在分布粟粒大至黄豆大暗褐色斑丘疹,压之不褪色,未见紫癜样皮疹。血常规提示血小板51×109/L,MRI提示肝脾肿大,两肺多结节影,临床初步诊断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遂取背部皮肤活检。镜下观察,真皮层内见大量组织细胞、泡沫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CD68、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CD1α、Langerin、BRAF V600E、CD45、CD30阴性及S-100蛋白散在阳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提示ALK基因断裂。病理诊断为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简介:摘要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是一种罕见的以CD1a+CD207+树突状细胞浸润为特征的髓源性肿瘤疾病,由于受累器官的部位和多少的不同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神经变性病(ND)是LCH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之一。LCH-ND发病机制不清,临床上主要以神经功能学障碍和进行性发展的影像学改变为特征。目前LCH-ND主要的治疗包括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化疗及靶向治疗等。早期治疗和积极干预可能是延迟LCH-ND进展、稳定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现就LCH-ND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临床评估作简要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