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小儿腹泻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86例小儿腹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给予观察组患儿锌硒宝片和思密达保留灌肠及合理食物搭配等联合治疗,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和每日大便次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有效率为79.06%,两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两组大便次数和治疗前对比均有所下降(P<0.05),其中观察组下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采用锌硒宝片和思密达保留灌肠及合理食物搭配等联合治疗小儿腹泻效果显著,症状改善明显,有利于促进患儿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治疗小儿消渴病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在我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接受治疗的96例消渴病腹泻患儿纳入研究,以数学领域盲选法为依据将患儿分成2组,各4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中医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及血糖指标。结果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93.75%,与对照组72.92%相比明显更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指标上,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消渴病腹泻患儿的过程中,给予中医治疗的效果良好,能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临床症状。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及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肝胆管结石病的彩超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分析。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52例肝胆管结石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患者肝胆管结石大小为0.3~3.2cm,以位于肝左叶居多,占67.3%(35/52),与肝右叶分布率及左右肝内胆管结石分布率比较,结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8.73和39.43,P<0.05。其声像图表现为沿左右肝内胆管走行呈簇状分布,可见多发泥沙样结石呈斑点状、条索状、团块状或不规则分布的高、强回声,后方大多伴明显声影,近端肝内胆管扩张至0.5~2.1cm,与伴行的门静脉分支形成“平行管征”。病灶部位血流显像中可见,门静脉及肝动脉血流显像均清晰者46例(占88.5%)。结论彩超检查是肝胆管结石病重要的诊断手段,在超声下多角度、多切面扫查,并利用门静脉血流动力学信息,可准确判断及鉴别。
简介:目的:分析纵隔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特征,探讨与纵隔其他病变的CT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其影像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临床诊断及病理证实的纵隔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观察病变生长部位、形态、边缘、密度及其强化特点。结果:本组7例,肿块均位于纵隔内或大部分位于纵隔内,其中4例均位于前上纵隔血管前间隙、中线旁偏一侧生长,1例位于右心缘旁,2例位于主肺动脉窗;7例病变均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其中5例病变边缘清晰光整,2例边缘略呈浅分叶状改变;5例病变部分与邻近肺野相邻、瘤肺界面光整;7例病变均呈软组织密度肿块影,4例病变中央可见裂隙状低密度影,1例可见点状钙化影;7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平均增加(70±13)HU,4例中央裂隙状低密度影强化不明显,2例病变边缘可见粗大迂曲血管影,2例可见强化包膜影。影像学表现为类似胸腺肿瘤4例,类似淋巴瘤或淋巴结转移2例,其他1例。结论:纵隔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伴显著持续强化,病变内少见钙化及无强化的裂隙状低密度影,具有一定特征性,可提高其影像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