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头戴式冷光源及放大镜辅助下使用单一腕上横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此手术入路对术后腕掌侧疼痛及手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我们对4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随机采用传统鱼际间纵切口(纵切口组)和单一腕上横切口(横切口组)手术入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后正中神经支配区皮肤麻木缓解程度及大鱼际肌的运动功能。在术后1、14、30、90及180 d对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使用Von Frey纤维丝检测腕掌侧皮肤固定检测点的痛觉阈值,分析两种手术入路与疼痛的相关性;随访并记录患手术后正常使用的时间,评估两种手术入路对患手功能恢复速度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术后麻木症状均较术前显著减轻,夜间麻醒症状消失,大鱼际肌的功能与术前一致,无症状加重。纵切口组及横切口组患者术后1、14、30、90及180 d的VAS评分平均值分别为3.9、2.7、2.0、1.8、0.8及2.4、1.3、0.7、0.6、0.4;两组Von Frey纤维丝检测痛觉阈值平均为7.6、56.7、115.5、202.7、256.8 g及37.5、94.6、184.0、269.5、300.0 g,两组间VAS评分及Von Frey纤维丝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纵切口组和横切口组患手术后能正常使用的平均天数分别为12.3和4.7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头戴式冷光源及放大镜辅助下采用单一腕上横切口手术入路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松解术。切口设计避开了腕掌部皮肤受力区,操作入路规避了损伤腕掌侧皮神经的风险,可加速患手的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腕手关节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腕手关节屈肌痉挛及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60名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运动康复治疗,观察组在运动治疗的基础之上使用改良腕手关节矫形器,使用方法为在每天运动训练完成之后穿戴矫形器,时间在四小时到八小时之间,视情况而定,每次佩戴的时间为30min,之后休息15min。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时间段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无较大差异,p>0.05。在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的改善情况不明显,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相应指标有明显改善,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关节的活动度要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恢复情况进一步提升,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3.3%,p<0.05结论:通过佩戴改良腕手关节矫形器与运动疗法降低患者残疾程度和残疾率,降低患者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社会负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多角骨切除、桡侧腕屈肌腱悬吊联合挤压钉固定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5月至2019年10月采用大多角骨切除、桡侧腕屈肌腱桡侧半悬吊联合挤压钉治疗原发性Eaton Ⅱ、Ⅲ、Ⅳ期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的11例患者的资料。比较手术前后从X线片测得的第一掌骨基底与舟骨远侧关节面间距、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第一腕掌关节有效活动度评分(Kapandji评分)、握力、捏力。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0±3.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Kapandji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握力较术前显著增加,捏力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第一掌骨基底与舟骨远侧关节面间距较术前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多角骨切除、桡侧腕屈肌腱桡侧半悬吊联合挤压钉固定治疗Eaton Ⅱ、Ⅲ、Ⅳ期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可以有效减轻第一腕掌关节疼痛,并改善拇指功能和力量,防止第一掌骨下沉,术后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石膏固定、空心螺钉、Herbert螺钉、克氏针固定四种干预措施治疗腕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检索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的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医学网等数据库所收录的腕舟骨骨折治疗随机对照试验,采用Stata 16.0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数据进行网状Meta分析及作图。结果纳入16篇文献,参与研究患者1 193例。经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治疗有效率方面,空心螺钉、Herbert螺钉、克氏针三种干预措施疗效均优于石膏固定,愈合时间均短于石膏固定。结论治疗腕舟骨骨折有效率、愈合时间SUCRA排序均为空心螺钉>Herbert螺钉>克氏针>石膏固定,因此空心螺钉成为最佳治疗措施的可能性最大。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和桡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在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16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3例,女3例,年龄(39.76±8.88)岁,年龄范围为21~56岁。根据选择皮瓣的不同分为尺动脉组(n=6)和桡动脉组(n=10)。分别采用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和桡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密切观察皮瓣的成活率、色泽、温度、毛细血管充盈反应和皮瓣的感觉恢复情况。统计受区并发症情况,对术后手部功能、感觉功能及手部外观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的创面均修复成功,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厚度较厚,部分患者存在汗毛生长。尺动脉组中,1例患者术后第1天出现远端皮瓣青紫现象,术后3 d恢复正常。桡动脉组供区静态两点辨别觉(S-2PD)方法[(9.09±0.38)mm]及受区S-2PD[(8.77±0.39)mm]、客观外观评分[(92.42±2.90)分]和主观外观评分[(86.45±1.11)分]均优于尺动脉组[(7.78±0.43)mm、(7.05±0.61)mm、(84.30±1.14)分、(82.06±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和桡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均可用于修复手部软组织损伤,其中桡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腕橫纹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手指软组织缺损伴肌腱、指骨外露和(或)肌腱缺损的患者36例,设计切取同侧腕橫纹皮瓣,大小为1.5 cm×2.5 cm~2.5 cm×6.5 cm,其中8例切取时携带了掌长肌腱,肌腱直接与受区肌腱缝合修复,皮瓣修复创面,供区直接皮内美容缝合。术后定期手外科门诊复查和微信联系进行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修复指的功能恢复情况,并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本组皮瓣全部顺利成活,均无血管危象发生。随访6~24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弹性好,无明显臃肿,修复后手指的运动、感觉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游离腕橫纹穿支皮瓣,皮支血管恒定,切取简单,皮瓣外形美观,供区瘢痕隐蔽,疗效较为满意,是一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较好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尺骨干骺端截骨治疗尺腕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对12例尺腕撞击综合征患者进行尺骨干骺端截骨结合锁定加压尺骨远端钢板内固定术。根据手术时间、术后骨愈合时间、术前术后尺骨变异值、PRWE评分、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临床指标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4~18个月,平均16.2个月。手术时间(43.1±9.3) min,所有患者均Ⅰ期骨愈合,骨性愈合时间为(12.6±1.7)周,均未发生并发症。术后X线检查尺骨变异值(-1.0±0.6) mm显著低于术前(2.6±1.2) mm(P<0.001)。末次随访PRWE评分(21.7±3.8)显著低于术前(52.2±7.3),P<0.001。末次随访VAS评分(0.8±0.7)显著低于术前(6.8±0.8)(P<0.001)。术前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术前为57.9±8.1,其中可5例、差7例;末次随访为85.4±8.9,其中优5例、良5例、可2例,术后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P<0.001)。结论尺骨干骺端截骨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尺腕撞击综合征可促进骨愈合,明显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缓解疼痛,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跟进式护理在腕管综合征康复过程中的疗效。方法以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表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均行神经松解术,术后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行跟进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0 d的生活质量情况,包括麻痛数值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NRS)、生活自理能力、睡眠质量;手的功能恢复情况包括肌电图检测、握力测定;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0 d NRS疼痛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与术前比较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0 d NRS疼痛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0 d正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部握力改善提高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虽然高于对照组,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虽然高于对照组,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进式护理能促进腕管综合征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微型皮瓣修复手指C形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5月至2018年12月,我们采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微型皮瓣修复手指皮肤C形缺损患者12例。缺损创面大小为1.8 cm×2.7 cm~3.3 cm×5.5 cm,皮瓣切取面积2.0 cm×2.5 cm~3.5 cm×6.7 cm,C形缺损的形状均大于1/2周径,不超过4/5周径。5例供区直接缝合,7例予植皮。结果术后皮瓣全部存活,9例未出现血管危象,2例出现远端淤紫,拆除缝线后缓解,3 d后淤紫逐渐褪去,1例手术当晚出现动脉危象,经过处理最终存活良好。所有病例供受区均未发生感染。术后随访时间为1.5~27.0个月,平均11.5个月。缝合神经者感觉功能恢复较好,两点分辨觉达8~11 mm;未缝合神经者恢复差,两点分辨觉15~25 mm。8例供区愈合后遗留线性瘢痕,无明显疼痛不适,4例供区取全厚皮片移植,植皮均成活良好。部分患者早期供区少许麻木感,半年后均好转。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指功能:优5例,良5例,可2例。结论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微型皮瓣修复手指C形缺损,虽然需要吻合血管,但是对供区损伤小、受区外形较满意、功能恢复快,是一种修复此类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患者长期随访满意率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中神经感觉-运动指数(sensory-motor index,SMI)、末端潜伏期指数(terminal latency index,TLI)和剩余潜伏期(residual latency,RL)在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自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来我院肌电图室进行检查的CTS患者共50例(76手)为CTS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7例(111手)为对照组。采用逆向法行正中神经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检查,计算SMI、TLI、RL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正中神经SMI、TLI、RL和常规感觉、运动参数在CTS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当SMI、TLI和RL的截断值分别为2.70、0.30和2.97时,其敏感性分别为0.961、0.763和0.711;特异性分别为0.919、0.973和0.991;线下面积分别为0.985、0.934和0.962。当常规电生理参数SCV、MCV、DML和SNAP阴性符合率均为100%时,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6.3%、81.8%、73.9%和59.1%。SMI、TLI、RL与DML和SCV呈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953、-0.845、0.979和0.778、0.484、-0.611,P均<0.05。MCV仅与TLI相关,与SMI和RL无相关。结论当以临床诊断CTS为标准时,SCV、MCV、DML具有中等敏感性;SMI、TLI和RL是有价值的CTS辅助诊断指标,且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SMI更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肌电图检测在腕管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选择我院60例CTS患者以及68例健康体检患者进行研究,比较两组测定结果。结果:CTS组患者测定结果均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搔刮塌陷试验对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我们对65例肌电图检查符合CTS的患者进行搔刮实验,其中有56例肢体出现搔刮试验阳性。我们对这56例再次进行肌电图检测,比较搔刮塌陷试验前后的肌电图变化。结果受试患者正中神经指1-腕、指3-腕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指1-腕、指3-腕神经感觉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ve potential,SNAP);远端运动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在搔刮塌陷试验前后经SPSS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搔刮塌陷试验对部分CTS患者的临床表现有一定影响,但对CTS的神经电生理结果没有起到明显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地:观察改良超腕夹板中立位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桡骨远端骨折病例140例进行观察,分成两个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石膏夹板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超腕夹板进行临床治疗,结果:两组都完成了骨折复位,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都能够恢复到正常范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即P>0.05。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后,骨折愈合。而观察组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更好,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改良超腕夹板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方面具备操作简单、防止旋转与短缩,可以维持桡骨的解剖结构,更有助于早期的功能锻炼,使骨折得以愈合,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