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膀胱痉挛疼痛护理干预措施与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择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40例参与本次研究,根据护理模式差异,将患者分为参照组20例与实验组20例,分别提供常规护理与强化疼痛护理方案。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膀胱痉挛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护理中,需加强疼痛护理干预,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感,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良性前列腺增生 膀胱痉挛性疼痛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对减轻泌尿外科术后膀胱痉挛疼痛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行泌尿外科术后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服务。比对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对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VAS评分(3.5±1.2)低于对照组(5.5±1.8),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满意度(9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66.66%),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行泌尿外科术患者的生活质量(93.4±5.6)高于对照组(74.4±6.2),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行泌尿外科术患者的护理中可以降低患者的疼痛评分,提升患者满意度,进而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在临床对行泌尿外科术患者的护理中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泌尿外科术 膀胱痉挛性疼痛
  • 简介:目的分析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发生膀胱痉挛疼痛的原因,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长兴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行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发生膀胱痉挛疼痛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逐一分析原因,并总结护理对策。结果24例患者经针对护理后,均有效控制疼痛,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7.4±3.4)d。24例膀胱痉挛疼痛的原因按构成比大小依次为:引流管堵塞或过度牵拉、导尿管气囊注水过多、膀胱冲洗液温度过低或冲洗速度过快、便秘、紧张等。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发生膀胱痉挛疼痛的原因较多,其中引流管不畅是最主要原因,积极的针对护理是有效控制疼痛的方法。

  • 标签: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前列腺电切术 膀胱痉挛 疼痛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CEA(自控硬膜外镇痛)在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痉挛疼痛防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选取我院收治的前列腺增生患者50例,依据入院编号顺序随机分组,就术后PCEA治疗组(观察组,n=25)与术后杜冷丁、阿托品肌肉注射治疗组(对照组,n=25)对治疗结果展开分析对比。结果术后观察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组间差异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EA(自控硬膜外镇痛)方法能够有效防止患者出现膀胱痉挛疼痛症状,且优于传统肌注用药,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PCEA 膀胱痉挛性疼痛 前列腺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疼痛诱发因素,并总结其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实施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术后发生膀胱痉挛疼痛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总结膀胱痉挛疼痛诱发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结果本组67例患者出现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疼痛,且均经对症支持处理好转。结论有效的了解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发生膀胱痉挛的原因主要,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从根本上预防、减轻及缓解并控制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发生膀胱痉挛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 术后 膀胱痉挛性疼痛 诱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泌尿外科手术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缓解膀胱痉挛疼痛的影响效果。方法以50例行膀胱泌尿外科手术后膀胱痉挛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分析痉挛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护理后无疼痛人数和轻度疼痛人数显著增加,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人数显著减少,护理前后各个疼痛程度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泌尿外科术后膀胱痉挛疼痛患者从心理和生理角度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缓解痉挛疼痛

  • 标签: 泌尿外科手术 优质护理服务 膀胱痉挛性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膀胱痉挛疼痛的治疗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将40名良性前列腺增生并将进行TUR-P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术后患者出现膀胱痉挛疼痛时,观察组患者使用100mg氟比洛芬酯配比5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若有需要,可加药静脉续滴;对照组患者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100mg,若效果不理想则肌肉注射盐酸布桂嗪100mg,于用药后30min,1h,2h,4h,6h,8h对2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并记录用药后副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给药后30min、1h、2h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后4h、6h、8h的视觉模拟评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口干、眩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滴注氟比洛芬酯可作为治疗TUR-P术后膀胱痉挛疼痛的理想方法。

  • 标签: 膀胱痉挛 氟比洛芬酯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于脊髓损伤(SCI)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SCI后痉挛膀胱功能障碍患者55例,实施间歇导尿联合手法训练、微波治疗、局部音频电疗等综合康复训练,观察患者的膀胱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前,患者的膀胱容量为(413.5±122.4)ml,训练后为(479.5±63.1)ml,较训练前显著提高(P<0.05);训练前残余尿量为(397.5±107.9)ml,训练后为(136.8±72.9)ml,较训练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SCI痉挛膀胱功能患者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和护理,可促进患者自主排尿功能的改善和恢复,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膀胱功能 脊髓损伤 康复训练
  • 简介:输尿管痉挛疼痛绝大部分为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炎症等所致,疼痛剧烈,呈放射,常以急症就诊。在明确诊断后,解除患者的剧烈疼痛应为首先采取的治疗措施。自1995—08/1998—10用维生素K3加阿托品治疗输尿管痉挛疼痛85例,镇痛效果良好,现分析如下。

  • 标签: 疼痛 治疗措施 痉挛性 阿托品 输尿管 维生素K3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靶向注射建立大鼠痉挛脑损伤模型的可行。方法选择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SD大鼠60只,鼠龄2~3月龄,体质量290 g~320(304.2±11.6)g。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无水乙醇组(ETH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空白对照组(CK组),每组20只。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使用脑立体定位仪确定大鼠右侧内囊位置后,ETH组注射80 μL无水乙醇,NS组注射80 μl生理盐水,CK组不注射任何试剂。术后观察各组大鼠左侧上下肢痉挛状态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术后第3、7、14、21天采用神经系统安全评分(NSS)标准评估大鼠脑损伤程度,Faden评分标准评估大鼠运动损伤状态,改良Ashworth评分标准评价肌肉痉挛状态。术后第21天取各组大鼠脑组织制备切片,HE染色观察内囊损伤情况;取左侧上肢指总屈肌、左侧下肢腓肠肌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Ⅰ型肌纤维百分比。结果术后3天内,ETH组大鼠死亡5只,NS组死亡2只,CK组死亡1只。ETH组大鼠术后第1天即出现左侧上、下肢痉挛状态,症状持续直至术后第21天处死前;NS组、CK组大鼠均无左侧上、下肢痉挛症状。NS组、CK组大鼠术后第3、7、14、21天NSS、改良Ashworth评分均为0分,Faden评分均为22分;ETH组第3、7、14、21天NSS评分分别为(15.5±1.9)、(15.8±1.8)、(15.4±1.7)、(15.1±1.8)分,Faden评分分别为(3.5±1.8)、(3.2±1.7)、(3.7±1.9)、(3.9±1.8)分,改良Ashworth评分分别为(3.5±0.5)、(3.5±0.5)、(2.9±0.7)、(2.9±0.6)分。术后第21天脑组织形态学检测提示:ETH组右侧内囊部位空洞样坏死,神经细胞显著减少,神经细胞结构松散,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消失,未累及其他脑区;NS组、CK组脑部神经细胞结构完整,排列有序,细胞核无扭曲、变形,核仁清楚。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ETH组、NS组、CK组左侧上肢指总屈肌和左侧下肢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分别为10.2%±6.3%、6.5%±2.9%、6.7%±2.9%和13.8%±5.1%、7.7%±3.3%、7.6%±4.8%,ETH组大鼠上肢指总屈肌、下肢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均大于NS组、C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无水乙醇内囊靶向注射可以建立一种症状典型、稳定的成年SD大鼠痉挛脑损伤模型。

  • 标签: 脑损伤 脑性瘫痪 痉挛 模型,动物 无水乙醇 内囊 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磁针治疗痉挛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痉挛斜颈的患者采用穴位磁场疗法针刺风池、大椎、身柱等穴。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2疗程后总结疗效。结果:治愈6例,显效9例,有效3列,无效2例,治愈率30%,总有效率90%。结论:穴位磁场疗法治疗痉挛斜颈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痉挛性斜颈 穴位磁场疗法 磁针 针刺
  • 简介:痉挛斜颈(spasmodictorticollis,ST)亦称为颈肌张力障碍(cervicaldystonia),是常见的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根据Stacytu报道,ST的患病率大约是9/10万,其发病率与性别和年龄相关,女性的发病率通常是男性的1.5~1.9倍,发病的高峰年龄为50岁,70%~90%的患者在40~60岁发病。美国明尼苏达州罗斯切特市在1960—1979年的ST整体发病率为1.2/10万(95%可信区间为0.5.1.9),女性的发病率为男性的3.6倍,提示sT的病因和发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性。

  • 标签: 痉挛性斜颈 病因 局限性肌张力障碍 治疗 诊断 颈肌张力障碍
  • 简介:摘要遗传痉挛截瘫58型是由KIF1C基因突变所致的罕见遗传病。本文报道1例我院收治的病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患者为15岁女性,以震颤、小脑共济失调、痉挛截瘫为主要临床表现,颅脑磁共振成像可见双侧对称锥体束受累,全外显子测序发现KIF1C基因未曾报道过的c.425_426delTG(p.V142Gfs*10)纯合突变,经预测为致病变异。

  • 标签: 痉挛性截瘫,遗传性 小脑共济失调 磁共振成像 KIF1C基因
  • 简介:摘要遗传痉挛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是一种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病理反射阳性等。目前认为,HSP的病理机制为双侧皮质脊髓束轴突变性。迄今为止,已报道有80多种致病基因和HSP发病相关,其中以SPAST基因突变所致的痉挛截瘫4型(spastic paraplegia type 4,SPG4)最常见。基因检测对疾病确诊和分型至关重要。HSP发病率低,虽不是一种短期致死性疾病,但随着病程的进展,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迄今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该文从小分子化合物、基因治疗、康复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几个方面就HSP治疗方法做出阐述。

  • 标签: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治疗
  • 简介:目的:探索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以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100例痉挛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成2组,其中50例应用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联合治疗痉挛偏瘫的患者为观察组,其余50例应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2个月、3个月时分别评价日常生活能力(BI)、Berg平衡量表、最大步行速度(MWS)、步行功能(Holden)进行评分。使用肌电图仪对患者进行H反射测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痉挛偏瘫效果更为明显,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Berg平衡评分、步行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高,且步行功能(Holden)分级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步行功能恢复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较对照组明显。对照组患者H反射亢进,潜伏期时间有所缩短至,肌电图波峰增高,说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而观察组患者H反射潜伏期缩短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图波峰没有增高现象,说明患者H反射情况较好。结论: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痉挛偏瘫较常规康复训练疗效更为显著。

  • 标签: 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 痉挛性偏瘫 疗效比较
  • 简介:患者,男,13岁。3岁时因患不明原因的高热,未经及时治疗,而导致走路不稳,步态异常,后症状逐渐加重,相继出现双下肢无法伸直、肌肉变细。双足跟抬高,走路畸形等。故以“双下肢屈曲畸形并行走无力10年”而于2001-12-13来我科求治。入院查体:双髋屈曲、内收、内旋,双膝屈曲,双足内翻,跖曲。双下肢肌肉萎缩,行走呈剪刀式步态,双膝髌

  • 标签: 脑性瘫痪 高位髌骨 肌腱调整
  • 简介:对我科从1996-12~2002-12共收治痉挛灭鼠药中毒52例分析如下.

  • 标签: 杀啮齿动物药/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