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患者临床特点及脂肪肝对CHB的影响。方法收集118例经肝穿刺活检诊断的患者,其中脂肪肝患者37例,CHB合并脂肪肝患者41例,CHB患者40例,对三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清学、病毒学指标及肝组织学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患者Alb、ALT、AST、血糖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非酒精性脂肪肝组GGT和CHOL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组TG水平高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和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差异显著(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重度炎症的比例(72.5%)显著重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63.4%)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8.1%)和慢性乙型肝炎组(27.5%)相比,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组肝组织中重度肝纤维化比例更高(39%),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脂肪肝能加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纤维化和肝损伤程度。
简介:目的观察肥大细胞在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中的分布,探讨肥大细胞增生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方法3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去卵巢组(OVX组),卵巢去除后3个月,采集和分离血清样品测定血清雌二醇、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activatorofNF-κBligand,RANKL),收集股骨近端干骺端、胫骨近端干骺端组织样品进行常规组织切片制作和肥大细胞的甲苯胺蓝染色,并计数单位面积肥大细胞的数量。结果OVX组大鼠血清雌二醇、OPG含量较Sham组显著降低(P〈0.01),血清ALP、RANKL含量较Sham组显著增高(P〈0.01);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大鼠胫骨、股骨骨髓腔中,OVX大鼠胫骨、股骨骨髓腔肥大细胞数量较Sham组显著增多(P〈0.01)。结论3月龄大鼠卵巢去除后3个月呈现骨质疏松症状,骨髓腔肥大细胞数量与骨质疏松呈正相关,可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码显微摄影系统技术应用于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教学的优势。方法在我校全日制大专口腔专业(共计239名同学,其中2003级47人、2004级63人、2005级129人)和本科(共计162名同学,其中2013级83人、2014级79人)学生中分别采用传统生物显微镜和显微镜摄影系统进行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教学,课后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比较。结果采用传统生物显微镜进行教学的大专班110名同学中能完成教学目标者88名(达标率80%)。采用显微镜摄影系统技术进行教学的大专口腔班129名同学中能完成教学目标者122名(达标率95%)(p<<0.05)。结论显微摄影系统技术应用于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生物显微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卵巢甲状腺肿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50例卵巢甲状腺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分析,总结卵巢甲状腺肿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点。结果50例患者的年龄为25~67岁,平均年龄为(45.3±1.2)岁,中位年龄为43.6岁;盆腔囊肿、卵巢囊肿是卵巢甲状腺肿的主要表现;组织学表现为甲状腺自身病变,其中混合型甲状腺肿48例、恶性甲状腺肿2例。随访1年,所有患者均无复发。伴随腹水及甲亢症状的患者在术后3~6个月后症状均消失。结论卵巢甲状腺肿多发于中年女性,恶变率较低,复发率低;部分患者要注意与其他癌症的鉴别与区分。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窒息死亡患者的法医病理学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自 2014 年 -2016 年在 台州市人民检察院 和 长治市襄垣县公安局 法医鉴定中心由窒息死亡患者 150 例,统计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窒息原因、窒息征象、死亡方式。结果:发现窒息死亡主要存在 于 女性人群中,并且为 31-50 岁的年龄段中。以意外伤导致的窒息死亡为主,而且窒息死亡与其他类型的死亡鉴别点在于窒息死亡 患者 面部青紫、肺气肿、内部脏器淤血。结论:窒息死亡主要集中在女性、 30-50 岁人群中,主要以 缢死 为主,并且死亡法医 病理学 特点以患者的面部水肿、内脏淤血、尸冷缓慢、尸斑出现较早等特点,同时法医在确定死亡原因时需要结合病理及一般情况,提高法医诊断确诊率。
简介:摘要文章概述了医学影像专业病理学教学的内容,分析其教学方法,并提出医学影像专业病理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年轻妇女宫颈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随机从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宫颈癌患者抽选出100例,按照年龄的不同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其中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4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年龄在35岁以上的53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多表现为接触性出血的临床症状,对照组以阴道出血居多;在临床分期上观察组Ⅰ~Ⅱa期占比与对照组相较明显更高,子宫形态呈正常或糜烂状的比率也比对照组显著要高;两组在病理类型上比较无差异性,在病理分级上观察组Ⅱ级占比壁对照组明显要低;从肿瘤浸润深度上看观察组深度1/2肌层以下占比显著比对照组高;肿瘤大小上比较,观察组肿瘤大于4cm的占比率显著比对照组高。结论年轻妇女宫颈癌严重影响妇女生活质量,且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具有特殊性质,充分了解掌握其特征对临床早期诊治具有重要意义,也利于宫颈癌的预防。
简介:摘 要: 目的:对 主动脉夹层引发的 猝死特征进行 法医病理学分析,提高尸体解剖在死亡个体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作者回顾分析并总结了 长冶市 襄垣县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从 2000 年至 2016 年检案中 , 由主动脉夹层引起的 35 例心源性猝死尸体,并进行解剖及病理学特征的分析。结果:在主动脉夹层导致的 35 例猝死案件中 , 男性 / 女性之比为 4.8 :1, 并且死者相对较年轻 , 平均年龄为 39 岁 , 病理分型中以 BeBakey II 型主动脉夹层为主,探究其直接死亡原因为夹层破裂导致的心包填塞。查看其死亡病例临床表现以腹部疼痛为主,但是疼痛部位与夹层部位吻合度不高,所以容易造成误诊。结论:本文对主动脉夹层猝死进行了病理学的特征分析,重点讨论了尸体解剖对于诊断主动脉夹层导致个体死亡的临床意义,提高了法医病理诊断在相关医疗纠纷处置过程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