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文件中有关“幼儿持续关注时间短”“创设支持性的心理氛围”等这些曾被我们忽视的文字开始被我们关注,不仅引起我和老师们的讨论,讨论中加深了对这些文字的理解,还指引着我们重新制定体验课程的计划,改变我们的实践行为。于是引发的一次探究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我们解读幼儿年龄特点、寻找生活线索、挖掘周边资源、创设支持氛围,这些理念和方法指导着我们的实践。于是,在自然角里,教师不再是主角。我们看到了积极投入的幼儿、主动配合的家长。带着真情实感的体验才会让人终身难忘,让人不断成长。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体验课程,也是课程建设所追求的。现在,我终于对体验课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简介:目的:筛选性状优良的野生酿酒酵母,对葡萄自然发酵过程中的酵母菌进行分离鉴定,探讨葡萄自然发酵期间酵母菌群的变化。方法:利用WL培养基,对分离自吉林松源的"双红"、"双优"、"赤霞珠"和"黑塞比尔"4个葡萄品种自然发酵液的245株酵母进行初步鉴定,并对其中的120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利用WL培养基可将245株酵母分为6个营养类型,结合酵母菌菌株5.8S-ITS区域的RFLP分析,4个葡萄品种的自然发酵液中共有5种酵母,分别是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uvarum)、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粘红酵母(Rhodutorulaglutinis)、陆生伊萨酵母(Issatchenkiaterricola)和假丝酵母属的Candidasorbosa。结论: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群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双优"品种的自然发酵液中可能存在性状优良的野生酿酒酵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菲曼德助产凝胶对阴道分娩产妇会阴侧切预防的效果。方法:随机取孕产妇 400例为观察对象,孕产妇于 2019年 8月 至2020年 6月期间入我院进行阴道分娩,以数字法对孕产妇进行编号,然后随机抽取进行分组,共分得对照、研究两组,各计 200人次。对照组自然生产,不使用助产凝胶,研究组在第二产程间断使用菲曼德助产凝胶。以孕产妇组间第二产程时间、会阴侧切率、阴道及会阴撕裂情况为观察指标,评价使用效果。结果:研究组第二产程为( 47.24±15.21) min,对照组为( 77.94±30.11) min,研究组更短( P< 0.05);对照组会阴侧切率高于研究组,差异明显( P< 0.05);对照组会阴及阴道裂伤例数高于研究组,差异明显( P< 0.05)。结论:对于阴道分娩孕产妇来说,菲曼德助产凝胶的使用可保护女性阴道不受外界微生物侵害,增强产道润滑性,减轻自然分娩过程中的阻力和疼痛,降低阴道裂伤、会阴撕裂及侧切率,缩短第二产程,预防感染。因此可应用并推广至临床范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的基因型及其地区分布。方法选取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保存的1954-2011年在不同地区宿主、媒介体内分离的1 004株鼠疫菌作为实验对象,采用传统的苯酚-氯仿混合抽提法提取鼠疫菌DNA。分别对3个CRISPR位点(YPa、YPb和YPc)进行PCR扩增、测序,将所测得CRISPR序列与文献最新报道的CRISPRDictionary数据库进行检索比对,以鉴定间区序列(spacer);对CRISPR各位点新发现的spacer,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进行Blast序列比对,推测基因序列来源。根据CRISPR spacer阵列的多态性对青藏高原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 004株鼠疫菌共发现53种spacer,其中新发现6种,分别为a105、a106、a107、b51、b52、c14;1 004株鼠疫菌被分成44个不同的CRISPR基因型,10大类群,新发现基因型15种,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CRISPR基因型以G26-a1′、G7、G22、G24-a1′、G22-a1′、G9、G26-a1′a60型为主,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CRISPR基因型为G37-a6′型。结论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CRISPR基因型具有高度多样性,且地区分布特征显著。
简介:报道了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专性寄生真菌163种和变种。其中白粉菌1科48种,黑粉菌4科21种,锈菌5科94种,包括内蒙古新记录种3个:银色柄锈菌Pucciniaargentata、点叶薹草柄锈菌P.caricis-hancockianae和早熟禾柄锈菌P.poarum;白粉菌国内新记录寄主10种:渐狭早熟禾Poaattenuata、大黄柳Salixraddeana、锐裂箭头唐松草Thalictrumsimplexvar.affine、绿花山芹Ostericumviridiflorum、山黧豆Lathyrusquinquenervius、沙蒿Artemisiadesertorum、多裂叶荆芥Schizonepetamultifida、地蔷薇Chamaerhodoserecta、库叶悬钩子Rubussachalinensis和西伯利亚还阳参Crepissibirica。文中列出了每种真菌的种名、常用异名、寄主植物名称、采集地点及标本号。引证标本保存在赤峰学院菌物标本室(CFSZ)和赛罕乌拉自然博物馆。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简称鼠疫菌)病原学特征。方法以青藏高原1954-2016年不同地区及宿主、媒介体内分离的1 378株鼠疫菌作为实验对象,采用常规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表型特征、质粒谱、基因组分型等研究,并对青藏高原鼠疫菌病原学、地理分布等特征进行探讨。结果青藏高原鼠疫菌含6个生化型,分别为青藏高原型、祁连山型、冈底斯山型、昆仑山A型、昆仑山B型、川青高原型。本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型菌株不仅分布在藏北高原,在藏南地区也有分布,且冈底斯山型在藏南地区也有分布。79.97%(1 102/1 378)的鼠疫菌有4个毒力因子(荚膜抗原、鼠疫菌素、毒力抗原、色素沉着因子)。青藏高原鼠疫菌株携带有12种质粒,组成17种质粒谱,具有分类属性的最大质粒共有3种,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分布区。鼠疫菌差异片段(DFR)分型的研究表明,1 378株菌中5、8、14、19、32和44型为主要基因组型,主要基因组型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结论被试菌株均具备青藏高原鼠疫病原体特性。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内主要宿主、传播媒介及鼠疫生态地理景观的多态性可能导致了鼠疫菌生化性状、质粒谱、基因组型等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