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儿童克罗恩病(C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30例经传统药物、肠内营养治疗后未能完全缓解或对药物不耐受的活动性CD患儿应用IFX治疗的疗效,评估儿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PCDAI)、血生化指标、黏膜愈合情况、营养状况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共纳入30例处于活动期的CD患儿,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8.63±4.76)岁。剔除3例注射未满3次的患儿、1例失访患儿,26例患儿纳入疗效研究,IFX治疗第14周临床缓解率和应答率分别为61.5%和84.6%,21例患儿第30周临床缓解率和应答率分别为71.4%和85.7%,15例患儿第54周临床缓解率和应答率分别为86.7%和93.3%。使用IFX诱导治疗第14周,与治疗前比较,患儿PCDAI评分[(9.56±8.05)分比(29.02±10.86)分]显著下降(t=7.339,P<0.05),红细胞沉降率[(15.54±10.26) mm/1 h比(33.77±21.30) mm/1 h] 、C反应蛋白[(4.79±12.94) mg/L比(16.33±23.43) mg/L]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32、1.993,均P<0.05);血红蛋白[(126.27±16.51) g/L比(110.58±16.45) g/L]、红细胞比容[(37.03±3.95)%比(33.52±4.32)%]、白蛋白水平[(42.30±3.03) g/L比(37.13±5.68) g/L]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98、-3.060、-4.009,均P<0.05)。IFX治疗后年龄别身高Z评分及身体质量指数Z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FX在控制活动性CD患儿炎症反应、诱导临床缓解等方面具有良好疗效。
简介:摘要:谐波滤波器是广播发射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用于滤除由于频率合成以及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放大时产生的二次、三次以及多次谐波的干扰。谐波滤波器常用的电路形式为低通滤波器,函数类型可以选择切比雪夫或者椭圆函数。本文介绍了通过ADS软件仿真计算进行大功率切比雪夫函数低通滤波器设计的方法与器件选型,具有很强的工程设计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克罗恩病的输注护理管理中,采用细节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度我院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克罗恩病的输注护理管理收治的20例患者,按照常规护理方法和细节护理将其随机分组,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研究对象,每组患者人数保持一致。利用观察对比的方法,研究输液室患者采用细节护理和常规护理方法之间的效果差异。结果:在实验结果中显示,实验组中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克罗恩病的输注护理管理的各项指标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高,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细节护理,可以显著增强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克罗恩病的输注护理管理的整体护理质量,使患者的护理依从性明显改善,令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其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儿童克罗恩病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瑞金医院儿科、上海瑞金医院北院区儿科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接受IFX治疗的86例克罗恩病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前后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评估IFX疗效,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年龄、临床特征、疾病行为及合并用药等因素对IFX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结果86例克罗恩病患儿中男50例、女36例,首次IFX治疗年龄为12.0(7.1,13.6)岁,随访时间为94.1(47.8,185.5)周。疗效分析显示,诱导缓解期临床应答率为97%(79/81),缓解率为74%(60/81);维持缓解期临床应答率为75%(51/68),缓解率为68%(46/68)。患儿IFX治疗第34周儿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PCDAI)[5(0,10)比36(26,45)分]、C反应蛋白[3(1,8)比8(3,31)mg/L]、红细胞沉降率[10(6,10)比35(20,50)mm/1 h]、血小板计数[(327±107)×109比(438±159)×109/L]、白蛋白[(37±6)比(30±6)g/L]、血红蛋白[(116±16)比(103±18)g/L]、体重Z值(-0.5±1.2比-1.0±0.9)、贫血比例[29%(20/68)比75%(51/68)]、肛周病变愈合比例(13/21比0)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IFX治疗至34周有25%(17/68)患儿发生继发性失应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DAI>30分与继发性失应答正相关(OR=3.823,95%CI 1.015~15.328,P=0.048),合并硫唑嘌呤有利于IFX持续有效(OR=0.440,95%CI 0.106~1.033,P=0.044)。IFX输液反应发生率为17%(15/86),治疗期间感染发生率为42%(36/86)。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岁是发生输液反应的高危因素(χ²=6.556,P=0.010),合并使用激素(χ²=5.230,P=0.022)可能会增加感染发生。结论IFX对儿童克罗恩病疗效显著且相对安全,减少继发性失应答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治疗期间需警惕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及时处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高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DNA孕妇妊娠期接受短期替比夫定治疗对HBV准种复杂度的影响及其病毒学安全性。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3年3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且在妊娠24周至产后12周接受替比夫定治疗的73例高HBV DNA孕妇,使用超深度焦磷酸测序法检测HBV氨基酸突变,比较接受替比夫定治疗前后的香农熵值,评估HBV准种复杂度。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73例孕妇基线HBV DNA为(7.91±0.70) lg IU/mL,21例(28.77%)孕妇分娩时血清HBV DNA<1×103 IU/mL。妊娠期短期替比夫定治疗前后的香农熵值分别为0.40±0.09和0.41±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P=0.391)。分娩时血清HBV DNA<1×103 IU/mL的患者治疗前后的香农熵值分别为0.40±0.09和0.42±0.01,分娩时血清HBV DNA≥1×103 IU/mL的患者治疗前后的香农熵值分别为0.39±0.09和0.40±0.12,两组孕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3、-0.51,P=0.364、0.609)。进一步比较反转录酶区原发性耐药突变位点rtM204I/V、rtL180M、rtA181V/T和rtN236T在替比夫定治疗前后的香农熵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5、0.16、-1.30、1.77,P=0.152、0.877、0.201、0.083)。结论高HBV DNA孕妇妊娠期接受短期替比夫定治疗后,HBV准种复杂度没有显著变化,HBV反转录酶区氨基酸突变的可能性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比夫定对高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病毒感染孕妇母婴阻断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治的110例高载量CHB病毒感染孕妇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临床诊断分期分为现症乙肝组26例,病毒携带组84例,再选择同期高载量CHB病毒感染孕妇12例作为对照组,现症乙肝组与病毒携带组采用替比夫定治疗,对照组自愿放弃抗病毒指标,比较三组孕妇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记录母婴阻断成功率,观察三组妊娠不良事件。结果:三组治疗前HBV-DNA、ALT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前及分娩后1个月,现症乙肝组、病毒携带组HBV-DNA、A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简介:摘要:目的:类风湿关节炎分别采用英夫利昔单抗和托珠单抗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效果。方法:将我科2019年1月--2020年12月的类风湿关节炎8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分成试验组与参考组,分别采用托珠单抗治疗和使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效果。结果:(1)试验组和参考组治疗后血沉指标、C反应蛋白指标对照中,试验组分别是10.53±0.87(mg/l)、5.82±0.53(mm/h),参考组分别是29.64±3.71(mg/l)、11.41±1.07(mm/h),(t=7.285,p=0.000),结果有差异。(2)试验组和参考组治疗后DAS28评分对照中,试验组为2.18±0.31(分),参考组为3.52±0.45(分),(t=7.361,p=0.000),结果有差异。结论:类风湿关节炎采用托珠单抗治疗效果优良,该方法可推广。
简介:摘要儿童克莱恩费尔特综合征的研究相对较少,青春期前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仅有10%的患儿确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早期对儿童和青少年患儿使用激素替代和多学科的共同治疗是有益的,可以改善认知和神经心理的发育,促进生殖器官更好的发育。本文总结了儿童克莱恩费尔特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病因学、早期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疾病的认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22例,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61例。对照组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及华法林,治疗组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及达比加群酯。回顾性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凝血功能指标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0.16%(55/61),高于对照组的75.41%(46/61),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分别为(35.02±2.69)s、2.07±0.84,高于对照组的(30.27±3.19)s、2.44±0.61,P<0.05。随访1年,对照组心房颤动复发率为45.90%(28/61),高于治疗组的22.95%(14/61)。结论达比加群酯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和并心房颤动疗效确切,凝血功能明显改善,心房颤动复发率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梗塞合并非瓣膜性房颤应用达比加群酯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NIHSS评分。方法:从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塞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中,随机抽取使用华法林、达比加群酯的病例各35例,其中接受华法林治疗的作为对照组,接受达比加群酯治疗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两组脑梗塞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和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4.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NIHSS评分,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两组脑梗塞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安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回顾结果发现脑梗塞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达比加群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明显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神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产生,其安全性、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