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心脏手术后并发麻痹行折叠的术后护理经验。方法对5例小儿心脏术后诊断麻痹,行折叠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儿术后呼吸功能恢复,1例患儿因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结论麻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呼吸功能及康复,折叠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防治肺不张和肺部感染,减小腹压,加强营养及心理护理,对患儿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心脏手术 膈肌麻痹 膈肌折叠术 术后护理
  • 简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以小气道的进行性气流阻塞为特征的疾病,呼吸衰竭是导致COP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呼吸是呼吸运动的动力泵,是最主要的呼吸,在呼吸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约占全部呼吸的60%~80%[1].1977年,Roussos[2]等人首次证实了人体在阻力呼吸状态下会发生疲劳,从疲劳的角度对COPD患者通气功能不全和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近些年来,有关疲劳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拟对此做以简要综述.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膈肌疲劳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起搏对机械通气兔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85只成年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 group,BC)、自主呼吸组(spontaneous breathing group,SB)、容量控制通气组(volume control ventilation group,VC)、体外起搏组(external diaphragm pacing group,EDP)、体外起搏+容量控制通气组(EDP+VC),BC组5只,其余各组20只。气管切开后给予容量控制性机械通气建立动物模型。BC组麻醉后立即取标本,其余各组分别于相应的处理后6 h及l、3、7 d取标本,检测重量(DW)、重量/体质量比(DW/BW)及离体收缩力;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检测Cyt c、RyR1、caspase-3、p-mTORC1蛋白表达。多组变量间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同一时间点进一步两两分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BC组比较,VC组DW、DW/BW下降,损伤明显,收缩力显著下降,Cyt c、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RyR1、p-mTORC1表达水平下降,且具有时间依赖性,随时间延长进行性加重(P<0.05)。与VC组比较,随治疗时间的延长,EDP+VC组DW、DW/BW增高[治疗1 d组:(0.80±0.05)kg vs (0.56±0.04)kg,治疗3 d组:(1.06±0.05)kg vs (0.47±0.03)kg,治疗7 d组:(1.24±0.10)kg vs (0.39±0.07)kg,均P<0.05;治疗1 d组:(2.05±0.54)vs (1.86±0.72),治疗3 d组:(2.19±0.61) vs (1.74±0.40),治疗7 d组:(2.46±0.62)vs (1.53±0.85),均P<0.05],损伤明显改善,收缩力显著增强[治疗1 d组:(2.39±0.42)N/cm2vs (1.91±0.25)N/cm2,治疗3 d组:(2.57±0.62)N/cm2vs (1.72±0.50)N/cm2,治疗7 d组:(2.77±0.55)N/cm2vs (1.54±0.33)N/cm2,均P<0.05],Cyt c、caspase-3蛋白表达逐渐下降,RyR1、p-mTORC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起搏对呼吸机相关功能障碍具有保护性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线粒体损伤,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减轻机械通气诱导的肌萎缩和结构改变,进而改善呼吸机相关功能障碍。

  • 标签: 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 体外膈肌起搏 机械通气 氧化应激 线粒体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性破裂的发病机制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采集本院25例创伤性破裂(TR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特点、致伤原因、诊断及治疗、麻醉及手术途径进行分析。结果25例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治愈24例;死亡1例。结论应该尽早明确诊断和手术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 标签: 膈肌破裂 创伤 诊断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过程中采用体外起搏的价值。方法:筛选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入本院治疗的慢阻肺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抽样”分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体外起搏治疗,对比2组肺功能及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FEV1、FVC、PEF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体外膈肌起搏 慢阻肺 膈肌功能 排痰量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伴随呼吸机依赖情况的重症颅脑损伤病人通过运用刺激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刺激治疗。结果:施治前功能2组平行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治后3d、1周与对照组做组间平行对比功能为观察组更高P<0.05;治疗1周后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平行对比RSBI为观察组较低,MEP、MIP为观察组较高P<0.05;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平行对比脱机成功率为观察组较高P<0.05,2组的住院死亡率相比差异较小P>0.05。结论:对于伴随呼吸机依赖情况的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刺激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功能,并显著提升呼吸效率、更好的促进成功脱机。

  • 标签: 重症颅脑损伤 呼吸机依赖 膈肌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起搏(EDP)联合高压氧(HBO)处理对呼吸机相关功能障碍(VIDD)的保护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00只健康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对照组(BC组)、模型组(VIDD组)、体外起搏组(EDP组)、高压氧处理组(HBO组)和联合处理组(EDP+HBO组,体外起搏的同时给予高压氧处理),每组20只。气管切开后给予控制性机械通气建立VIDD大鼠模型,VIDD组不进行干预,其余各组给予相应的处理。连续处理10 d后取材,检测重量(DW)及重量/体重比(DW/BW)、离体收缩力、肌纤维横截面积变化情况及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与BC组比较,VIDD组DW、DW/BW及肌纤维横截面积下降,肌纤维结构损伤明显,离体收缩力显著下降;组织中肌球蛋白重链-1(MHC-1)、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肌肉萎缩蛋白Fbox-1(atrogin-1)、肌肉环状指蛋白-1(MuRF-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明显升高(P<0.05),肌球蛋白重链-2(MHC-2)、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VIDD组比较,EDP+HBO组DW、DW/BW增高[(0.35±0.02)g vs.(0.63±0.06)g,(0.78±0.08)×103vs.(1.34±0.06)×103,均P<0.05),肌纤维结构损伤明显改善,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增加[(2 235.33±142.58)μm2 vs(4 564.82±406.72)μm2,P<0.05],离体收缩力显著增强[(1.15±0.42)N/cm2vs.(2.19±0.10)N/cm2,P<0.05],标本中MHC-1、Keap1、Drp1、atrogin-1、MuRF-l、caspase-3、beclin1表达逐渐下降,MHC-2、p-Akt、Mfn2、Nrf2、SOD、GSH-Px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功能改善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起搏联合高压氧处理能显著增加收缩力、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减轻肌萎缩和结构损伤,从而减轻或减缓VIDD的发生及进展。

  • 标签: 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 体外膈肌起搏 高压氧 机械通气 大鼠
  • 简介:摘要功能障碍在重症患者中非常普遍,同时存在着很多不利的影响。但是,吸气训练在世界各地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并不是一种标准做法。国内,ICU内吸气训练的临床研究较少,各项研究之间训练方法差异较大。因此,文章阐述了危重症相关功能障碍的定义、发病机制、评估与诊断、吸气训练的指征及训练方法,以期国内临床医务人员重视危重症相关功能障碍及规范的吸气训练。

  • 标签:
  • 简介:因胸或腹部创伤致破裂,腹腔脏器尚未进入胸腔者称为创伤性破裂。本病常因合并有胸腹腔脏器或其他的严重损伤,并被合并伤的症状和体征所掩盖而导致误诊和漏诊。笔者回顾总结本院2001—2006年收治的35例创伤性破裂的临床资料,通过总结分析,

  • 标签: 创伤性膈肌破裂 早期诊治 胸腹腔脏器 腹部创伤 严重损伤 临床资料
  • 简介:摘要:ICU患者通常病症较严重,自主呼吸功能较差,需接受机械通气促使机体各项机能及生命安全均得到有效保障,从而减少对患者不良影响。但长时间机械通气易导致患者产生各种并发症,对此需及时对患者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尽可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促使患者身体可有效康复。

  • 标签: ICU 机械通气 膈肌功能 评价指标 康复管理
  • 简介:摘要:用BL-420F生物信号采集系统采集10只家兔的神经放电和收缩信号,用电针对家兔“内关”穴分别进行疏波刺激和密波刺激后观察神经放电和收缩信号的改变,发现疏波刺激对神经放电和收缩有抑制作用,密波刺激对神经放电和收缩具有兴奋作用,针刺“内关”穴对神经放电和收缩有双向调节作用,证实了“内关”穴与神经之间存在神经传导通路。

  • 标签: 内关 膈神经放电 电针
  • 简介:摘要:用BL-420F生物信号采集系统采集10只家兔的神经放电和收缩信号,用电针对家兔“内关”穴分别进行疏波刺激和密波刺激后观察神经放电和收缩信号的改变,发现疏波刺激对神经放电和收缩有抑制作用,密波刺激对神经放电和收缩具有兴奋作用,针刺“内关”穴对神经放电和收缩有双向调节作用,证实了“内关”穴与神经之间存在神经传导通路。

  • 标签: 内关 膈神经放电 电针
  • 简介:摘要肌无力是功能障碍和萎缩的结果,并伴有严重临床后果,在重症监护病房很常见。通过磁刺激神经监测跨压,评估功能,无需受试者配合便能够提供标准化的测量,尤其适于重症监护病房配合不佳的患者;超声评估结构(厚度、增厚)和位移似乎是可行、可重复的,但尚无大规模研究证据支持;电活动与功能虽然相关,但这些测量的重复性在受试者内部表现出很高的异质性。脱机过程、人-机不协调和功能的评估可能是这些技术在临床上最相关的适应证。本综述介绍危重患者功能的临床问题,以及床旁功能监测的最新进展。

  • 标签: 膈肌功能障碍 跨膈压 膈肌超声 膈肌电活动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微波消融犬邻近肝组织的合适微波消融条件。方法取健康成年犬9只,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微波消融邻近的肝组织。将测温针置于肝脏边缘消融区表面邻近处,根据测温针测量的温度将实验动物平均分为三组,A组:50~60℃;B组:61~70℃;C组71~90℃。持续消融240s,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肝消融区相邻损伤情况。结果A组犬轻度损伤,B组及C组犬严重损伤,C组出现凝固性坏死。结论经皮微波消融犬邻近的肝组织,消融区表面温度50~60℃、持续消融240s时轻度损伤,可为临床安全消融邻近肝肿瘤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微波消融 肝脏 温度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总结创伤性破裂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分析致伤原因、诊断方法、手术方式。方法对我院1998年6月~2009年7月收治创伤性破裂患者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中左侧破裂16例,形成疝9例;右侧破裂2例,未形成疝。术前经体检、X线及CT检查确诊12例;术中探查确诊6例。全组病例均经手术治疗,痊愈出院。结论胸腹部创伤要注意致伤原因、创伤部位等因素;胸部X线和CT检查是外伤性破裂的重要诊断方法,确诊病例均应及时手术治疗。

  • 标签: 创伤 膈肌破裂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脚转移瘤的低场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脚转移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重点分析其MRI平扫形态变化、T1WI及T2WI信号特点。结果:20例均为晚期恶性肿瘤远处转移,原发灶中胆囊癌5例,肺癌4例,胰腺癌3例,胃癌3例,乳腺癌2例,肝癌3例,均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MRI表现为脚正常形态消失,信号与原发病灶及邻近淋巴结等转移灶信号类似,以T1WI中高信号、T2WI等或略高信号为主,其中以T1WI显示转移为佳。结论:认识脚转移瘤的临床特点和MRI表现对于其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肿瘤转移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