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结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7例烟雾病患者。采用Matsushima(1990)的分型标准,27例患者中6例为第3期,11例为第4期,7例为第5期,3例为第6期;以缺血首发21例,出血首发6例。27例均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与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相结合的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同侧颞浅动脉2个分支吻合,1例行双侧手术。术中采用多普勒超声,术后采用CTA、DSA观察吻合血管通畅情况,并采用TCD、CT灌注评价脑血流改善情况。结果:①吻合口通畅情况:27例患者吻合口全部通畅。7例DSA复查显示,与间接手术相关的脑膜动脉和颞中深动脉均与皮质动脉之间形成新生血管吻合。②脑血流改善情况:26例术后1周内复查CT灌注成像,显示吻合侧血流量、血容量及血流峰值时间明显优于对侧。③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缺血患者术后TIA未再发作,原有缺血症状改善或消失;6例出血患者随访至今,未再有出血。④并发症:1例Ⅳ型患者术后第3天CT复查显示,距吻合口约3~4cm的前方左侧额叶出现新发小片梗死灶。全部患者未出现由于破坏原有自发血管吻合、颞肌占位效应及过度灌注等并发症。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直接吻合术结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对脑烟雾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颞浅动脉-颞前动脉搭桥联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烟雾病患者42例,其中搭桥受体血管为角回动脉者12例(颞浅动脉-角回动脉搭桥组),搭桥受体血管为颞前动脉者30例(颞浅动脉-颞前动脉搭桥组)。回顾性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安全性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189.16±21.23) min vs. (179.46±16.95)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2组患者复查颅脑CT血管成像示吻合血管均通畅。颞浅动脉-颞前动脉搭桥组发生术区脑梗死2例,颞浅动脉-角回动脉搭桥组发生术区脑梗死1例,2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1 d比较,术后1个月2组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颞浅动脉-颞前动脉搭桥组患者的mRS评分[(0.13±0.115)分]明显低于颞浅动脉-角回动脉搭桥组[(0.42±0.2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浅动脉-颞前动脉搭桥联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烟雾病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在评价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治疗烟雾病(MMD)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自2014年4月至2019年10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EDAS治疗的38例(42侧)烟雾病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行CTP及DSA检查,分别测量术区皮层、对侧镜像区及脑干手术前、后的CTP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计算相对参数值(rCBF、rCBV、rMTT、rTTP),比较手术前、后脑灌注变化及各参数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的效能;依据术后DSA显示的侧支血管形成程度将手术半球分为富侧支血管组半球与乏侧支血管组半球,探讨2组间灌注改变差异。结果42侧手术半球术后灌注均明显改善,表现为rCBF值较术前明显升高,rTTP及rMTT值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各参数中rTTP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97),诊断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80.8%。26侧手术半球被归为富侧支血管组(61.9%),16侧半球被归为乏侧支血管组(38.1%)。富侧支血管组术后rCBF、rMTT变化值明显优于乏侧支血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P能够定量评价MMD患者EDAS术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术后rTTP变化可间接反映侧支血管形成程度。
简介:目的探讨脑硬脑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治疗出血型烟雾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2002年12月—2011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三。七医院行双侧EDAS治疗、术后采用DSA随访的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项目包括性别、首次手术年龄,术前出血次数、脑代谢情况(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评估、脑出血类型、是否合并脑缺血症状、烟雾病分期、大脑后动脉是否受累及是否有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任意一项),这些因素对血管重建效果的影响。结果①对85例(170侧大脑半球)术后6~43个月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8)个月。170侧大脑半球血管重建有效率为50.6%(86/170)。2例在随访期发生再出血,DSA显示颅外血管已向颅内大量代偿。②单因素分析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大,EDAS的有效率逐渐降低(P=0.003);出血前有缺血症状(P=0.0001)、术前脑代谢降低或缺损者(P=0.0001)及术前多次出血者(P=0.057)血管重建的效果更好。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919,95%CI:1.163~3.167,P=0.011)是影响出血型烟雾病患者手术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出血前有缺血症状(OR=0.252,95%CI:0.067~0.952,P=0.042)、脑代谢降低或缺损(OR=0.016,95%CI:0.004~0.060,P=0.000)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年龄越低、出血前有缺血症状、脑代谢障碍者的血管重建效果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两种手术方法的对比,探讨一种更加行之有效的手术救治方法。方法将本院2011年以来32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加硬脑膜分步切开减压救治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作为治疗组,与同期31例大骨瓣开颅,直接切开硬脑膜减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对比统计。结果治疗组32例患者成活23例(71.8%),其中恢复良好13例(56.5%),中度残疾5例(21.7%),重度残疾3例(13%),植物生存2例(8.6%),死亡9例。对照组31例患者成活12例(38.7%),其中恢复良好3例(25%),中度残疾3例(25%),重度残疾4例(33.33%),植物生存2例(16.7%);死亡19例(61.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大骨瓣减压联合硬脑膜分步剪开减压术能有效避免术中急性脑膨出,最大限度地保护脑组织的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脑-硬膜-动脉融合术(EDAS)治疗儿童缺血性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到2019年6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26例儿童缺血性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26例患儿分别采用颞浅动脉EDAS、颞浅动脉EDAS联合双额脑-帽状腱膜贴附血管融合术(EGS)和枕动脉EDAS联合颅骨多点钻孔术(MBH)。术中均打开动脉条带走行下方的大脑中动脉M4段,并使用硬膜反转技术。术后血管重建结果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磁共振血管成像进行随访。术后神经功能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26例缺血性烟雾病患儿中,有12例行双侧EDAS,共行39例次手术,其中单纯行颞浅动脉EDAS 37例次,行颞浅动脉EDAS联合双额EGS 1例次,行枕动脉EDAS联合MBH 1例次。1例患儿术后发生硬膜下合并皮下血肿,经加压包扎后血肿吸收。无手术死亡的病例。39例次患儿的随访时间为(17.1±1.3)个月(3~39个月)。39例次手术中,有38例次手术后2个月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消失或梗死症状改善,且无新发梗死灶,1例次术后症状无改善,手术有效率为97.4%(38/39)。术后3个月26例患儿的mRS均≤2分。共29例次手术后(≥3个月)行血管成像随访,均显示颈外动脉分支向脑组织供血,其中26例次为颞浅动脉(或枕动脉)+脑膜中动脉双支供血,3例次为脑膜中动脉单支供血。结论改良EDAS治疗儿童缺血性烟雾病安全、可靠,可扩大供血面积,提高血管重建的有效率,从而改善患儿的神经功能状态。
简介:目的本文报道我科对连续收治的10例侧窦区(横窦和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行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的初步经验.方法所有病人先进行脑血管造影,确诊为侧窦区DAVF后立即对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造影术并用NBCA胶或PVA颗粒进行栓塞.结果10位病人进行16次栓塞治疗(有6例行2次),共对23根供血动脉进行了栓塞.其中8例采用NBCA胶,另2例采用PVA颗粒进行栓塞.8例栓塞后获得解剖学和临床治愈,另2例虽获临床治愈,但造影中仍可见少量病灶残留.4例伴有搏动性耳鸣和杂音者在首次栓塞后其症状和体征消失,其中1例搏动性耳鸣在第一次部分栓塞后2个月复发,但在第二次栓塞后消失.无一例病人在栓塞后出现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治疗对于某些类型的侧窦区DAVF是一个安全、有效和微侵袭的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免疫相关蛋白与烟雾病的关系。方法术中留取25例烟雾病患者(烟雾病组)和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对照组)的硬脑膜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硬脑膜血管壁IgG、IgM、补体c3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采用HE染色观察血管的病理学改变。结果①HE染色显示,两组的硬脑膜血管壁均主要由内皮细胞和外层的周细胞构成,无中膜结构。与对照组比较,烟雾病组有部分内皮细胞核深染,向管腔轻度突起。②烟雾病组硬脑膜血管壁的IgG、IgM、补体c3阳性表达发生率分别为92%(23/25)、84%(21/25)及84%(21/25),对照组分别为20%(1/5)、20%(1/5)及40%(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对照组硬脑膜血管即使有IgG、IgM、补体c3阳性表达,也均为弱阳性(+)表达。烟雾病组硬脑膜血管VCAM-1阳性表达发生率为14%(3/21),对照组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相关蛋白可能参与烟雾病患者的血管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人工硬脑膜成形术在脑外伤减压术中硬脑膜缺损的修复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对88例脑外伤减压术硬脑膜缺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4例。实验组采用改良人工硬脑膜修补术,对照组采用传统颞肌-硬脑膜缝合术治疗。实验组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硬脑膜修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能达到满意修复脑膜缺损的目的。两组术后脑脊液漏、皮下积液、伤口感染等发生近似(P>0.05),实验组手术用时较短(P<0.05),术后癫痫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良人工硬脑膜成形术修复脑外伤减压术中硬脑膜缺损,结合相应护理干预后效果好,并发症少且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骨瓣钻孔悬吊硬脑膜在硬膜外血肿清除手术中的效果,探求治疗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病例、临床资料及术后效果。结果根据GOS评定等级,患者术后治愈58例,占96.66%;中残1例,占1.67%;死亡1例,占1.67%。结论应用颅骨瓣钻孔悬吊硬脑膜在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中疗效确切,治愈率高,能明显避免血肿的复发与残留,值得广泛临床推广。
简介: 【摘要】目的 了解硬脑膜网状切开在合并急性脑肿胀的脑外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 2017年 3月至 2019年 3月收治的合并急性脑肿胀的脑外伤患者进行抽样,选取 6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去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应用硬脑膜网状切开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术后病死率( 8.82%)明显低于对照组( 35.29%),且存活患者残疾率( 52.94%)显著优于对照组( 85.29%),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硬脑膜网状切开在合并急性脑肿胀的脑外伤手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