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冠心病患者给予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的治疗,分析其具体的药学作用,探究此药物的合理用药。方法:从我院接诊的冠心病患者中,随机抽查60例,但保证60例患者均能够正常地参与到研究中来,能够保障研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接诊时间为2018年3月到2020年4月,按照相关要求,展开对于患者的分组与治疗,A组(对照)30例,对此组患者给予100mg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医护人员需要注意患者的临床治疗事项,记录相应的观察指标,其余30例患者为B组(研究)组,而患者的用药则调节为150mg,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此剂量标准进行用药。结果:B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相对较高,证明B组患者的用药剂量更为合理,总体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3.33%,与A组相比差异较大,而在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等方面小于A组,在血小板凝聚率方面达到了(36.4±0.8)%,均与A组有着较大的差异,P
简介:摘要:药物制剂质量控制一直是药学领域关注的重点,合理的质量控制能够有效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质量稳定性。药学分析技术是现代药物分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分析技术手段对制剂进行评估和控制,进而保障制剂的质量。本文将对药学分析技术在制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进行评估,探索其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首先介绍了药学分析技术的概念和意义,系统分析了药物质量控制在制剂生产中的重要性。随后探讨了药学分析技术在制剂质量控制中的具体应用,涵盖了常见的药物分析方法和现代分析技术。通过评估药学分析技术在制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可以为药物生产企业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感染药物的临床药学分析及其临床治疗效果研究。方法对来我院诊治的80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采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分析临床上抗感染药物的药学特性及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800例患者中80例出现感染,感染率为10%;患者中,左心衰竭感染率最高为15%,其次为多发伤为10.4%;79张处方中使用抗感染药物,常用抗感染药物有头抱克洛、青霉素G、阿奇霉素等。其中,头抱克洛使用最多,占38%;青霉素G使用率占,占20.2%;阿奇霉素使用率占15.2%;80例患者采用抗感染药物后均得到痊愈,且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结论抗感染药物临床上使用较多,治疗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情及其病原菌分离试验等选择合理的抗感染药物,提高临床治愈率。
简介:【摘要】目的:登革热患者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临床效果及药学分析。方法:纳入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时段内登革热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式差异性分组,应用对症支持治疗35例(列入对照组),实施小剂量地塞米松35例(列入研究组),对比2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白细胞及血小板水平等。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更高,退热时间、皮疹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更短(P<0.05);治疗前,两组WBC、PLT水平对比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WBC、PLT水平均更高(P<0.05)。结论:在登革热治疗中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可增强临床整体疗效,促进患者症状改善,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叶钩藤药学和药理学。方法分析大叶钩藤生药学研究和主要化学成分,初步分析大叶钩藤药理学研究,并分析大叶钩藤对中枢神经的影响。结果钩藤碱和异钩藤碱均在0.02~5.0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带钩茎枝钩藤碱含量为0.1502mg/g,异钩藤碱含量在0.0471mg/g,给药前和给药后30min,各组之间自发活动次数无明显差异,给药1h后,各组组间差异明显,空白组小鼠自发活动次数显著高于其他五组,叶高剂量组可延长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睡眠时间,阳性组与其他组比较,惊厥作用差异明显。结论大叶钩藤中钩藤碱和异钩藤碱含量最高,大叶钩藤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自主活动,延长睡眠时间。
简介:目的 :研究对青霉素类药治疗的用药观察以相关药学分析。方法 :以2020年7月-2021年8月医院开据的涉及青霉素类药物的450张用药处方,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依据随机数字表发法将其分为三组,其中甲组(n=150)、乙组(n=150)、丙组(n=150),比较三组青霉素类药物的用药率,并分析三组青霉素类药物应用不合理之处。结果: 甲、乙、丙组处方中青霉素类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88.00%、70.67%和46.67%(P<0.05);呼吸科青霉素类用药率高于其他科室(P<0.05)。结论:临床对于青霉素类药物的使用率有着明显降低趋势,不合理用药点情况也在逐步完善。并且不同科室青霉素类药物的有效应用上依旧存在一些差异,需依据实际情况对其行相适应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