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下极迷走血管压迫导致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体会.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证实为下极迷走血管压迫导致UPJO的病例12例.9例有不同程度的区间歇性或持续性胀痛,3例为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时被发现.静脉尿路造影(ⅣU)提示8例患者患不显影,4例患者肾盂显影但有输尿管扭转征象,梗阻段以下输尿管不显影;逆行尿路造影显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明显变细或不显影,有10例患者出现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带状压迫截断征.所有患者均采取开放手术治疗,10例行选择性保留迷走血管的肾盂输尿管成形术,2例行切断迷走血管的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术后留置双J管1个月.结果术后每半年随访1次,1例术后2个月出现结石嵌顿引起急性绞痛而行造瘘术,1例术后出现逐渐加重的肾积水并伴有患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其余病例及输尿管积水均减轻.术后随访1.8~3.0(2.2±0.4)年,除1例接受狭窄段内切开术但效果不理想,最终行肾脏切除外,其余11例患侧肾积水均明显减轻,肾功能良好.结论下极迷走血管压迫可导致UPJO,IVU对诊断的意义似乎小于逆行尿路造影,选择性保留迷走血管的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对于解除梗阻、保护肾功能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迷走血管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 简介:摘要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晕厥的常见类型,大部分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等控制。对于部分年龄较大、反复发作、发作时存在心脏抑制且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起搏治疗。众多起搏疗效相关临床研究的结论不一致,促使研究者不断探寻起搏在VVS中的真实疗效及疗效的影响因素,革新治疗对象筛选方法及起搏模式等。通过收集现有研究结果,本文从起搏治疗VVS的原理、疗效、适应证、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争议等方面,介绍起搏在VVS治疗中的发展历程。

  • 标签: 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 起搏 闭环刺激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血管迷走性晕厥60例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PICU收治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60例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组,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的58例儿童为对照组,收集PICU收治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晕厥前诱因与晕厥先兆症状等情况;比较血管迷走性晕厥组与对照组、不同性别及不同血管迷走性晕厥疾病类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变化结果。结果血管迷走性晕厥组最大频域功率小时指标、血清CK、CK-M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17.778、3.555、7.859,P<0.05);血管迷走性晕厥男患儿CK水平明显高于血管迷走性晕厥女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62,P<0.05)。结论掌握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诱因与晕厥先兆症状,联合动态心电图与CK、CK-MB检查可为临床评估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提供参考。

  • 标签: 儿童血管迷走性昏厥 重症监护病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恶性血管迷走性晕厥主要是指反复发作且伴有发作时持续3 s以上心脏停搏的血管迷走性晕厥,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然而,目前对其诊断与治疗认识不足。本文强调重视恶性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诱发因素与临床表现,正确识别儿童恶性血管迷走性晕厥,综述其治疗现状、争议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反射性晕厥,易反复发生,虽然没有直接的生命危险,却对患儿造成不同程度的躯体损伤及心理障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学习,也引起家长的焦虑。目前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确诊主要靠直立倾斜试验,随着转化医学的开展,通过其他方法鉴别血管迷走性晕厥与其他类型晕厥已取得了重要的临床价值,这对于基层医院开展晕厥诊治的相关工作将更加方便。该文将对血管迷走性晕厥鉴别诊断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儿童 血管迷走性晕厥 鉴别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原因和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570例行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出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临床护理要点。结果570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所有患者均为股动脉穿刺者,其中6例患者出现在鞘管拔出时,6例出现在拔除鞘管后压迫止血时,4例出现在沙袋压迫穿刺点止血时。经过对症的干预后,1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综合征,可能与精神紧张、疼痛刺激、血管压迫以及血容量不足等因素有关;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介入治疗的有效性。

  • 标签: 心血管介入治疗 血管迷走反射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原因和护理要点。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 -2019年 3月 570例行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出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临床护理要点。结果: 570例患者中有 16例患者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所有患者均为股动脉穿刺者,其中 6例患者出现在鞘管拔出时, 6例出现在拔除鞘管后压迫止血时, 4例出现在沙袋压迫穿刺点止血时。经过对症的干预后, 1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综合征,可能与精神紧张、疼痛刺激、血管压迫以及血容量不足等因素有关;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介入治疗的有效性。

  • 标签: 心血管介入治疗 血管迷走反射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恶性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并诊断VVS的368例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在晕厥过程中是否发生3 s以上窦性停搏分为恶性VVS组与非恶性VVS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人口学特征。以病例信息完整的恶性VVS作为病例组,按照年龄、性别1∶4比例匹配同期非恶性VVS组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相关检查指标。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或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恶性VVS的危险因素。结果符合标准的恶性VVS患儿11例,非恶性VVS患儿342例。病例组11例,对照组44例,11例病例组中10例心脏停搏发生在直立倾斜试验倾斜过程的第35(28,35)分钟,窦性停搏时长(9±5)s;1例晕厥发生在患儿排队等待采血过程中,窦性停搏时长为3.4 s。恶性VVS组年龄小于非恶性VV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10)比 12(10,14)岁,P<0.05]。病例组患儿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24 h连续5 min节段平均心动周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7±9)比(340±8)g/L,(124±9)比(113±28)ms,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CHC是VVS患儿发生窦性停搏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95%CI 1.02~1.26,P=0.024)。结论恶性VVS患儿发病年龄偏小,临床表现无特殊,MCHC是恶性VVS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儿童 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晕厥类型,其机制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目前尚未完全阐明。VVS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和潜在机制,仍然存在一定困难。本文旨在对VVS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策略作简要综述。

  • 标签: 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 心脏起搏 直立倾斜试验 心脏神经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52例2015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通过直立倾斜试验(HUT)将阳性患者确诊为VVS,对于HUT阴性以及未行HUT检查的患者则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排除法进行诊断。结果本组52例VVS患者中,有37例(71.15%)反复发作,35例(67.31%)有诱因,31例(59.62%)有先兆,36例(69.23%)有意识的丧失;42例(80.77%)HUT实验为阳性,其中基础实验阳性例13(30.95%),血管抑制型24例(57.14%),混合型13例(30.95%)。在对其进行治疗后,随访9个月,有1例(2.38%)复发。结论临床上治疗VVS患儿时,先要对其临床特点以及诊断方法进行明确,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其合理的治疗措施对预防疾病的复发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 临床诊治 直立倾斜试验
  • 简介:摘要PCI术后血管迷走反射常在治疗术后拔除动脉鞘管时或拔鞘后发生,发生率为3%~5%[1]。及早发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血管迷走反射的早期征象,及时观察和护理,可预防和减少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

  • 标签: PCI 血管迷走反射 观察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PCI术后补液,暂停销酸甘油对减少血管迷走晕厥发生的作用。方法将冠心病PCI患者227例随机分为两组,补液组124组,对照组103组。结果补液组和对照组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率分别为5.6%和15.5%,补液组晕厥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CI术后给予补液,压迫止血过程中暂时停用硝酸甘油,可明显降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率。

  • 标签: 经皮冠脉介入术 血管迷走性晕厥 冠心病 压迫止血 硝酸甘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的原因,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实施心脏介入治疗术528例患者,对于所发生的28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血管介入术后引起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并发症由多种因素引起。结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迷走反射的发生,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 标签: 心血管介入治疗 血管迷走反射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性高血压的血管损伤情况,指导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2013年6月-2016年6月完善肾动脉造影检查并诊断为血管性高血压的患者44例,部分患者完成了静脉取血、肾脏ECT检查,分析44例血管性高血压患者的肾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特点。一级血管是指肾动脉主干,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是指叶间动脉、弓状动脉、小叶间动脉等分支血管血管损伤定义为血管存在狭窄、闭塞、动脉瘤其中一种表现者。结果双侧血管损伤35例(79.55%),单侧血管损伤9例(20.45%);一级血管损伤或同时合并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损伤15例(34.09%),单纯肾脏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损伤29例(65.91%)。(1)肾动脉造影表现15例(34.09%)患者存在一级血管狭窄和(或)闭塞;35例(79.55%)患者存在二级血管狭窄和(或)闭塞改变,病变血管以叶间动脉(34例,77.3%)和(或)弓状动脉(14例,31.8%)受累最常见,小叶间动脉(4例,9.1%)受累相对较少;20例(45.45%)患者存在血管血管瘤形成,4例(9.09%)患者存在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节段性狭窄和狭窄后扩张交替出现。(2)28例患者行双ECT检查(56个肾脏),38个(67.86%)肾脏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29.59±17.88)ml/min,38个(67.86%)肾脏血浆流量(ERPF)降低(150.42±90.06)ml/min。其中18例单纯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损伤患者双ECT示,24个(66.67%)肾脏肾小球滤过率降低(28.22±12.75)ml/min;25个(69.44%)肾脏血浆流量降低(149.13±67.14)ml/min。(3)36例患者行坐位素活性测定(5.97±3.86),29例(80.56%)患者坐位素活性增高。结论血管性高血压肾脏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的损伤多累及弓状动脉和叶间动脉,多伴有狭窄、闭塞、微血管瘤形成,提示肾脏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的病变参与了血管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

  • 标签: 肾血管性高血压 肾血管损伤 血管狭窄 血管闭塞 微血管瘤
  • 简介:晕厥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过性脑供血不足,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肌张力消失而倒地,是护理工作中常见急症。晕厥的种类有多种,最常见的是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syncope,VVS),约占全部晕厥的58%。VVS是指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及心动过缓,表现为低血压和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但发作时可导致意外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了提高对VVS的救治水平,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提高VVS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VVS的常见原因及护理措施进行简要归纳。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血管迷走性晕厥 护理工作 意识丧失 意外伤害 脑供血不足 小血管扩张
  • 简介:摘要: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VVS)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和学习,引起家长的焦虑,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个体化治疗策略的提出,显著提高了治疗的疗效。该文就儿童VVS治疗方法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血管迷走性晕厥 治疗 儿童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