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吉非替尼二线和三线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45例晚期NSCLC,予吉非替尼250mg/天,口服,1个月为1个治疗周期,每个周期结束后评价疗效。有效者继续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毒副反应不能耐受。结果45例均可评价疗效,CR1例,PR16例,SD13例,PD15例,有效率为37.78%,疾病控制率为66.67%,中位生存期11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7.6个月,1年生存率41.5%,腺癌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鳞癌患者。主要毒副反应为皮疹和腹泻。结论吉非替尼二线和三线方案治疗晚期NSCLC疗效较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且耐受性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0例不能手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照《中国肺癌临床指引》的DN方案长春瑞宾、多西紫杉醇为主化学治疗辅以中医治疗。治疗组30例接受心理干预治疗,采用谈话聊天方式与患者交流,使其增强信心配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化疗及中医治疗。两组均治疗四个周期,据治疗前后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缓解心理的压力,客观认识病情,CT肺癌转移发生时间延缓,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白细胞减少较常规组程度小,毒性反应轻。常规组治疗后心理负担重,肺癌转移时间早,血小板、白细胞在化疗前后差别明显,减少程度大。恶心、皮肤瘙痒症状等毒性反应出现早。结论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时正确的心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免疫能力,减少心理压力,改善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在世界范围内,肺癌是引起癌症相关性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占肺癌的80%-85%。近几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在NSCLC的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研究热点一直集中在EGFR、K-ras、EML4-ALK和VEGF等靶点上,并涌现出许多针对这些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面对日益增多的靶向治疗药物,关键在于根据每位患者的分子生物学改变及临床特点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NSCLC治疗水平、延长患者生存期。本文将从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的治疗,EML4-ALK融合基因的相关抑制剂以及MET为靶点的治疗等方面就目前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简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是一种上皮来源的在多种肿瘤内普遍表达的跨膜蛋白。近年来针对该受体研发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已经在部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carcinoma,NSCLC)患者中显示出明显的疗效。许多回顾性研究已经证实EGFRTKI疗效与EGFR突变之间存在关联,存在敏感突变的患者经TKI治疗的客观缓解率(RR)在30%以上,而无突变者仅为10%。其中19外显子的缺失突变和21外显子L858R突变为主要的敏感突变,T790M为部分对TKI敏感的患者中常见的继发耐药突变。因此治疗前应进行EGFR突变(mEGFR)的检查,在治疗中仍应持续监测突变的发生,这对于靶向治疗的个体化及社会医疗成本的节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P方案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效果。方法以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应用DP化疗方案治疗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化疗4周期之后,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患者的近期疗效情况,按WHO制定的抗癌药物毒副反应评价标准分析患者化疗后的毒副反应。结果40例患者中CR2例,PR16例,SD20例,PD2例,总有效率45.00%(18/40);患者90%出现白细胞下降,40%出现血红蛋白下降,25%出现血小板下降。其他毒性反应包括静脉炎14例(35%),消化道反应24例(60%),肝功能损害7例(17.5%)。结论DP方案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效果满意,是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较好的选择方案。
简介: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肺特异性X蛋白(LUNX)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6例NSCLC患者(实验组)及34例肺良性病变患者(对照组)外周血中LUNX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的关系。结果①实验组NSCLC患者外周血中LUNXmRNA阳性表达率为58.93%,而对照组无表达(P〈0.05)。②NSCLC患者外周血LUNXmRNA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以及肿瘤部位、病理类型等均无关(P〉0.05)。结论外周血LUNXmRNA的检测可作为评价NSCLC发生、发展潜在指标,对判断病程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一线及二线应用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相关性与毒副反应。方法(1)12例腺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口服吉非替尼治疗,对照组应用紫杉醇+卡铂方案化疗;(2)18例晚期NSCLC患者二线应用吉非替尼,以上30位患者均随访观察至疾病进展或毒副反应不可耐受。结果(1)12例腺癌患者在疾病控制率及中位疾病进展时间(PFS)上无统计学差异;(2)二线应用吉非替尼的18例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结论晚期不吸烟肺腺癌患者一线应用吉非替尼,近期疗效、PFS不劣于TC方案化疗,前者耐受性更好;吉非替尼二线治疗晚期NSCLC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主要不良反应轻。
简介:目的:观察吉非替尼一线或二线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61例晚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吉非替尼250mg/d口服治疗,持续服用直到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毒副作用。结果:61例患者中达CR1例(1.6%)、PR25例(41.0%)、SD31例(50.8%)、PD4例(6.6%),总有效率(RR)42.6%,临床获益率93.4%(57/61)。女性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P〈0.001)。药物相关的毒副作用依次为:皮疹56例(91.8%)、腹泻23例(33.7%)、皮肤干燥18例(29.5%)、瘙痒35例(57.4%)、恶心呕吐3例(5.9%)、肝功能轻度异常1例(1.6%)。结论:吉非替尼能有效一线或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且毒副反应可耐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C-CIK)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近期我科收治的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行化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DC-CIK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毒性反应,同时记录观察组相关临床因素对生存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性别、体重、KPS评分、转移数目均对疗效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DC-CIK细胞联合化疗能有效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减小毒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