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要】 : 目的 针对 CR、 CT、 MRI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5月 ~2019年 5月收治的 90例经病理检查为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 CR平片检查 (30例 ), CT检查 (30例 )及 MRI检查 (30例 ),对三种检查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30例患者均行 CR 平片检查,显示患者骨质破坏、硬化及 增生 ,未能显示骨质改变者
简介:摘要微波消融治疗四肢骨肿瘤已有三十余年历史。近年来,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微波设备的改进及临床应用的拓展,微波消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骨肿瘤的治疗。为了更好地规范微波消融技术在四肢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总结微波消融治疗四肢骨肿瘤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特制定本临床指南。旨在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从经皮微波消融四肢骨肿瘤和术中微波消融四肢骨肿瘤两个方面,对适应证、术前评估与决策、围手术期处理、并发症等临床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规范治疗流程,提高微波消融四肢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指南共形成推荐意见22条,第1条至第6条为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四肢骨肿瘤的推荐意见,具体内容包含经皮微波消融四肢骨肿瘤适应证的选择、影像引导技术、麻醉技术、微波消融参数及治疗目标;第7条至第20条为术中使用微波消融治疗四肢骨肿瘤的推荐意见,具体内容包含术中微波消融四肢骨肿瘤适应证的选择、消融原则、消融技术、消融并发症及其他需要关注的问题;第21条至第22条为微波消融设备的选择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重建肘关节周围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肿瘤学和功能学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肿瘤切除后采用全肘关节置换术重建的26例肘关节周围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37.6±19.9)岁,中位年龄35.0岁(范围:11~81岁)。23例中骨巨细胞瘤3例,转移癌4例,尤文肉瘤4例,骨肉瘤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原发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低级别中心性骨肉瘤1例,骨旁骨肉瘤1例,滑膜肉瘤1例,浆细胞骨髓瘤1例,腱鞘巨细胞瘤1例,混合瘤1例;良性肿瘤6例,低级别恶性肿瘤4例,高级别恶性肿瘤13例。肿瘤发生部位:肱骨远端19例,尺骨近端3例,肘关节1例。所有患者均采取整块切除方法,切除后骨缺损,根据软组织条件分别采用限制型肿瘤假体和半限制型Coonrad-Morrey假体进行重建。记录并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纳入流行病学数据、重建长度、复发及转移的肿瘤学指标、手术相关并发症、疼痛量表、肘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本组截骨后重建骨缺损长度为(12.5±3.9)cm,手术时间(154.1±50.1)min,出血量(262.2±100.9)ml;13例采用定制肿瘤限制型假体,10例采用Coonrad-Morrey半限制型假体,平均随访(50.8±41.4)个月。23例总体五年生存率为64.3%,良性肿瘤、低级别恶性和高级别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0%和39.7%;3例肺癌、3例尤文肉瘤于随访期内死亡(6/23,26.1%),1例骨巨细胞瘤和1例滑膜肉瘤局部复发(2/23,8.7%)。根据MEPS评分标准,23例患者的优良率为82.6%(19/23),肘关节中位活动范围由术前35°提高至术后85°(t=-13.787,P<0.05),NRS评分术前中位5.0分降至0.5分(t=14.391,P<0.001)。9例出现术后并发症(9/23,39.1%),近期并发症为神经损伤4例,局部感染1例,远期并发症为假体松动和失效4例,假体5年生存率为82.0%。MSTS 93评分指数平均和中位数分别为84.5%±11.0%和88.3%。结论肘关节周围肿瘤经广泛切除肿瘤局部控制良好;全肘关节置换术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显著改善功能,限制型和半限制型假体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对于肢体恶性肿瘤患者应用微波高温原位灭活保肢术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将 126例肢体恶性肿瘤患者应用微波高温 原位灭活保肢术进行治疗,将荷瘤骨断和正常组织进行分离实施原位热灭活,并针对热灭活骨段 进行加固治疗,使其能够充分满足患者的使用需求。观察 3年后肿瘤患者的存活情况。结果:肢体恶性骨肿瘤患者存活 86例,占比 68.3%。术后 42例( 33.3%)患者出现局部复发; 28例( 22.2%)患者需截肢; 23例( 18.25%)患者在术后出现骨折; 7例( 5.6%)患者出现深部感染。肩胛骨、锁骨、跟骨患者术后功能无影响;股骨径股骨肱骨肿瘤患者在术后对于两端大关节功能不影响;胫骨中段肿瘤患者,具有良好的负重功能。结论:通过上述结果进行分析,对于肢体恶性骨肿瘤患者采用微波高温原位灭活技术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康复效果,且术后患者康复状态良好,并发症较少, 功能恢复良好 。
简介:摘要本文列举近几年对骨肿瘤诊断有价值的分子指标及相应的免疫标志物,并解读2020年第5版WHO骨肿瘤分类的一些主要变化,旨在更好地帮助完成临床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骨肿瘤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于山西省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4例脊柱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出院后每3个月复诊1次,并从患者出院开始随访1年,观察患者复发情况。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长径、Tomita分型、Enneking分期、手术入路方式、发病节段、双磷酸盐使用情况、手术方式、术后放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表达情况、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MP3)表达情况、侵袭范围等方面分析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的因素。结果94例脊柱骨肿瘤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其中复发38例,复发率为40.43%;影响脊柱骨肿瘤患者术后1年复发的单因素有Tomita分型高级、IMP3阳性表达、双磷酸盐未使用、侵袭至室间外、术后未放疗(P<0.05);Tomita分型高级、IMP3阳性表达、双磷酸盐未使用、侵袭至室间外、术后未放疗是脊柱骨肿瘤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Tomita分型高级、IMP3阳性表达、双磷酸盐未使用、侵袭至室间外、术后未放疗是脊柱骨肿瘤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应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复发率。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长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患者应用带血管腓骨复合异体骨进行修复的效果。 方法:以 201 6 年 1 月 -201 9 年 6 月在在我院接受长骨恶性骨肿瘤治疗保肢手术的患者 18 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肱骨 6 例 、 股骨 4 例 、 胫骨 8 例,对肿瘤切除后出现的节段性骨缺损采用带血管腓骨复合 异体骨 修复。通过骨扫描评估腓骨移植后的成活情况,采用 X 片观察和评估移植后骨结合部的愈合情况,针对肿瘤结果和影像学结果进行随访评估,应用 保肢 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使用的 93 评分标准对于保肢后的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随访中位时间为 28 个月,最少 22 个月,最长为 34 个月,扫描结果显示移植 患者 异体骨 与宿主骨的愈合时间 为胫骨 部位为 ( 14.2 ± 3.2 ) 个月,股骨部位为 ( 11.5 ± 2.7 ) 个月,肱骨部位为 ( 6.7 ± 1.3 ) 个月。针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分且结果显示,上肢功能评分结果为 9 4.9% ,下肢功能评分结果为 9 1 . 7 % 。 13 例患者随访 2 年以上, 11 例患者无复发转移, 2 例患者带瘤生存。 结果:长骨出现恶性肿瘤切除后出现的骨缺损在重建的过程中采用带血管自体腓骨 复合 异体骨进行修复,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通过带血管腓骨有效地促进了异体骨与 宿主骨 的愈合,表现了良好的重建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恶性骨肿瘤青少年患者截肢后的真实体验,为其心理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的方法,于2019年2—7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提纲深度访谈12例因恶性骨肿瘤截肢的青少年患者。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共提取出5个主题,分别为负性心理感受、失去生命意义感、渴望回归社会、创伤后成长和信息需求。结论恶性骨肿瘤青少年患者截肢后表现出负向情绪心理感受,也获得了创伤后成长。护理人员应及时发现并重视青少年患者截肢后面临的诸多问题,帮助患者找回生命意义,协助患者做好截肢后的心理社会调适,从而提高患者心理健康。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 四肢转移骨肿瘤病理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 我院 2016 年 7 月 ~ 2017 年 7 月收治的 52 例四肢转移性骨肿瘤病理性骨折患者 进行分析, 其中肿瘤病灶切除功能重建术 30 例,肿瘤切除重建术 8 例,肿瘤切除 与 关节置换术 5 例,外固定术 5 例,截肢 4 例 。 结果: 52例患者中, 8例失访, 44例随访 6~ 36个月, 17例半年内死亡, 8例一年内死亡, 4例两年内死亡, 3例三年内死亡 ; 近 一 年内 7例患者带瘤存活,半年内 5 例带瘤存活。 44例患者生存期局部症状明显缓解,其中 3例需扶手杖下 地 行走, 4例截肢 及 1例外固定者需扶双拐行走,无病理性骨折卧床不起患者。结论:手术治疗四肢转移骨肿瘤病理性骨折,可生存期能保持肢体功能良好,减轻局部疼痛症状, 从而 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