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88例脑梗死患者及5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比较两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总积分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明显厚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斑块总积分(71.0%)明显高于对照组(37.2%)(P<0.05),颈动脉颅外段狭窄>50%发生率(37.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0.0%)(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150例患者经颈动脉CT血管成像,应用横断面图像寻找斑块,根据病变的特点行2D、3D处理,探讨斑块的分布、形态、钙化、溃疡、狭窄程度等规律,寻找斑块风险性的评价指标,狭窄程度判断采用NASCET标准。结果150例中,梗死组67例,对照组83例。梗死组发现斑块56例,斑块数目189个,位于颈动脉分叉处107个,分叉段以外82个;钙化斑块117个,软斑块59个,不规则斑和溃疡斑块13个;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73.1%、17.9%、8.9%。对照组斑块28例,斑块数目61个,位于颈动脉分叉处37个,分叉段以外24个;钙化斑块50个,软斑块9个,不规则斑块和溃疡斑块2个;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92.7%、6.0%、1.2%。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颈动脉增厚及管腔狭窄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关系,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到本次脑梗死组的研究对象当中,随机选择同期50名非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进行研究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对比分析两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CCA、BIF、ICA发生率分别为28.00%、68.00%、54.00%,对照组分别为22.00%、38.00%、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内膜增厚发生率为84.0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的是混合斑,脑梗死组的混合斑、软斑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轻度狭窄率为40.00%、中度狭窄率为14.00%、重度狭窄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轻度狭窄率为38.00%、中度狭窄率为6.00%、重度狭窄率为2.00%,中度、重度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应尽早诊断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关系,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性收集我科有神经系统受损症状及体征患者,有头颅CT、或MRI、MRA对应责任病灶患者73例,根据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收集相关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对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脑梗死组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LDL-C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Logsi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进行探讨。方法对2012年6月到2014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并作为研究组,将我院同时期的50例非脑梗死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超声检查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斑块数(78个)、动脉中膜厚度(0.87±0.33)m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6个)和(0.62±0.17)mm,差异明显(P<0.05);而且研究组患者低回声(13个)和不均质回声斑块(61个)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0个和8个),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超声检查可检测出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置及性质,对于预测脑梗死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关系,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 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到本次脑梗死组的研究对象当中,随机选择同期 50名非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进行研究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 2018年 10月至 2019年 2月,对比分析两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 CCA、 BIF、 ICA发生率分别为 28.00%、 68.00%、 54.00%,对照组分别为 22.00%、 38.00%、 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脑梗死组内膜增厚发生率为 84.00%明显高于对照组 50.00%,存在明显的差异( P< 0.05);两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的是混合斑,脑梗死组的混合斑、软斑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脑梗死组患者轻度狭窄率为 40.00%、中度狭窄率为 14.00%、重度狭窄率为 10.00%,对照组患者轻度狭窄率为 38.00%、中度狭窄率为 6.00%、重度狭窄率为 2.00%,中度、重度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应尽早诊断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心脑血管病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150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约63%,其中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约78%,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约72%,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24%,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和脑梗死切密切相关,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更高,对中年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多种危险因素者,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和筛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择65例于2015年7月到2016年7月进入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有无代谢综合征,分成两组,研究组(35例,存在代谢综合征),对比组(30例,没有代谢综合征),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是97.1%,与对比组的36.7%比对明显较高,且研究组粥样斑块检出量、不稳定型斑块检出量、粥样面积均明显较对比组大,(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的脑梗死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脑梗死患者发生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性较高,脑梗死风险大,需提高警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参考。方法对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和对照组,同时对两组患者的血浆进行D-D、CysC、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等进行检测,对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斑块组D-D、Cys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组D-D、CysC呈正相关,且二者均与双侧crouse积分相关。结论血浆D-D、CysC指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这两个指标可作为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程度的因子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到2015年4月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分别对病变颈动脉血管壁内-中膜厚度、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以及收缩期、舒张期的血流速度等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的IMT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而PSV、EDV检测结果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患者中,合并轻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38例,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48例,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22例,而健康对照组中,仅5例存在轻度颈动脉狭窄表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进行诊断,并为脑梗死患者的治疗、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操作简便、重复性好、无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罗布考、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PAS疗法)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分析120例初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组(AS组)和PSA疗法治疗组(PAS组),分别在入院后第2天及治疗后一年比较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PAS治疗组的颈动脉斑块积分有下降趋势(P<0.05)。结论PAS疗法能够稳定颈动脉粥样斑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2例脑梗死患者及66例无脑梗死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较对照组斑块发生率高。梗死组内软斑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主要对颈总动脉斑块类型相关,对不稳定斑块进行早期治疗,对预防脑梗死发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