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法制作大鼠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的效果,包括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手术效率。方法将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三组。1组在术中分别结扎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枕动脉、翼腭动脉,并且用动脉夹对颈内动脉(ICA)进行临时夹闭;2组在术中分别结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暴露枕动脉和翼腭动脉但不结扎,用丝线悬挂颈内动脉而不是用动脉夹夹闭,线栓在显微镜直视下插入颈内动脉越过翼腭动脉起始点至大脑中动脉分叉处;3组只暴露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结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丝线悬挂颈内动脉,显微镜下将线栓盲插至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分别检测三组模型的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手术时间。结果第3组制作动物模型的方法所花费时间平均为17.5min,死亡率较低,神经功能评分及梗死体积稳定。结论采用第3组手术方法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能够高效地制作出更加稳定的可用于临床实验的大鼠脑缺血模型。
简介: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IPC)对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以及对TNFRSFexpressedonthemouseembryo(TROY)表达的影响。方法33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预处理6h组(IVC-6组,11只)、预处理72h组(IPC-72组,11只)和缺血组(CI组,11只)。利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10min作为IPC,IPC-6和IPC-72组分别在IPC后6h和72h制作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再灌注24h后,对所有动物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并处死大鼠取脑,应用2%TTC染色测定梗死容积、TUNEL染色研究细胞凋亡情况和免疫组化观察TROY表达变化。结果与CI组比较,IPC-72组显著改善局灶性脑缺血24h后大鼠神经功能损害[两组评分分别为2(1.5-3),1(0—2)],减少脑梗死容积[(299.33±70.98)mm^3,(69.25±47.66)mm^3],抑制细胞凋亡和增强TROY的表达(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2±11,87±17)(P〈0.01)。结论IPC对其后局灶性脑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诱导脑缺血耐受,可能与TROY表达上调相关。
简介: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变化,了解内皮细胞对不同缺血时间的耐受性.方法SD大鼠53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采用线栓并环扎的方法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冠状面按A、B、C、D、E5等分切脑,取C片脑组织TTC染色定位边缘区.取D片常规脱水、透明、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B片取缺血周围区和中心区脑组织,经固定包埋,半薄切片1μm,超薄切片.JEOL100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光镜下:缺血3h可见神经毡疏松,小血管周围水肿,缺血12h再灌注3h可见缺血中心区小动脉破裂出血.电镜下:缺血3h可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核肿胀,胞浆内胞饮增加,星形胶质足突层空泡化呈+;缺血3h再灌注3h中心区足突层空泡化呈(++),边缘区呈(+++);缺血6h再灌注3h可见内皮紧密连接开放,足突层空泡化呈(+++);缺血12h再灌注3h后胞饮明显减少,线粒体肿胀也少见,但紧密连接开放增加,足突层空泡化呈(+++~++++).结论内皮细胞在缺血3h即可发生明显的结构变化,缺血6h可见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缺血12h后可发生出血性转化,出血转化多发生于再灌注后的缺血中心区.
简介:近年来,随着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率的增加,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有效的防治措施.目前,已就此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而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和起点是建立一种可严格控制的生理指标,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同时能与人脑梗死相似的脑缺血动物模型,这直接关系到动物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由于大脑中动脉(MCA)是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易患部位,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大鼠由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所致的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进行了大量研究,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大鼠MCAO模型的建立已经逐渐成熟,作者就几种大鼠MCAO常用模型建立的原理、方法、用途及其优缺点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使用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后期缺血区域的改善效果,为临床治疗该类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20只健康的成年SD大鼠,其体重均在250克左右,将这些大鼠分组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蛭龙活血通瘀胶囊高剂量组、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中剂量组、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低剂量组、步长脑心通对照组。对各组大鼠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检查其缺血区域的TGF-β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于大鼠的缺血区TGF-β1蛋白表达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提升其水平,对比模型组,提升效果明显。结论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能够改善脑缺血区域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TGF-β1指标,对该部位的血管重生、损伤修复都有效果,因此具有治疗作用,还可以对脑组织起到保护效果,防止受损。
简介:目的探讨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周围DNA损伤特点.方法应用HE染色、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标记、原位分子杂交、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分别对缺血4、24h和5d组大鼠脑组织中坏死细胞、凋亡细胞、p53mR.NA、p53蛋白阳性细胞密度及空间分布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不同时间点病灶周围每高倍视野TUNEL、p53蛋白、p53mRNA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h:8.0±1.5、25.1±2.6、10.3±1.9;24h:20.5±2.4、60.0±4.8、22.0±1.8;5d:2.1±0.4、3.6±1.4、3.5±0.8.p53基因主要在形态完整和可逆性损伤细胞中表达、分布范围较TUNEL细胞广泛.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缺血周围DNA损伤区大于凋亡区,p53基因表达范围可能代表病理意义上的半暗带;p53主要发挥DNA修复作用.
简介:目的:评价伸爪试验是否为一种客观评价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慢性神经功能变化的方法。方法:在伸爪试验盒内,训练小鼠通过0.5cm窄缝用左侧前肢抓取食物;3周后,以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诱导局灶性脑缺血,继续观察4周内伸爪抓取食物的成功率,并与经典的转角试验、神经症状评分和斜板试验比较。实验结束后,观察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元密度。结果:小鼠脑缺血后,抓取食物的成功率下降,转角试验的右转百分率增加,神经症状评分增加.斜板滞留角下降.斜板滞留角在脑缺血后5天恢复,其他3个指标在4周内都有娩著变化。脑缺血4周的脑梗死体积增加,皮层、海马CA1区以及纹状体神经元密度下降。结论:伸爪试验是一种客观、稳定的指标,可用于评价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慢性神经功能变化。
简介:目的对猫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加以改进,使其制作简便,模型标准、稳定,并建立功能检查模型.方法猫麻醉后,经眶后暴露大脑中动脉,在其发出外侧纹状体动脉的外侧部电凝闭塞,以医用耳脑胶及明胶海绵粘合硬膜和骨窗.在术前及术后以18FDG(18F-fluorodeoxyglucose)作示踪剂,进行PET(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检查,经计算机处理,得出各脑区的标准吸收值(thestandardizeduptakevalue,SUV)及脑结构图像.术后第7天处死动物,行TTC染色,确定梗死部位及计算体积.结果手术后在猫大脑中动脉(MCA)皮层分布区均产生梗死灶,7d后的梗死体积为(19.3±0.70)%,动物无死亡及并发症的发生;猫脑PET图像大体结构清晰,MCA闭塞后1h即可见该侧MCA皮层区放射性浓聚影明显减低,且与最后梗死区相一致.结论该模型制作方便,重复性及稳定性好,适合于脑血管疾病的功能性研究.
简介:目的:探讨七十味珍珠丸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pMCAO)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取SD大鼠用线栓法制备pMCAO模型。观察七十味珍珠丸对pMCAO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情况(Bederson评分和Rotarodtest)、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与pMCAO模型组比较,七十味高剂量组(664mg/kg)显著降低Bederson评分,延长转棒潜伏期(P〈0.01);与pMCAO模型组比较,七十味高剂量组(664mg/kg)、低剂量组(166mg/kg)中NSE和S-100β蛋白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结论:七十味珍珠丸可有效降低pMCAO大鼠血清中NSE、S-100β蛋白水平,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具有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效应细胞既在神经元,又在神经胶质细胞。
简介:目的研究成年大鼠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在局灶性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窗的增殖分化情况.方法用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鼠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最佳增殖时间及最大增殖效果.结果脑缺血半球室管膜下区、嗅球和头端迁徙渠道(rostralmigratorystream,RMS)Brdu阳性细胞数在脑缺血后1d明显增多,3~7d达高峰,14d后开始下降;Brdu阳性细胞数在脑缺血半球室管膜下区和嗅球成正相关;脑缺血侧海马齿状回未见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Brdu阳性细胞在脑缺血后第3周数量最大,从第4周开始下降.结论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3~7d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增殖达高峰,在该期进行外源性细胞移植治疗可能更有效.
简介: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刺激因子(rhG-CS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空间记忆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光化学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记忆能力.结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空间记忆能力降低,rhG-CSF能提高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空间记忆能力,rhG-CS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元有保护作用.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害大鼠空间记忆能力,rhG-CS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空间记忆能力有保护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降纤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将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108只)复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将模型分为降纤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只大鼠.给降纤酶组大鼠静脉注射降纤酶,对照组注射等渗盐水,分别在缺血3h再灌注3、6、24h,缺血6h再灌注3、6、24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处死大鼠,每个时间点为9只大鼠,假手术组8只大鼠.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计算脑梗死范围,HE染色观察梗死灶边缘区的病理形态,同时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蛋白的表达.结果降纤酶组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灶体积均降低,uPA蛋白表达均增加,在缺血3h再灌注3、6、24h和缺血6h再灌注3、6、24h,降纤酶组的灰度值分别为1.240±0.027、1.9±1.1、12±5、2.3±1.2、6.4±2.2和20±7,而对照组分别为1.320±0.043、2.2±1.0、16±7、3.8±1.6、8.3±3.7和24±10,PAI-1蛋白表达均减少,并且脑出血发生率低.结论降纤酶有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减少uPA对梗死灶边缘区微血管基底膜及细胞外间质的降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通过线粒体自噬减轻大鼠局灶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将105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A组)、缺血再灌注+远端缺血后处理组(B组)、缺血再灌注+远端缺血后处理+等渗NaCl溶液组(C组)和缺血再灌注+远端缺血后处理+线粒体分裂抑制剂(Mdivi-1)组(D组),每组各21只大鼠。假手术组仅暴露和游离右侧颈动脉,A、B、C、D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B、C、D组大鼠于再灌注开始夹闭双侧股动脉实行3个循环的10 min缺血/10 min再灌注,C、D组大鼠在缺血前5 min分别腹腔注射等容量的等渗NaCl溶液和3 mg/kg的Mdivi-1。比较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量表(NDS)评分、脑梗塞体积百分比、脑缺血半暗区细胞凋亡率、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Ⅰ比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及15-F2t-Isoprostane的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未发生神经功能缺损和脑梗塞。A、B、C、D组大鼠NDS评分[(2.8±0.6)、(1.6±0.4)、(1.6±0.5)、(2.5±0.5)分]和脑梗塞体积百分比[(48±3)%、(28±4)%、(28±4)%、(41±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39.237、53.278,P均< 0.001),且B、C组大鼠NDS评分和脑梗塞体积百分比均较A、D组显著降低(P均< 0.05)。假手术组、A组、B组、C组及D组大鼠脑缺血半暗区细胞凋亡率[(2.3±0.8)%、(54.6±5.2)%、(29.3±3.1)%、(29.8±3.3)%、(51.2±4.5)%]、LC3-Ⅱ/Ⅰ比值[(0.13±0.03)、(0.32±0.05)、(0.53±0.06)、(0.48±0.08)、(0.35±0.06)]、SOD [(168±19)、(92±13)、(162±21)、(165±23)、(94±15)U/mg]、丙二醛[(4.22±0.28)、(8.41±0.42)、(5.14±0.27)、(5.26±0.31)、(7.93±0.44)nmol/mg]及15-F2t-Isoprostane [(179±86)、(389±105)、(208±89)、(215±85)、(364±103)mg/g]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54.658、32.358、59.677、46.195、193.962,P均< 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A、B、C、D组大鼠脑缺血半暗区细胞凋亡率、LC3-Ⅱ/Ⅰ比值、丙二醛及15-F2t-Isoprostane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A、D组大鼠SOD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均< 0.05);与A、D组比较,B、C组大鼠LC3-Ⅱ/Ⅰ比值和SOD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脑缺血半暗区细胞凋亡率、丙二醛及15-F2t-Isoprostane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 0.05)。结论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增加线粒体自噬水平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托吡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拴线法建立大鼠(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托吡酯组,另外设立假手术组,每组10只大鼠,并于术后24 h评价大鼠神经行为变化,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及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LE)阳性细胞数,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 mRNA。所有数据均用SPSS 17.0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评分[(2.85±0.32)分比(0±0)分,t=4.764,P<0.01]、脑梗死体积[(114.68±11.47)比(0±0),t=4.375,P<0.01]、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阳性细胞数[(48.92±4.89)个比(5.54±0.55)个,t=4.903,P<0.01]、TNF-α[(2.13±0.21)比(1.00±0.13),t=4.678,P<0.01]、IL-1β[(1.89±0.13)比(1.00±0.08),t=4.532,P<0.01]及IL-6 mRNA表达量[(1.98±0.16)比(1.00±0.05),t=4.893,P<0.01],TNF-α[(28.38±2.84)比(12.57±1.26),t=4.679,P<0.01]、IL-1β[(83.89±8.13)比(25.79±2.58),t=4.421,P<0.01]及IL-6[(63.58±6.36)比(33.48±3.35),t=4.249,P<0.01]含量,磷酸化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p-IκBα)[(0.88±0.07)比(0.07±0.01),t=5.890,P<0.01]及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 p65[(2.32±0.22)比(0.15±0.01),t=5.432,P<0.01]表达量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托吡酯组大鼠神经行为评分[(1.46±0.15)分比(2.85±0.32)分,t=5.786,P<0.01]、脑梗死体积[(70.38±7.40)比(114.68±11.47),t=5.370,P<0.01]、TUNLE阳性细胞数[(10.89±1.10)个比(48.92±4.89)个,t=5.421,P<0.01]、TNF-α[(1.42±0.14)比(2.13±0.21),t=4.345,P<0.01]、IL-1β[(1.02±0.13)比(1.89±0.13),t=5.124,P<0.01]及IL-6 mRNA表达量[(1.08±0.12)比(1.98±0.16),t=4.875,P<0.01],TNF-α[(15.42±1.54)比(28.38±2.84),t=5.658,P<0.01、IL-1β[(45.32±4.53)比(83.89±8.13),t=5.378,P<0.01]及IL-6含量[(44.38±4.38)比(63.58±6.36),t=4.209,P<0.01],p-IκBα[(0.18±0.02)比(0.88±0.07),t=5.432,P<0.01]及p-NF-κB p65表达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6±0.02)比(2.32±0.22),t=5.569,P<0.01]。结论托吡酯能显著的抑制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与阻断NF-κB信号通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