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循证护理在肾脏铸型感染性结石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2021年7月至次年10月收治的26例肾脏铸型感染性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3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h、24h、72h疼痛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6h疼痛评分均较高,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72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循证护理在肾脏铸型感染性结石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感,且护理时间越长患者的疼痛感越低。可见该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较为显著,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患者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肾脏替代性脂肪瘤病(RRL)的诊断特点,报告采用经皮肾镜治疗RRL合并铸型结石的初步经验。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收治复杂肾结石患者547例,其中2例经过影像学检查诊断为RRL合并铸型结石。2例患者均为女性(1例82岁,另1例42岁),既往均有泌尿系感染病史。尿培养结果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引导采用超声经皮肾镜手术处理患者的肾脏铸型结石。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前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提示肾窦和肾周大量脂肪组织增生,肾实质萎缩,考虑RRL合并肾脏铸型结石。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分别取出5ml和7ml。复查KUB未见结石残留。肾盂粘膜下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增生的纤维组织,伴炎性渗出。术后随访至今,未见结石复发,肾窦和肾周脂肪组织较前无明显变化。结论典型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于RRL的诊断,超声引导下采用经皮肾镜处理RRL合并肾脏结石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感染性结石患者确诊时观察其尿液细菌的变化及临床特征,分析其临床意义及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22年12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809名感染性结石病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前尿培养结果将之划分为三组:产脲酶菌群(样本量n=255)、非产脲酶菌群(n=264)及尿培养阴性群(n=290),进而对比各组间的临床特性的差异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产脲酶与非产脲酶菌群在患者的临床表现、结石特性、尿液酸碱度(pH值)及24小时尿液化验结果上未显示出显著区别。相比之下,尿培养阴性群显示出更高的混合性感染性结石患病率(P<0.05),尿液pH值更低(P<0.05),最大结石尺寸偏小(P<0.05),以及更为突出的24小时尿液检测指标(P<0.05)。结论:感染性结石患者中,产脲酶菌患者和非产脲酶菌患者更易出现纯感染性结石,而尿培养阴性患者更易出现混合性感染性结石。在24小时尿液分析中,产脲酶菌患者和非产脲酶菌患者尿液代谢指标相似,而尿培养阴性患者尿液代谢指标较产脲酶患者和非产脲酶患者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感染性肾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72例感染性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予以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观察组予以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血肌酐均有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对照组治疗后的hs-CRP和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78.64±5.43)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11.55±6.9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122.47±8.63)mL]与对照组[(123.56±8.31)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7);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8.33%(3/36)]明显低于对照组[19.44%(7/36)],一次性结石清除率[91.67%(33/36)]明显高于对照组[77.78%(28/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感染性肾结石患者行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在保障结石清除率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对于机体组织的损伤程度较轻,临床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更加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盂切开+双导管碎石取石术治疗肾铸型结石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肾盂切开+双导管碎石取石术治疗肾铸型结石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肾盂切开+双导管碎石取石术治疗肾铸型结石取石干净、肾实质损伤小、出血少。结论肾盂切开+双导管碎石取石术治疗肾铸型结石更安全、疗效更好,是一种治疗肾铸型结石的好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石细菌培养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感染性并发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 060例行一期PCNL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14例,女446例。年龄(52.4±12.2)岁。结石负荷(1 499.6±1 435.3)mm2。收集清洁中段尿及术中结石标本用于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记录患者膀胱中段尿和结石的细菌培养结果、药敏试验结果、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以及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分析结石细菌培养阳性者与阴性者术后发热和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1 060例,膀胱中段尿培养出22种细菌,结石培养出52种细菌。结石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中段尿[31.8%(337/1 060)与20.9%(222/1 060),P<0.001]。中段尿和结石中最常见的细菌均为大肠埃希菌,但大肠埃希菌阳性率中段尿高于结石[52.3%(116/222)与43.6%(147/337),P<0.05]。中段尿和结石来源的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耐药率均高于40%,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等药物耐药率均低于10%,两者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发热111例(10.5%),尿源性脓毒血症22例(2.1%)。结石细菌培养阳性患者术后发热和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发生率均高于结石细菌培养阴性患者[23.7%(80/337)与4.3%(31/723);4.2%(14/337)与1.1%(8/723),P均<0.05]。术前膀胱中段尿细菌培养阴性患者中,结石细菌培养阳性者的术后发热率高于阴性者[17.9%(30/168)与4.2%(28/670),P<0.05]。结石细菌培养阳性患者中,术后抗菌药物与结石药敏试验结果一致者的术后发热率低于与结石药敏试验不符者[17.5%(22/126)与27.5%(58/211),P<0.05]。结论结石细菌培养阳性率高,细菌菌谱复杂,多重耐药比例高。即使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为阴性,结石细菌培养阳性仍是PCNL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石细菌培养结果在PCNL术后感染性并发症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不同开始时机对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根据治疗开始时机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于确诊48 h后开始治疗,观察组于确诊12 h内开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肾功能指标(肌酐、尿素氮)及预后影响指标(APACHEⅡ评分、CO2-CP、血小板计数、平均动脉压)。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生存率分别为96.67%和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肌酐水平和尿素氮水平相近(P>0.05),治疗48 h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肌酐值和尿素氮值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两项指标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PACHEⅡ评分、CO2-CP、血小板计数、平均动脉压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早期开展有利于改善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