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中3D蛋白关键氨基酸突变对病毒增殖的影响,并根据3D三级结构模型推断突变影响病毒增殖能力的可能机制。方法以强毒株SDLY107构建的质粒pMD19T-SDLY107-EGFP为模板,利用定点突变和反向遗传学技术构建病毒突变株,对突变株增殖特性进行测定。同时对3D蛋白三级结构进行预测,根据3D蛋白的结构域功能特性推测突变影响病毒增殖能力的可能机制。结果经过双酶切鉴定和病毒基因测序证实已成功构建两株突变株病毒:EGFP-EV-A71(S37N)和EGFP-EV-A71(R142K)。两株突变株在RD细胞中的增殖速率均明显弱于亲本毒株。3D蛋白三级结构预测模型显示3D蛋白由"手指(finger)"、"拇指(thumb)"和"手掌(palm)"三个结构域构成握杯状右手结构,S37N位于"拇指"结构域,R142K位于"手指"结构域,而"拇指"和"手指"结构域对3D聚合酶的活性以及蛋白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结论S37N和R142K突变降低了EV71的复制能力,这两个突变可能是通过改变3D蛋白聚合酶活性和结构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EV71病毒增殖。
简介:摘要肠道病毒A71型(enterovirus-A71,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给婴幼儿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威胁,明确EV-A71的致病机制能够为EV-A71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miRNA作为一类非编码RNA,通过靶向结合mRNA控制蛋白表达进而调控宿主细胞的多个生物过程,同时也参与病毒与宿主细胞的互作过程。本文主要从miRNA的生成、EV-A71感染宿主细胞后引起的miRNA表达谱改变、miRNA靶向EV-A71基因组和宿主基因调控EV-A71复制、宿主细胞抗EV-A71的天然免疫应答、细胞凋亡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明确miRNA在EV-A71与宿主细胞互作和EV-A71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肠道病毒A71型(Enterovirus-A71,EV-A71)感染人扁桃体上皮细胞后miRNA表达谱的改变。方法EV-A71以感染复数为1感染人扁桃体上皮细胞6 h后,采用Trizol提取总RNA,构建小RNA文库,在Illumina NextSeq 5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处理数据后确定差异表达的已知和新型miRNA种类及其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和信号途径分析;使用psRNATarget预测具有潜在结合EV-A71基因组的差异表达的miRNA种类。实时定量RT-PCR检测差异表达miRNA的变化倍数。结果通过高通量测序共鉴定61个已知差异表达的miRNA(下调21个、上调40个)和559个新型miRNA,新型miRNA具有典型的前miRNA的二级发卡结构。实时定量RT-PCR确定hsa-miR-517b-3p和hsa-miR-199a-5p的变化倍数与高通量测序结果基本一致。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涉及到不同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途径。共鉴定出24个差异表达的miRNA(5个已知miRNA,19个新型miRNA)具有与EV-A71结合的潜在"种子序列"。结论EV-A71感染人扁桃体上皮细胞后引起miRNA表达谱的显著改变,且差异表达的miRNA可能靶向结合EV-A71基因组进而调控EV-A71复制。
简介:【摘要】手足口病作为小儿常见传染病,呈散在发生的流行发病形态。手足口病的感染病毒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最常见,主要经粪-口和呼吸道传播。儿童感染后,一般会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严重者会发生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甚至死亡或后遗症。目的主要从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的形态结构与感染途径分析学龄前儿童发生手足口病的特点,并且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讲述如何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结果1211个总标本中,有230例为手足口病,其中40例COXA16感染,111例EV71感染,占总体的65.66%。
简介:摘要目的阐明济南市非EV-A71肠道病毒(enterovirus A71, 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患者细胞因子表达谱变化,寻找特征性的细胞因子。方法收集济南市2014—2017年非EV-A71感染HFMD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同时收集健康人血清作为对照组。采用Bio-plex液相芯片平台高通量同时检测27种细胞因子,使用GraphPad Prism和SPSS 22.0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非EV-A71感染患者较健康对照组22种血清细胞因子发生显著改变,包括11种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5种趋化因子(chemokines)、2种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s)、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 CV-A16)感染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有21种(秩均值17.06~19.00 pg/ml, 5.50~8.80 pg/ml,P<0.05)、20种(秩均值16.41~19.00 pg/ml,5.50~9.90 pg/ml,P<0.05)细胞因子表达较健康对照组升高,GM-CSF(秩均值9.65 pg/ml, 21.40 pg/ml,9.59 pg/ml, 21.50 pg/ml, P<0.05)均较健康对照组表达降低。CV-A6感染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有19种(秩均值11.92~13.50 pg/ml, 5.50~6.45 pg/ml,P<0.05)和21种(秩均值12.00~13.50 pg/ml, 5.50~6.40 pg/ml,P<0.05)细胞因子表达较健康对照组升高,GM-CSF仅急性期(秩均值5.00 pg/ml,10.60 pg/ml,P<0.05)较健康对照组表达降低。双份血清分析显示:CV-A16感染患者恢复期IL-6(22.79pg/ml,35.88 pg/ml)和IFNγ诱导蛋白-10(interferon-induced protein 10,IP-10)(793.56 pg/ml, 2 157.32 pg/ml)表达较急性期降低;CV-A6感染患者恢复期IL-7(3.13 pg/ml, 1.165 pg/ml)、IL-15(27.84 pg/ml,16.005 pg/ml)和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调节活化因子(regulated upon activation normal T 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RANTES)(22 605.96 pg/ml, 7 040.90 pg/ml)较急性期表达反而升高。结论非EV-A71肠道病毒感染所致HFMD患者体内表现出广泛的细胞因子表达谱改变;不同病原体、不同临床病程具有不同的细胞因子表达特征,可为寻找与病程进展、临床诊断和以及免疫治疗有意义的指标提供科学数据。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免疫荧光检测牛腺病毒3型(bovine adenovirus type 3, BAV-3)的方法,用于生物制品用牛源材料的检测。方法分别以牛鼻甲骨细胞、传代牛肾细胞、原代牛肾细胞培养BAV-3,筛选最适宜的敏感细胞培养BAV-3,纯化获得抗原后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抗体技术制备抗BAV-3单克隆抗体(单抗),亲和层析法纯化后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用制备的单抗建立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BAV-3,并对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及中间精密度进行验证。结果用抗BAV-3单抗检测牛腹泻病毒、副流感病毒3型、呼肠孤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狂犬病毒、羊轮状病毒,均无交叉反应。采用该方法检测牛鼻甲骨细胞培养的BAV-3,3次传代可检出的最低病毒含量和标准差分别为0.10和0.05 CCID50。结论建立的免疫荧光检测BAV-3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灵敏度、中间精密度,可用于BAV-3的常规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对非复制型痘苗病毒NTV感染人源细胞后的细胞形态变化及相关分子机制进行研究,为NTV载体的进一步优化改造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复制型痘苗病毒天坛株VTT和非复制型痘苗病毒NTV感染HeLa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然后收获细胞,电泳检测rRNA断裂水平和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分子信号,初步确定NTV诱导的早期细胞凋亡的通路与机制。结果在细胞形态学方面观察到被NTV感染的细胞,与VTT相比,能够在较早时间出现细胞变圆、皱缩等病变现象。DAPI染色观察到被NTV感染的细胞核在早期会出现染色质高度凝聚、边缘化的现象并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崩解。rRNA断裂水平检测结果说明被NTV感染16 h后的rRNA已发生断裂和降解。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说明在NTV感染HeLa细胞中能够检测到比正常细胞中更强的PARP、caspase-3及caspasee-9的分子信号,但caspasee-8并没有明显增加,而VTT的结果则与NTV相反。结论NTV在早期能够诱导细胞凋亡,为痘苗病毒载体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我国甲型肝炎报告发病率从1991年的56/10万下降到2020年的1.05/10万,甲型肝炎暴发数量较以前明显减少,但近5年也时有报道,仍存在风险。为加强对全国甲型肝炎暴发疫情调查处置和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联合编写了本指南。本指南包括甲型肝炎暴发的监测和定义,甲型肝炎疫情的识别和报告,暴发疫情的规范调查和处置原则、调查结果的交流与反馈等。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相关集体、单位和个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根据指南执行过程中反馈的问题和学科进展定期对指南进行修订。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方法。方法:以2021年1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研究分析,32例为对照组,32例为观察组,护理方案分别为常规护理、优质护理,最终对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对比评估。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工作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方法。方法:纳入2020年3月到2021年12月进入本院治疗的84例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试验,随机将其选入试验组和对比组,各42例;对比组实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实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痊愈出院患者有19例,病情好转者21例,无效者2例,试验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5.23%;对比组痊愈出院患者有9例,病情好转者25例,无效者8例,对比组为80.95%,试验组护理总有效率比对比组高,P
简介:摘要目的开发用于甲型流感病毒快速分型的Taqman低密度芯片(Taqman low density array,TLDA),可以同时开展甲型流感病毒通用、H1-H16及N1-N9亚型高通量快速鉴定,适用于流感样病例及禽流感标本中甲型流感病毒的快速分型鉴定。方法设计甲型流感病毒通用、H1-16亚型、N1-9亚型的引物探针,并将其预先定制在TLDA反应芯片上;优化TLDA退火温度;用多种亚型的甲型流感病毒核酸进行10倍梯度稀释,结合微滴式数字PCR定量方法评价TLDA检测灵敏度;用乙型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等其他多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验证该TLDA检测特异性,同时选用多种已经明确分型的甲型流感病毒评价该TLDA的特异性和有效性;采集16例流感样病例标本及24例禽流感外环境标本用该芯片开展检测。结果该TLDA的最佳退火温度为60 ℃;针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H3N2、H5N6、H7N9和H9N2,其检测灵敏度为1.52~8.00拷贝/μl;能特异性检测甲型流感病毒,与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无交叉反应,并能精准鉴定多种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应用该方法检测16例流感样病例标本和24例禽流感外环境监测标本,均可分型。结论基于TLDA技术建立的甲型流感病毒高通量快速分型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适用于流感样病例和禽流感标本的病原快速检测,特别是对目前用常规商业化试剂尚无法鉴定的新型甲型流感病毒能够进行快速的亚型筛查与鉴定。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满足条件的2495例受试者接受高危型HPV分型检测,同时对HPV阳性患者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必要时可进行阴道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对入组患者高危HPV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筛选的2495例受试者中,有278例感染了HPV高危型,感染率为11.14%;不同年龄组间HPV高危型感染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T阳性有369例(14.79%),阴性2126例(85.21%)。在接受宫颈活检送病理检查的278例受试者对宫颈病变的检出率是85.97%(239例),有39例检测出慢性宫颈炎(14.03%)。其中检查出宫颈上皮非典型性增生(CIN)Ⅰ级有98例(41.00%),CINⅡ51例(21.34%),CINⅢ78例(32.64%),宫颈癌12例(5.02%)。占比较高的高危亚型依次为HPV16型(24.69%)、58型(13.81%)和52型(12.55%)。经比较,不同人乳头瘤病毒高危亚型感染在不同宫颈病变中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分型检测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简介:摘要人副流感病毒(HPIVs)是引起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根据其血清学及基因组特征,可分为HPIV1~HPIV4四种血清型别。不同血清型HPIVs导致的临床疾病谱、流行特征和疾病负担都有所不同。基于病毒结构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差异,HPIVs可进一步划分为具有不同时空分布特征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标准的分子分型方法有助于阐明HPIVs在人群传播过程中的基因进化和传播模式,然而,由于国内外至今未建立统一且标准化的分子分型方法,阻碍了对HPIVs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就HPIVs的病毒特征、基因组结构、现有的基因分型方法及进化加以综述,并筛选出分子分型参考株,以完善对HPIVs基因特征以及分子分型的认识,为我国开展HPIVs分子流行病监测和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简介:摘要:宫颈癌严重威胁我国女性健康,现居妇产科恶性肿瘤第二位,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以下简称HR-HPV)持续感染是目前已知的引起宫颈癌的高危因素之一,如何清除HR-HPV病毒至关重要。笔者对HR-HPV感染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整理,从病因病机及诊疗方案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