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种植体周炎(peri-implantitis,PI)是指发生在种植体周组织与菌斑相关的病理状态,以种植体周黏膜炎症和进行性支持骨组织丧失为特征。近年来,PI与天然牙牙周炎的组织病理学差异在动物实验和一定数量的人体试验中得以描述,本文对现有文献报道的PI与牙周炎的组织病理学差异进行综述,并试图寻找两种疾病发生和进展的差异。总体而言,PI中炎性细胞浸润(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e,ICT)范围比牙周炎更大,一直延伸到牙槽嵴,结缔组织内有密集的浆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并含有更多数量的破骨细胞,但ICT内的血管密度小于牙周炎;另外,PI病变组织中发现异物的存在。两种疾病在炎症浸润、血管、骨丧失、异物方面的组织病理学差异,可以部分解释为何PI的进展较牙周炎更迅速,提示PI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PI进展至关重要。此外,针对特定炎症细胞的靶向治疗或可成为PI治疗的新方向;减少因摩擦或电化学腐蚀释放到种植体周组织中的钛颗粒有助于预防PI。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直肠癌系膜淋巴结(LN)大小、分布、转移及微转移规律。方法对全直肠系膜切除的直肠癌标本用LN显示液处理,切取的LN以常规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本组31例548枚LN,27例(87.1%)153枚(27.9%)NL发现转移.其中,直径小于.05cmLN366枚(66.8%),转移91枚(59.5%).转移病例中,后壁直肠癌19例,78枚LN转移,75枚沿直肠上动脉分布.侧壁直肠癌12例,75枚LN转移,同侧直肠上动脉分支、直肠中动脉旁转移37和8枚,对侧分别为9和0枚。结论直肠癌大部分转移LN直径小于0.5cm,主要分布于直肠上动脉旁.LN转移与肿瘤方位有关,后壁癌可同时沿肿瘤两侧系膜扩散,侧壁癌以同侧LN受累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以单纯血尿为症状的IgA肾病患者的预后,恢复并分析牛津分型应用于患者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时,研究期为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此期间,研究人员将我院收治的以单纯血尿为症状的IgA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50名患者,按临床特点分组,同时录入5名健康对象,将患者分为单纯性镜下血尿组(n=20)、发作性肉眼血尿组(n=20)以及合并组(n=10)。且患者结束治疗后,研究人员记录患者预后恢复情况,并按预后恢复状况,分为缓解组、病情存在组及病情进展组,根据牛津分型中提出的四项病理指标,及排除的两项病理指标,针对患者的预后恢复及牛津分型开展研究,探讨其中的关联性。结果:此研究结果中,评价全部随访患者的结果,发现患者接受治疗后43(86.00%)例患者病情有所改善,5(10.00%)例出现病情进展,2(4.00%)例出现肾功能恶化。分析患者病情时,牛津病理分析结果表明,MISOEOT0及MISIEOTO占比最高。本次研究录入5名对照组健康对象无意义。结论:此研究结果中显示以单纯血尿为主的IgA肾病患者,接受治疗后,约有20%患者出现病情进展,其中大约有4%的患者愈后恢复,相对较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源性猝死法医组织病理诊断情况。方法:对2019年5月-2022年5月尸检的30例心源性猝死死亡案例进行法医组织病理学诊断,回顾分析诊断实际情况。结果:冠心病和心肌病为心源性猝死最多见原因,心源性猝死死者中男性较多,30岁到59岁较多,11月份例数较多,主要发生在监管场所,诊所以及乡镇卫生院等地方。14例冠心病猝死中I级1(7.14%)例,II级3(21.43%)例,III级4(28.57%)例,IV级6(42.86%)例。镜检能够显示纤维组织增生和陈旧性瘢痕形成。结论:通过法医组织病理学诊断能够明确死亡原因,减少医疗纠纷,死亡猜忌,同时还能及时排除家族病例,值得重视和采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源性猝死法医组织病理学诊断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12月到2023年12月期间的50例心源性猝死人员,对所有人员分别采用常规法医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常规法医组织病理学检查联合分子生物学检测。统计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性和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常规法医组织病理学检查联合分子生物学检测诊断准确率为97.00%,高于常规法医组织病理学检查的90.00%,P<0.05;患者家属对常规法医组织病理学检查联合分子生物学检测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常规法医组织病理学检查联合分子生物学检测在心源性猝死法医组织病理学诊断中准确率更高,家属更满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并分析其相关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89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分析其生物学行为。结果89例患者中,极低度风险者24例,低度风险者12例,中度风险者39例,高度风险者14例。胃肠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共同组成,其中梭形细胞47例,上皮样细胞16例,混合型26例;按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分类:平滑肌分化23例,神经分化16例,双向分化28例,未分化22例。89例患者中,CD117、CD34、S-100、Desmin、SM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26%、69.66%、42.70%、46.07%、43.82%。结论胃肠间质瘤早期诊断率较低,具有独特的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及组织形态学,CD117、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临床可依靠肿瘤大小、核分裂相及肿瘤密集程度等进一步判断肿瘤恶性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预后。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1年5月病理确诊的3例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2例为球血管肌瘤,1例难以分类,诊断为血管周细胞肿瘤),分析其临床、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学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21~70岁。2例因体检发现,1例因腰部不适就诊。影像学显示肾实质内类圆形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往往呈不均性延迟强化。大体检查:2例位于肾门处,1例位于肾实质内,均呈结节状,直径1.6~5.1 cm(平均4.1 cm),切面灰白或灰红色,质韧。光镜下观察:瘤细胞实性片状或小结节状排列,与血管壁关系密切,瘤细胞多呈上皮样,胞质丰富、浅嗜酸,边界不清,核圆形,可见核仁,部分区域可见多少不一的长梭形、束状排列的平滑肌成分,两种成分有过渡移行,所有肿瘤均无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及Ⅳ型胶原弥漫强阳性,2例表达CD34,3例均不同程度表达PDGFRB,Ki-67阳性指数2%~3%。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显示,3例均未见KRAS、BRAF V600E基因突变;二代基因测序检测,3例中有2例发现PDGFRB基因突变,分别为第3和第18外显子突变,均未发现NOTCH 1/2/3基因融合。3例随访6~92个月,所有患者均健在,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是一种原发于肾脏向平滑肌分化的罕见间叶性肿瘤,以血管球瘤最常见,瘤细胞形态温和、与血管壁关系密切并见梭形的平滑肌成分对该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免疫组织化学上皮性和肌源性标记的联合应用有助于诊断。PDGFRB基因突变在该肿瘤的发生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多数预后良好,少部分病例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
简介:摘要内界膜位于视网膜-玻璃体交界面,由Müller细胞的基底膜组成。近年来,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广泛应用于多种累及黄斑部的手术中,虽然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证实,但缺少必要的组织学依据,同时,大量研究显示,在各不同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内界膜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目前的研究发现,炎症细胞、胶质细胞、玻璃体细胞的增生使视网膜玻璃体界面出现生理功能紊乱,而内界膜本身也可成为肌成纤维细胞增生的支架,这些都将导致黄斑疾病的发生。本文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特发性黄斑裂孔和特发性黄斑前膜这3种疾病中的内界膜组织学研究作一综述,以帮助更好地认识病理状态下的内界膜,从超微结构方面证实内界膜剥除的安全性及必要性。
简介:摘要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程属于微观形态学,是以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组织特征为主的课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线上方式进行实验课教学已成为医学生形态学学习的重要补充。本文以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学院2020级口腔医学专业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程为例,介绍了微观形态学线上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并结合学生学期终末成绩和问卷调查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学期终末成绩为(81.7±13.1)分,61名学生中,13名(21.3%)学生达到优秀(≥90分),59名(96.7%)学生及格(≥60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37名(60.7%)、45名(73.8%)、37名(60.7%)、41名(67.2%)和42名(68.9%)学生认为线上实验课程对镜下结构观察识别、病理特征记忆、知识理解、团队合作和互动等方面更有优势。可见,口腔组织病理学线上实验课程效果较好,且得到学生普遍认可。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各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病理结构特征,分析黄斑前膜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9月在台州医院路桥院区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的IMEM患者60例(62眼),根据OCT图像4期分期方案分为1期IMEM组、2期IMEM组、3期IMEM组及4期IMEM组。将术中剥除的带内界膜的IMEM标本HE染色后进行膜平铺及切片观察,并进一步行SMA、GFAP、S-100、CD34、CD68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弹力纤维染色、Masson染色等特殊染色检查。记录各组膜组织类型、病理组织学结构特征、主要细胞和纤维成分及免疫组织化学的阳性率。采用χ2检验进行各组膜组织类型分布及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率比较,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组间细胞密度比较。结果:将膜组织类型分为致密型及稀疏型,4组膜组织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4,P=0.006)。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学特点发现:从1期到4期组织的细胞聚集度降低,细胞的胞质减少,组织内胶原纤维由致密变得疏松。4组间细胞密度总体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73,P=0.003),多重比较分析发现2期与4期的细胞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69,P=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34均阴性表达,GFAP均阳性表达,部分膜组织表达SMA、S-100、CD68,但各组间SMA、S-100、CD68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弹力纤维染色及Masson染色提示各组的IMEM纤维成分均为胶原纤维,从1期到4期纤维逐渐扩张增厚。结论:IMEM属于非血管性纤维增生组织,其主要细胞成分为胶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各期细胞成分相似,纤维成分为胶原纤维。在疾病发展后期细胞密度下降,整个过程纤维呈逐渐扩张状态。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2004年5月~2008年5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9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老年组和非老年组临床病理特点的不同.结果老年组有半结肠癌、直肠癌比例分别为23.5%(48/204)、49.O%(100/204),非老年组比例为14.6%(28/192)、60.4%(116/192).老年组DukesA、B、C期比例分别为9.8%、45.1%、28.4%,非老年组比例为3.6%、34.9%、45.8%.老年组高分化肿瘤比例为26.0%,低分化肿瘤比例8.3%,非老年组高分化比例10.9%,低分化比例27.6%.老年组合并息肉92例(45.1%),非老年组合并息肉25例(13.0%).与非老年人相比,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有半结肠癌比例高,直肠癌比例低,临床分期早,组织分化好,结直肠息肉伴发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结直肠癌有半结肠癌比例高,生物学行为好,结直肠息肉伴发率高,应重视结肠镜检查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