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膜刀辅助息肉切除术(knife assisted polypectomy,KAP)治疗结直肠带蒂息肉(巴黎分型0-Ⅰp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19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徐汇区中心医院内镜中心行KAP治疗的42例结直肠带蒂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切除操作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初步分析KAP的治疗效果。结果对42例患者共48枚息肉完成切除,息肉中位直径2.0 cm(0.8~3.5 cm),操作时间(11.3±1.1)min。所有患者术中无严重出血和穿孔发生,术后无迟发性出血、迟发性穿孔及电凝综合征发生。术后病理显示手术完整切除率为100%。结论KAP治疗结直肠带蒂息肉操作安全高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腿内侧一蒂两瓣桥式带蒂转移修复对侧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2例对侧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均以胫后动脉为蒂小腿内侧筋膜瓣联合内侧半比目鱼肌瓣桥式带蒂转移术治疗。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18~53岁,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2 cm×8 cm~18 cm×9 cm。筋膜瓣、肌瓣和血管蒂表面行一期中厚网状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小腿内侧一蒂两瓣移植成活后,再行断蒂术。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筋膜瓣和肌瓣全部成活,术后均未发生血管危象。1例发生肌瓣远端小块植皮坏死,经2周换药处理后愈合。术后随访2.5~4.5年(平均3.8年),受区和供区外形较好,疗效较满意。结论小腿内侧一蒂两瓣桥式带蒂转移修复方法适用于治疗小腿仅有1条主要血管的软组织缺损的治疗,可减轻对供区的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髂浅动脉为蒂的髂骨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应用旋髂浅动脉髂骨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掌、指骨与软组织缺损11例,其中掌骨缺损2例,指骨缺损9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腱和关节缺损。皮瓣切取大小为5.0 cm×2.0 cm~8.0 cm×5.0 cm,髂骨切取大小3.0 cm×1.0 cm×0.6 cm~5.0 cm×2.0 cm×1.0 cm。全部患者获门诊和微信定期随访。结果11例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8~18个月,皮瓣成活良好,外观满意,X线片示移植髂骨块成活良好,未见明显吸收萎缩。供区仅存留线形瘢痕,无明显疼痛、瘙痒。结论旋髂浅动脉髂骨复合组织瓣切取方便,供区损伤较小,能同时修复骨与软组织缺损,是修复手部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手术方案。
简介:摘要 : 目的 : 对比研究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治疗中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 及金属夹所具有的治疗效果及影响 。 方法 : 随机选取本院 2015 年 12 月 ~2018 年 7 月期间收治的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患者共 88 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组 44 例。对照组接受内镜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实验组接受金属夹配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施术。对比两组术后复发率、术后出血情况及临床手术指标 。 结果: 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在术后 6 月内的息肉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术后出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且研究组各项手术指标较对照组均具有明显优势, P<0.05 。 结论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及金属夹在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切除中的应用,可有效减少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并促进患者实现康复,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及并发症几率,故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体会对手、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的价值。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腕关节周围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至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骨科共收治腕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5例,男71例,女54例,年龄16~87岁,缺损面积为3.5 cm×2.5 cm~12.0 cm×6.0 cm。根据前臂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的穿支血管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和血管网吻合的解剖学依据,结合缺损创面部位、大小、形状等特点,在患肢前臂中下段设计桡动脉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62例、尺动脉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48例、骨间背动脉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15例。本组患者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3.0 cm~14.0 cm×6.0 cm,供区游离前臂全厚皮片覆盖。术后综合评价患者创面修复的术后疗效、评估皮瓣肿胀程度、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116例患者皮瓣术后全部成活,9例皮瓣远端边缘坏死,给予换药处理。供、受区创面完全愈合。术后随访3~60个月,腕关节未见畸形,形态较佳,皮瓣色泽、弹性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皮瓣两点辨距觉6~9 mm;创面愈合瘢痕较小。疗效评价:满意89例、一般36例、无不满意病例。皮瓣肿胀程度评价:早期肿胀Ⅰ度80例、Ⅱ度30例、Ⅲ度15例;后期肿胀Ⅰ度85例、Ⅱ度35例、Ⅲ度5例。腕关节功能评定:优29例、良63例、中33例、差0例,优良率为73.6%(92/125),腕关节活动和稳定性基本正常,未发现腕部疼痛影响工作和生活。结论前臂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腕关节周围缺损创面,疗效可靠,尤其适合中老年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内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结果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内侧软组织缺损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5~67岁,平均36.7岁;9例合并骨折,10例合并肌腱外露,7例合并骨外露;缺损面积为3.0 cm×2.0 cm~11.0 cm×6.0 cm;皮瓣切取面积6.0 cm×4.0 cm~18.0 cm ×8.0 cm,其中8例携带大隐静脉及隐神经,3例切取深筋膜瓣填塞腔隙,皮瓣旋转160°~180°,供区直接缝合6例,中厚皮移植9例。术后随访记录皮瓣的外形、颜色、质地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2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远端出现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5~38(平均16.1)个月,骨折均愈合,无慢性感染,踝关节有主动屈伸活动;皮瓣色泽及血运良好,均无明显臃肿,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无破溃。结论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皮瓣外观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修复足踝内侧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下组织蒂菱形皮瓣成形术治疗烧伤后瘢痕挛缩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晋城大医院收治的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75例,依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行皮下组织蒂菱形皮瓣成形术,对照组37例行常规游离皮片移植术。比较两组患者皮瓣成活率、瘢痕挛缩复发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皮瓣成活率(100.00%,38/38)高于对照组(91.89%,34/37),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瘢痕挛缩复发率(5.26%,2/38)低于对照组(21.62%,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下组织蒂菱形皮瓣成形术皮瓣成活率高,远期瘢痕挛缩复发率低,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环指蛋白2(RNF2)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沧州市中心医院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8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实时定量PCR检测其中25对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样本RNF2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所有样本中RNF2蛋白表达,并分析RNF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显示RNF2主要表达于结直肠癌组织细胞核内,其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RNF2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而与性别、年龄及肿瘤部位无关(均P>0.05)。实时定量PCR显示结直肠癌组织RNF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1)。结论RNF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以腹壁下血管为蒂的脐旁皮瓣修复骨盆区域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8月至2018年8月,应用腹壁下血管为蒂脐旁皮瓣修复8例骨盆区域的软组织缺损创面,男6例,女2例,年龄12~47岁,平均35.3岁。其中交通事故伤5例,高处坠落伤1例,恶性神经鞘瘤切除术后创面1例,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软组织坏死1例。所有创面均伴有骨外露,软组织缺损位于髂嵴5例,坐骨结节2例,臀部及会阴部1例。创面大小为11.0 cm×6.0 cm~22.0 cm×8.0 cm,皮瓣面积13.0 cm×7.0 cm~29.0 cm×12.0 cm。术后通过门诊、电话、微信随访。结果术后8例脐旁皮瓣全部成活,创面感染均得到控制。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46个月,平均26个月,皮瓣成活良好,皮瓣弹性、质地均较好;随访期内感染无复发,供区均未见腹壁疝形成。结论腹壁下血管为蒂的脐旁皮瓣转位是修复髂嵴、会阴部、臀部及坐骨结节处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一种可靠的手术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前支为蒂的逆行跗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采用以前支为蒂逆行跗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9例,其中急诊修复1例,二期修复8例,创面均位于前足,缺损面积3.0 cm×2.0 cm~5.0 cm×4.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3.0 cm~6.0 cm×4.5 cm。皮瓣供区采用全厚皮片植皮修复。术后通过门诊、微信、电话定期随访。结果8例皮瓣顺利成活,伤口I期愈合;1例皮瓣术后2 d发生静脉危象,经蒂部拆线处理,仅远端皮缘发生坏死,换药处理瘢痕愈合;皮瓣供区植皮均成活良好。术后均获得随访3~18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观无明显臃肿,感觉部分恢复。其中8例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标准评价,优5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87.5%。结论采用以前支为蒂的逆行跗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不损伤足背动脉主干,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相对简单,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延迟带蒂转移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兰州手足外科医院就诊的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9例,采用DIEP皮瓣延迟带蒂转移进行修复,分析其临床效果。患者年龄18~51岁,软组织缺损范围24.0 cm×8.0 cm~32.0 cm×8.5 cm。DIEP皮瓣以外侧穿支供血,供区直接缝合。皮瓣延迟的时间6~10 d;断蒂时间18~21 d。结果1例发生小的皮缘裂开,术后2周自然愈合,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2.0~4.5年,平均(3.8±1.4)年。供区切口愈合好,未发生腹壁切口疝,未见明显功能障碍;受区外形、功能均恢复较好,临床效果均满意。结论DIEP皮瓣延迟带蒂转移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安全、可靠,可降低对供区的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LRFN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收集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进行结直肠癌手术的210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228例对应手术切缘(非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RFN4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LRFN4的阳性表达率为55.24%(116/210),非癌组织中LRFN4的阳性表达率为37.28%(85/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6,P<0.001)。结直肠癌组织中LRFN4的表达与肿瘤部位(χ2=4.133,P=0.042)、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χ2=6.494,P=0.039)、区域淋巴结转移(N分期)(χ2=11.715,P=0.008)、TNM分期(χ2=13.398,P=0.004)、癌胚抗原(CEA)(χ2=6.017,P=0.049)显著相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分化程度、远处转移(M分期)无显著相关(P>0.05)。经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统计分析,LRFN4在结直肠癌中的高表达与患者总生存率升高相关(P<0.05)。此外,我们对其进行Cox比例风险模型统计分析,LRFN4的高表达(HR=0.585,P=0.018)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RFN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LRFN4高表达显著降低了患者的死亡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D157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57蛋白在50例结直肠癌和对应癌旁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CD157蛋白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相比,结直肠癌组织中CD157蛋白呈高表达(20%比72%,χ2=25.09, P<0.01)。CD157蛋白高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大小(χ2=7.368, P=0.007)、TNM分期(χ2=9.223, P=0.002)、肿瘤浸润深度(χ2=4.158, P=0.041)、远处转移(χ2=5.521, P=0.019)、血管浸润(χ2=6.307, P=0.012)及微卫星稳定性(χ2=4.778, P=0.029)均有关,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位置、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神经侵犯及Kras分型均无关(均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CD157蛋白低表达患者的预后好于高表达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5±4)、(30±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4,P=0.022)。结论CD157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其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股丝线缝合Nice结固定联合弹性敷贴牵张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4月采用双股丝线缝合Nice结固定联合弹性敷贴牵张治疗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36.5±5.3)岁(范围26~76岁)。缺损大小(60±5.3)cm2(28~96 cm2)。于局麻下对创面进行彻底清创,双股丝线缝合,Nice结固定,创面外用弹性敷贴牵拉固定,每隔3 d换药时进行创面收缩。通过观察和记录创面的愈合级别、愈合率、愈合时间、术后瘢痕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评估双股丝线缝合Nice结固定联合弹性敷贴牵张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结果手术均在清创室内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2±10.5)min(范围30~50 min),术中出血量(30±2.5)ml(范围20~60 ml),手术费用(180±11.5)元人民币(范围160~240元人民币)。3例失随访,20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2.5)个月(范围3~6个月)。23例患者手术后创面愈合率50%±3.5%(范围40%~56%),20例随访患者术后第3天创面愈合率65%±4.3%(范围53%~75%),术后第6天创面愈合率74%±4.5%(范围65%~80%),术后第9天创面愈合率83%±1.8%(范围76%~85%),术后第12天创面愈合率90%±1.6%(范围84%~95%),术后第15天创面愈合率95%±3.5%(范围94%~98%)。术后随访第42天时20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愈合率100%。创面甲、乙级愈合率95%(19/20),瘢痕VSS评分为4(3,6)分,创面瘢痕优良率80%(16/20)。2例于术后第10天由于缝线切割出现线结部分脱落,二次以Nice结缝合固定。1例感染未完全控制,在线结上覆盖负压封闭引流材料,治疗1周后局部感染控制,再次以Nice结收缩创面至创面愈合。结论双股丝线缝合Nice结固定联合弹性敷贴牵张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条件要求低、手术时间短、出血少、费用低、创面愈合级别及愈合率高的优势,适合基层医院应用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p53和Ki-67检测结直肠癌组织病理诊断进行分析。方法:以2018年 1 月至 2020年 10 月本院病理科存档结直肠癌手术标本7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在结直肠癌组织中,P53蛋白存在65.8%(50/76)的阳性表达率;Ki-67蛋白的结直肠癌组织有94.7%(72/76)的阳性表达率。结论:本研究联合检测 P53和 Ki-67 对评估结直肠癌进展、预后、新辅助及辅助化疗效果有利,这成为结直肠癌的个性化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的科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3(claudin-3)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转移、预后关系。方法选择三门县人民医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集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并进行claudin-3检测,分析claudin-3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claudin-3阳性率(83.33%)高于癌旁组织(4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32,P<0.01);低分化组claudin-3阳性率(100.00%)高于中分化(85.71%)及高分化组(5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09,P<0.01);有淋巴转移claudin-3阳性率(97.30%)高于无淋巴转移组(7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82,P<0.01);生存年限<3年患者的claudin-3阳性率(91.11%)高于生存年限≥3年的患者(72.73%)(χ2=4.633,P<0.05)。结论claudin-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转移均有一定的关系,且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外侧带蒂皮瓣修复坏死性筋膜炎所致会阴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2014年3月—2018年12月,汉中市中心医院(下称笔者单位)烧伤科收治6例坏死性筋膜炎所致会阴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年龄43~68岁,其中2例女性大阴唇缺损、4例男性阴囊缺损,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4%~8%体表总面积,非关节、功能部位创面采用股内侧游离断层皮片修复,修复后残余会阴部创面面积为10 cm×4 cm~22 cm×10 cm,采用股前外侧带蒂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12 cm×5 cm~24 cm×12 cm。供瓣区继发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采用同侧或对侧股内侧游离断层皮片修复。统计入院时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血细菌培养结果,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统计住院时间、清创次数及抗生素使用时间。随访观察皮瓣臃肿情况、是否需行修薄术,评估皮瓣感觉恢复情况,观察髋关节活动情况,并由笔者单位泌尿科医师评估男性患者阴囊等功能。结果入院时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为大肠杆菌5例,其中4例血细菌培养为同种细菌,另1例血细菌培养结果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住院时间为(22±5)d,清创3~5次,抗生素使用时间为(13±3)d。术后随访3~6个月,2例患者皮瓣略显臃肿,于创面修复后半年行皮瓣修薄术;2例携带股前外侧皮神经皮瓣感觉正常,其余4例皮瓣浅感觉不同程度恢复;所有患者髋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4例男性患者阴囊等功能正常。结论股前外侧带蒂皮瓣修复坏死性筋膜炎所致会阴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较佳,术后外形、功能良好,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易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