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268例分枝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了实验室分枝杆菌培养工作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提高培养的阳性率的方法。方法就我院2012年11月结核病实验室成立到2015年6月期间对6000多例就诊者的痰标本所做的痰涂片抗酸染色(萋尼氏法)显微镜检查,选取其中268例涂阳患者(包括初发患者、初治失败者、及大于5个月复发者,不包括其它时间段涂阳的随访者)进行罗氏培养。结果初发培阳率为96.7%,污染率为1.86%,复发培阳率为73.3%,污染率为0。结论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工作是为诊断结核病提供依据与参考的重要环节,对于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草分枝杆菌协同化疗药物治疗涂阳结核病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对200例涂阳肺结核患者进行随机分为两组,草分枝杆菌加化疗组(治疗组)100例,单纯化疗组(对照组)100例。治疗组方案,利福喷丁、丙硫异烟胺、力克菲痰、左氧氟沙星。对照组除不用草分枝杆菌外,其他药物的用法、剂量、疗程与观察组相同,两组同时服用保肝药物预防肝脏损害。结果本次观察结果为草分枝杆菌治疗组痰菌阴转率97%,病灶吸收好转率97%,临床治愈率96%,对照组痰菌阴转率75%,病灶吸收好转率81%,临床治愈率81%。两组以上各项指标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15%,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病的治疗在化学疗法的基础上与免疫疗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案是可行的。在复治肺结核病人的治疗中,草分枝杆菌加化疗方案优于单纯化疗方案。论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分子信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方法建立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67份肺结核患者痰液为研究标本,分别采用分子信标荧光定量PCR技术、抗酸染色法、集菌培养法对标本进行检测,回顾性分析三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结果分子信标荧光定量PCR技术的阳性检出率为70.66%,抗酸染色法为29.34%,集菌培养法为42.51%,分子信标荧光定量PCR技术的阳性检出率优于其他两种检测方法(P<0.05)。结论分子信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检出率、特异性、敏感性较高,可为肺结核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借鉴,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结核疾病的诊断中使用胶体金法检测血清结核分枝杆菌IgG的价值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300例患有肺结核疾病的患者、190例患有非结核疾病的患者、另选90例健康人群,对这三组患者使用胶体金法来检测血清结核分枝杆菌IgG。分析各组血清结核分枝杆菌IgG检验结果。结果肺结核疾病患者检验结果呈阳性的概率为61.3%;非结核疾病患者组的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有8.9%;健康组的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有5.6%。这三组数据比较来看,肺结核疾病组与后两组的结果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肺结核疾病组与健康组的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肺结核疾病患者组中,痰阴组检测呈阳性的概率为76.4%,痰阳组为55.7%,结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肺结核疾病的诊断中使用胶体金法进行检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并且能够初步筛查健康人群与非结核病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结核分枝杆菌液体培养在HIV感染者中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HIV感染者96例,所有感染者均进行X线胸片、痰涂片和血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筛查以诊断结核患病情况。分析结核分枝杆菌血培养在HIV感染者中的总体阳性率以及不同CD4计数水平下的阳性率,总结血培养阳性的结核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血培养对筛查结核的应用价值。结果96例HIV感染者中诊断结核病患者25例(阳性率为26.04%)。血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筛查培养结果阳性者6例(阳性率为6.2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核患者随CD4计数水平的升高显现下降趋势。血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在我院HIV感染者中的阳性率(6.25%)总体较低,临床作用意义不明显,有待进一步观察。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结核分枝杆菌(MTB)16kD-38kD-19kD融合基因重组质粒,并对融合蛋白进行表达及纯化。方法利用PCR方法分别扩增16kD、38kD及19kD基因,经过双酶切依次与pET28a载体连接,构建pET28a-16kD-38kD-19kD融合基因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表达株BL21中,经IPTG诱导获得目标蛋白,并进行镍柱纯化。结果经过酶切及测序鉴定证实pET28a-16kD-38kD-19kD重组质粒构建正确,并经原核表达及纯化获得融合蛋白。结论成功构建并表达纯化16kD-38kD-19kD融合蛋白,为结核病特异性诊断抗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简介:目的:探讨难治性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点及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甲乳外科收治的22例经病理证实的导管周围乳腺炎或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发病年龄30(24~4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肿块18例(81.8%)、脓肿20例(90.9%)、窦道15例(68.2%)、3者均有者9例(40.9%)。曾行脓肿切开引流6例,行肿物切除2例,8例术后均复发。所有患者均抗分枝杆菌治疗,疗程3~16个月,11例(50.0%)患者治愈,随访至今无复发;7例(31.8%)病情明显好转,继续药物治疗,随访中;2例(9.0%)肿块缩小至2cm,准备手术切除;2例(9.0%)失访。结论抗分枝杆菌治疗难治性非哺乳期乳腺炎效果好,治疗时间相对较长,可避免行乳房全切除术。
简介:目的探讨结核病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其携带结核杆菌耐药情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6月在医院就诊的120例痰培养阳性的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维生素D水平分为4组: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10ng/mL)、维生素D缺乏组(10~19ng/mL)、维生素D不足组(20~29ng/mL)及维生素D充足组(≥30g/mL),使用比例法对链霉素(SM)、异烟肼(INH)、乙胺丁醇(EMB)、利福平(RVP)4种抗结核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分析不同血清维生素D水平对4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总耐药率分别为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66.7%(20/30)、维生素D缺乏组56.7%(17/30)、维生素D不足组33.3%(10/30)、维生素D充足组2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种抗结核药的耐药率均随着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下降而升高,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只有EMB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的结核病患者,其出现耐药的可能性会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