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颈椎病的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故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一、颈椎病的常用术式(一)Smith-Robinson术式颈前入路,经颈内动脉鞘-气管与食管间隙到达椎体前缘.将病变间隙的上一锥体及下一椎体的前缘和椎间盘凿除,深度为椎体的1/2或2/3,然后进行植骨融合.由于颈椎骨质增生多由椎间隙不稳所致,故该术式之目的是施行椎间融合从而加强脊柱的稳定性.但由于Smith-Robinson手术方式不能直接切除增生的骨赘,术后早期疗效不明显,增生的骨赘需在术后2、3年方可被吸收,故该术式仅适用于有轻度骨质增生的颈椎病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8例腰椎滑脱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34例,对照组采用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融合率为33例(97.06%),对照组的融合率为28例(82.35%),观察组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优于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椎间融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背景:采用双固定锚钉内固定术治疗成人Ⅱ型足副舟骨能明显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目的:探讨应用双固定锚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Ⅱ型足副舟骨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5月至2015年10月应用双固定锚钉手术治疗15例(18足)成人Ⅱ型足副舟骨患者,术前、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0个月,平均(11.6±4.2)个月。均未出现感染、骨延迟愈合、内固定装置失效、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足副舟骨与舟骨融合处均获得骨性愈合。疼痛症状消失15足,明显缓解3足;18足活动范围均正常。结论:双固定锚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成人Ⅱ型足副舟骨的疗效满意,能明显改善疼痛,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踝关节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7月至2010年8月,采用踝关节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25例,其中21例在术后20月获得随访,随访检查包括踝关节疼痛程度、足趾关节活动度、跖趾屈力和X线检查。Buck-Gramcko/Lohmannn评分表评价踝关节总体功能,DASH调查表评价踝关节融合术对患者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踝部疼痛值为1.5,12例趾间关节和10例患足第一跖趾关节出现轻微背伸功能障碍,踝部跖趾屈力为30kg(健侧38kg)。X线示踝关节全部融合。Buck-Gramcko/Lohmannn评分值为8.7,其中优5例、良10例及中6例。DASH值为32,参照DASH调查表,结果表明踝关节融合术后部分日常活动受限。结论踝关节融合钢板内固定成功率高,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但术后踝关节部分功能丧失。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手术后早期手术切口发生深部感染的概率、感染因素以及治疗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我院2010年到2018年收治的1492人进行了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的病人,按照其有无感染发生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所有病人中有感染的为11人,未发生感染的共有1481人,对所有病人进行感染风险因素评估(RFS),对比两组病人的统计学差异,研究放置内固定时对病人进行彻底清创、放置负压吸引装置以及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成功率,并对失败发生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避免感染或发生感染后的处理方案,并进一步研究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在彻底清创的同时取出内固定装置。结果 所有的病人在经过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切口发生感染的共有11人,所占比例为0.74%,非感染组和感染组的感染风险因素评估所得结果分别为(0. 78 ±0. 55)、(2.64±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32)。在9例发生感染的并放置内固定器的病人中经过彻底清创、不断负压吸引并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后6人彻底康复,其他的3人中经过此次治疗后2人的感染被控制,1人由于手术切口感染并发颅内感染最后造成感染性休克而死亡;2人在手术前就长时间的口服激素,并且其感染风险因素评估>3分,经过彻底清创、持续引流以及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后取出内固定器,感染得到了显著的控制。结论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的病人与早期的深部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病人在不取出内固定器的情况下予以彻底清创、持续引流以及联合应用抗生素也可以显著控制感染的发生,对于长时间口服激素并且感染风险因素评估>3分者,在实行彻底清创后就将内固定器取出来能明显的控制住感染。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侧方钢板(lateral plate,LP)固定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采用OLIF-LP治疗21例ASDis患者的病历资料,男9例、女12例;年龄(59.3±7.0)岁(范围46~71岁)。手术节段:L2,3 1例、L3,4 16例、L4,5 4例。选取同期收治的年龄、性别及手术节段相匹配的采用PLIF治疗21例ASDis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和椎间孔高度(intervertebral foramen height,IFH)及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7±7.4)个月(范围12~36个月)。OLIF-LP组手术时间为(97.6±18.0)min、术中出血量为(138.5±62.7)ml,较PLIF组[手术时间(154.6±42.4)min、术中出血量(288.6±55.3)ml]明显减少(P<0.05);OLIF-LP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4±1.3)d,PLIF组为(5.1±1.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LIF-LP组术后1、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1.6±0.9)分和(1.4±0.8)分,PLIF组为(2.5±1.3)分和(2.0±1.0)分;OLIF-LP组术后1个月ODI为29.4%±4.7%,PLIF组为33.9%±7.6%,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时两组VAS评分、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DH、IFH、LL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OLIF-LP组DH、IFH均优于PLIF组(P<0.05),而两组LL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OLIF-LP组术中无血管、神经及腹腔脏器损伤,术后2例出现一过性下肢疼痛。PLIF组术中2例硬脊膜破裂予以修补,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术后3例下肢疼痛加重,经脱水、抗炎、止痛等处理后改善;2例切口渗出,经对症治疗后愈合。两组中各有2例患者出现cage下沉但无临床症状。结论OLIF联合LP固定与PLIF手术治疗腰椎ASDis具有一致的临床疗效,但OLIF联合LP固定在手术创伤、术后恢复及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