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肿瘤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检验正念团体治疗在睡眠障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连云港市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住院患者107例,检验其睡眠障碍与情绪、人格因素、生活质量和正念态度的相关性。结果:(1)肿瘤患者的睡眠质量、生活质量较差,躯体化、焦虑、抑郁情绪明显;(2)癌症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与神经质人格、焦虑、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与生活质量、正念态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0.83、0.78、-0.53、-0.60。结论:在肿瘤睡眠障碍患者中采用正念团体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督灸联合正念减压法对恶性肿瘤患者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督灸联合正念减压行为干预,对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指数(ISI)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SQI、ISI评分明显更低(P<0.05)结论:采用督灸联合正念减压行为干预恶性肿瘤患者后睡眠障碍患者,可使睡眠质量得到积极改善,有利于患者睡眠时间的延长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服刑人员神经质人格对抑郁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福建省某监狱的274名有效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Mplus 7.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建模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结果(1)神经质人格特质得分为(11.08±5.51)分,积极应对得分为(32.47±6.45)分,消极应对得分为(28.81±5.96)分,抑郁得分为(41.15±9.07)分。神经质人格与积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r=-0.40,P<0.01),与消极应对和抑郁显著正相关(r=0.39,P<0.01;r=0.69,P<0.01)。(2)神经质人格正向预测抑郁,可以解释抑郁总分46.4%的变异量(F=46.372,P<0.01)。(3)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在神经质人格与抑郁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整个模型拟合良好(χ2/df=2.364,RMSEA=0.070,NFI=0.993,CFI=0.996,RFI=0.955,IFI=0.996),积极应对的中介效应量为0.108(95%CI:0.061~0.157),消极应对的中介效应量为0.066(95%CI:0.021~0.109)。结论神经质人格一方面直接影响抑郁,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间接影响抑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念瑜伽放松训练对睡眠障碍患者情绪和睡眠的影响。材料和方法选择门诊和住院的睡眠障碍患者经过筛选分为对照组(抗抑郁、抗焦虑和安定类药物治疗)和实验组(在抗抑郁、抗焦虑和安定类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正念瑜伽放松训练,每次90分钟,3次/周,连续治疗4周),每组各22例。两组均在实验前、后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结果治疗前两组的HAMD和HAMA量表总分和PSQI总分和各因子得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HAMD和HAMA量表总分和PSQI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念瑜伽放松训练对睡眠障碍患者的的抑郁、焦虑和睡眠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简介:摘要 目的:了解武警部队非现役文职人员神经质人格维度及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为心理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焦虑自评量表(SAS)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372名文职人员进行心理测评。结果:纳入分析的358份有效问卷中,SAS得分为(34.26±6.11)分,积极应对(positive coping,PC)、消极应对(negative coping,NC )得分分别为(2.18±0.43)分、(0.99±0.49)分。文职人员应对方式(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神经质和焦虑呈显著相关,神经质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r=-0.269,P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 ICU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当中,正念认知干预的实际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 1—10月收治的 72例 ICU睡眠障碍患者为主要对象,将其随机均匀分成参照组及实验组,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 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正念认知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以及接受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接受干预后的满意度为97.2%,明显高于参照组 75%满意度,且接受护理后的睡眠质量分值为( 88.7±1.6)分,高于参照组( 62.2±2.3)分,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对比后差异存在明显意义( P< 0.05)。 结论:针对ICU睡眠障碍患者的护理工作开展,选择正念认知干预的效果较好,该护理方案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直肠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FCR)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元认知和神经质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11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接受诊疗的289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癌症复发恐惧量表(FCRI)、元认知问卷30项版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FCRI得分为60~98分为亚临床FCR,>98分为临床FCR。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亚临床FCR和临床FCR的影响因素。采用INDIRECT macro模块进行路径分析。共发放289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5份,有效回收率为98.6%(285/289)。结果分别有26.0%(74/285)和11.2%(32/285)的患者发生了亚临床FCR和临床FCR。积极信念(OR=1.230,P=0.004)和失控与危险(OR=1.170,P=0.004)是患者发生亚临床FCR的危险因素。神经质(OR=1.240,P=0.004)和失控与危险(OR=1.190,P=0.038)是患者发生临床FCR的危险因素。神经质通过对失控与危险对FCR产生了间接影响(β=0.13,P=0.006)。在控制了失控与危险的中介作用后,神经质对FCR的直接影响虽有所降低,但仍具有显著性(β=0.21,P=0.023)。结论发生亚临床FCR或临床FCR的癌症患者失控与危险得分以及神经质程度较高,且失控与危险部分介导了FCR与神经质的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肿瘤患者睡眠障碍原因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试验观察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 随机选择90名患者,采用调查问卷进行睡眠障碍原因的调查分析,同时将患者平均分成常规组与护理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及睡眠障碍专项护理方案,比对两组患者心理状态与睡眠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护理后常规组整体改善效果要略差于护理组,常规组SAS评分:(40.54±3.94);SDS评分:(43.62±4.82);PSQI评分:(9.57±3.13)。护理组分别是(36.44±3.53)、(38.51±4.26)与(7.18±2.87)。结论 睡眠障碍专项护理措施的运用,可改善睡眠障碍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有利于其肿瘤疾病的治疗及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期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神经质人格与孕妇抑郁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短期纵向追踪设计,在T1时间点采用孕妇生活事件量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以及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神经质分量表对327名妊娠晚期孕妇进行问卷调查,间隔6周后在T2时间点采用患者健康问卷9进行追踪调查,使用SPSS 20.0的宏程序PROCESS检验认知情绪的中介效应和神经质的调节效应。结果(1)以患者健康问卷9总分7分作为临界值,妊娠晚期抑郁的发生率12.23%。(2)孕妇生活事件总分(T1)与非适应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总分(T1)呈显著正相关(r=0.25,P<0.01),神经质人格总分(T1)与抑郁情绪总分(T2)呈显著正相关(r=0.46,P<0.01)、孕妇生活事件总分(T1)与抑郁情绪总分(T2)呈显著正相关(r=0.36,P<0.01)。(3)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T1)在生活事件(T1)与抑郁(T2)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该直接效应(效应值=0.29)和中介效应(效应值=0.07)分别占总效应(效应值=0.36)的80.55%,19.44%;(4)神经质人格调节该中介模型的中介效应后半段,具体而言,个体的神经质人格水平越高,非适应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孕妇抑郁的正向预测作用越强。结论孕期生活事件通过非适应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以及神经质的调节作用对孕妇抑郁情绪起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睡眠障碍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治疗。本文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睡眠紊乱与脑内神经活动、神经递质、基因表达等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的睡眠障碍症状,从药物、心理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上述措施对提高睡眠质量有不同的作用,但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回顾与实证性研究,探讨睡眠障碍的神经机制及其临床疗效。结果: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我们认为睡眠紊乱的发生与脑内神经活动、神经递质的分泌及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我们前期研究表明,部分神经元能够通过特异性的脑区调控觉醒状态,其中褪黑激素、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另外,一些基因的表达水平也会对睡眠有一定的影响,比如一些与睡眠有关的基因多态性,就会使人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基于此,本课题拟从心理治疗、生活习惯调节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干预。以上几种治疗方式对改善睡眠质量有不同的作用,但尚需更多的研究证实。结论:通过对睡眠障碍的脑机制、临床疗效的分析,探讨了睡眠障碍的发病机理,并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干预。本项目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如下研究:(1)探索睡眠障碍的脑机制,发掘新的影响因子及干预靶点。二是进行更多高品质的临床试验,对已有的疗法进行检验与改进;三是注重个体差异,实施个体化诊疗,以提升疗效及病人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睡眠障碍护理应用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时,能否对其睡眠障碍产生积极影响。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接受睡眠障碍护理与常规护理。分别于护理前后比对两组患者的三项睡眠质量评分结果。结果:护理前,两组三项睡眠指标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三项评分分别为(1.21±0.23)分、(1.05±0.11)分、(1.24±0.16)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97±0.44)分、(1.53±0.23)分、(1.64±0.21)分(P值均<0.05)。结论:睡眠障碍护理应用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