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DMD)家族史的胎儿进行dystro-phin基因缺失型的产前诊断,并探讨其产前诊断流程。方法对3例有DMD家族史的胎儿。利用羊水细胞培养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B超检查确定胎儿性别;利用脐带血穿刺标本,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polymerasechainreaction。mPCR)技术。结合生化检测指标,进行DMD基因缺失型的产前诊断。结果3例高危胎儿确诊为男性胎儿。存在基因缺失。相应肌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诊断为DMD患儿。结论在结合多种临床实验室检查的基础上,mPCR是可应用于DMD的产前诊断。该技术也存在局限性。如只能检测男性胎儿基因缺失型突变。
简介:摘要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最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在男性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3500。DMD是由于Xp21.2区的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ystrophin,DMD)突变所致,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由于呼吸肌和心肌受累,通常在30岁前死亡。通过基因检测,可以为93.1%的患者找到遗传学病因,为早期治疗和指导家庭成员的生育奠定基础,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预防这些家庭再次生育DMD患儿。本指南结合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指南共识,总结了DMD相关的医学遗传学知识和临床处置要点,期望能给予临床工作者帮助,为DMD患者及其家庭提供规范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联合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二代测序(NGS)、荧光定量PCR技术和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等方法,确诊了1例MLPA结果为阴性而NGS提示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基因第19外显子部分区域缺失突变导致的DMD先证者,并对该家系进行了产前诊断,胎儿为突变携带者。提示,DMD家系产前诊断MLPA结果为阴性时需谨慎,多种方法联合的检测及分析可提高DMD基因罕见突变的检出率,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MM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M)检测用于筛查新生儿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的可行性。方法对10 252例男性新生儿干血斑的CK-MM含量进行测定,将结果按孕周、采血时间、实验间隔时间分组,并分析需要进行基因诊断的CK-MM截断值,对超过截断值者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及二代测序进行确诊。结果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提示新生儿CK-MM值浓度中位数随孕周增加而上升,随采血年龄增加而下降,且干血斑中的CK-MM在2~8℃的干燥环境中可稳定14天。通过对10 252名新生儿的CK-MM值进行分析,设定截断值为700 ng/mL,并在超过截断值的4例新生儿中确诊2例阳性病例。二者均携带外显子缺失,其CK-MM值均大于2000 ng/mL。结论检测干血斑中CK-MM的含量是筛查新生儿DMD基因突变的有效手段,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可用于大规模筛查,对于DMD患儿的早期干预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主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杜氏肌营养不良转化医学和康复护理上海国际研讨会",将于2013年10月20~21日举办。本次研讨会邀请美国卡罗莱纳医疗中心、日本国立精神神经医疗研究中心医院杜氏肌营养不良诊疗团队授课,会议主题涉及杜氏型肌营养不良患儿的激素治疗,呼吸和心功能的监测,康复护理,营养,
简介: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主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杜氏肌营养不良转化医学和康复护理上海国际研讨会”,将于2013年10月20-21日举办。本次研讨会邀请美国卡罗莱纳医疗中心、日本国立精神神经医疗研究中心医院杜氏肌营养不良诊疗团队授课,会议主题涉及杜氏型肌营养不良患儿的激素治疗,呼吸和心功能的监测,康复护理,营养,遗传咨询,外显子跳跃治疗,国际患者注册登记等。授予I类学分10分。会议地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闵行区万源路399号)5号楼报告厅。本次研讨会收取注册费800元,包括午餐和资料费。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简介: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MD)治疗前后血清酶学变化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515例DMD患者,其中男性502例,女性13例;年龄1~20岁,平均年龄13.3岁。阳性家族史121例。经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征求患者本人及家人签字同意后,进行自体BMSC移植治疗,设自身治疗前后血清酶学变化对照方法进行疗效观察,入组患者均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4d后采集骨髓,Percoll梯度离心,提取的单个核细胞总量为2.0×109,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7-10d,最终得到BMSC总数4.0×108-1.5×109/mL。应用四肢肌内注射的方式进行BMSC移植。结果BMSC移植治疗12个月肌力增加者占患者总数的79.2%。临床升级人数占27.5%。血清肌酸激酶(CK)降低率81.0%,血清乳酸脱氢酶(LDH)降低率52.8%。结论BMSC移植治疗DMD,对肌肉组织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使DMD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改善,肌力有所提高,血清酶学较移植前下降。BMSC移植无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好,是治疗DMD的新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1例症状严重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患者的可能致病基因,为其遗传咨询及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患者DMD基因进行外显子缺失/重复变异分析,进一步通过外周血G显带、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分析患者确切基因变异。结果MLPA结果显示患者DMD基因第1~79外显子全部缺失,G显带核型为46,XY; FISH检测出X染色体短臂存在缺失。SNP array结果显示染色体Xp21.2p21.1区存在5.8 Mb (29 628 158~35 434 714)片段缺失,内含IL1RAPL、MAGEB1-4、ROB、CXorf2、GM、AP3K7IP、FTHL1、DMD、FAM47A、TMEM47、FAM47B等基因的邻近基因缺失综合征。结论该患者确切致病位点为染色体Xp21.2p21.1区5.8 Mb (29 628 158~35 434 714)片段缺失,对家系成员可以进行携带者筛查及产前诊断,高分辨SNP array技术在发现患者潜在的染色体异常中起着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X连锁鱼鳞病(X-linked ichthyosis,XLI)合并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的患儿及其家系成员进行遗传学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DNA,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分别检测患儿的STS与DMD基因。结果检测发现患儿携带STS基因半合子缺失及DMD基因第48 ~ 54外显子区域的半合子缺失。结论先证者同时患有XLI与DMD,非常罕见。
简介:摘要目的对2005年至2019年15年来中国单中心的2042个无亲缘关系的杜氏/贝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DMD/BMD)家系进行DMD基因突变回顾性分析,探讨DMD基因突变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结构特点及相应的期望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9年8月于本中心就诊的2042个无亲缘关系的DMD/BMD家系,联合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二代测序、Sanger测序技术进行DMD基因突变的检测分析。结果2042个中国汉族DMD/BMD家系中,1986个家系检出突变,56个家系未检出变异,检出率为97.26%(1986/2042)。DMD和BMD分别占78.60%和21.40%,其中包括33名女性先证者。大片段缺失、重复和小突变分别占71.85%,8.76%和19.39%。其中,最常见的外显子缺失和重复类型分别是第45~50外显子缺失和第2外显子重复,在小突变中未发现热点。调查了1595个家庭的DMD家族史,遗传率为58.62%(935/1595),新发突变率为41.38%(660/1595)。在本研究中,可以通过已有的基因治疗方法缓解症状的患者比例为34.28%(700/2042)。结论本研究为单中心大样本量的DMD家系突变研究,为97.26%的DMD患者提供了明确分子诊断,为患者家庭的再次生育提供了有效的遗传咨询或产前诊断,丰富了DMD基因的突变谱,为研究DMD基因突变机制及探索DMD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简介:摘要LMNA基因相关肌营养不良(MD)是由于LMNA基因变异所致的MD,临床表现为轻重程度不等的肌无力和肌萎缩、关节脊柱畸形、心脏受累等。根据临床特点及病情轻重程度将LMNA基因相关MD分为3种表型。LMNA基因相关MD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期相关的治疗研究取得了较大突破。本综述主要总结LMNA基因相关MD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T2加权水脂分离成像(T2WI-Dixon)序列与常规序列[T1WI和T2WI-SPAIR(spectral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序列]的图像质量以及在评价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患者臀腿肌肉脂肪浸润和水肿程度中的一致性,探讨T2WI-Dixon作为单个序列在DMD患者臀腿部肌肉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71例DMD患者进行3.0 T磁共振臀部及大腿轴位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2WI-Dixon序列、T1WI序列和T2WI-SPAIR序列。采用主观(Likert 4分量表,内容包括图像伪影、脂肪抑制能力以及整体质量)与客观[定量测定图像信噪比(signal-noise ratio, SNR)与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 CNR)]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序列采集的图像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参考Mercuri分级量表和Kim分级量表对肌肉脂肪浸润和水肿程度进行评分,评估方法间的一致性。同时评估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主观评分一致性。结果在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面,T2WI-Dixon-fat的伪影和整体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T1WI(P均<0.001);T2WI-Dixon-water图像的脂肪抑制均匀性、伪影和整体图像质量评分也均高于T2WI-SPAIR(P均<0.001)。客观评价方面T2WI-Dixon-fat的CNR明显高于T1WI,而SNR明显低于T1WI(P均<0.001);T2WI-Dixon-water的SNR和CNR均高于T2WI-SPAIR(P均<0.001)。T2WI-Dixon-fat与T1WI在评价肌肉脂肪浸润程度时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95, P<0.001);T2WI-Dixon-water与T2WI-SPAIR在评价肌肉水肿程度方面也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84, P<0.001)。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主观评分具有中等至极好的一致性(Kappa值0.42~0.86,P均<0.001)。结论T2WI-Dixon序列对肌肉脂肪浸润和水肿程度的评估与常规序列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能显著缩短扫描时间,提高图像质量,在评价DMD患者臀腿部肌肉损伤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