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鉴于地锦草有明显的止血作用,本文就其之血机理进行探讨,并观察其对血脂的影响。实验以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每日1次中药灌胃1.4ml/100g,连续15日。其方法是:(1)每2日在尾部采血进行血小板计数;(2)15日后采血测定血小板聚集性;(3)15日后测定血脂。结果表明:地锦草能快速增加血小板数量(F=71.59,P<0.01),并能随给药时问的延长,血小板的数量也不断增加;15日后血小板聚集作用显著增强(tPAG=13.73,P<0.01);地锦草还能使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显著降低(tCHO=58.13,P<0.01;tTG=16.98,P<0.01)。

  • 标签: 地锦草 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性 血脂
  • 简介:血小板聚集药又称血小板功能抑制剂,60年代已在临床应用,当时将该类药归属于抗凝疗法范畴。随着对血栓性疾病发生机理的认识,抗血小板治疗在临床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新的血小板功能抑制剂不断涌现,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成为单独的一类药物,在血栓性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我院目前所使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的安全应用做一简要概述。

  • 标签: 抗血小板聚集药 用药安全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中,采用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进行监测的作用。方法:纳入2020年9月~2022年9月期间的100例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纳入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进入对照组,采用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观察冠心病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前后与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治疗前,冠心病患者的AA、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氯吡格雷组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组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ACA、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均只能抑制单一途径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多个途径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具有抑制作用。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中,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可帮助医师判断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可为确定最佳剂量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抗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 简介:目的探讨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冠心病(CAD)患者停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需行CABG术的冠心病患者,连续口服100mg肠溶阿司匹林和75mg氯吡格雷1周,观察停药后1、2、3、4、5、6、7、9天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采用光学血小板聚集仪(LTA)测定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A)和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DP).结果停药后第1天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效应最强[(5.4±1.6)%],血小板功能在停药后第4天恢复至正常水平[(76.6±4.0)%];停药后第1天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效应最强[(29.5±12.1)%],在停药后第7天恢复至正常水平[(69.7±3.5)%.结论冠心病患者口服100mg阿司匹林和75mg氯吡格雷1周,停药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第4天恢复至正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在第7天恢复至正常.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小板聚集率 花生四烯酸 二磷酸腺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试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PAgT)的试验操作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血小板聚集仪是主要用于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其从原来的光学比浊原理向多种检测原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是出血性疾病临床诊断中常用试验方法,可用于初步筛检血小板功能的增加或下降。血小板聚集试验是对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初步评估。结论血小板聚集试验简便、经济实用,为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初筛试验。

  • 标签: 血小板取聚集试验 标本采集 方法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小板聚集功能在不孕不育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间接收的备孕妇女中随机选择1000例,所有受检者均进行常规检查,将其设置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在常规检查基础上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查,将其设置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不孕不育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不孕不育检查时增加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项目可更为明确受检身体状态,提高不孕不育检查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血小板聚集功能 不孕不育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小板粘附试验与血小板聚集试验在检验肝硬化患者中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肝硬化患者63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上海通用机电技术研究所研制的TYXN-96多功能血液凝聚仪,日本东亚公司生产的kx-21N血细胞分析仪及与其配套的溶血素、清洗液和稀释液,LBY-F5血小板粘附仪。结果两组相比,PAdT、PAgT均显著下降(P<0.01),其测定值的均值分别为26.0%和23.4%,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52.1%和51.3%。A级同B级、C级比较,PAdT、PAgT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B级同C级比较两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对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数量检查的同时应对其功能作常规性检查。这对防止可能出现的出血、指导治疗及其预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作为肝功能损害程度评估的一项参考指标。

  • 标签: 肝硬化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粘附试验 血小板聚集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联用不同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入选2014年-2015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07人,随机分为四组1)AC组阿司匹林0.3g联合氯匹格雷300mg;2)AG组阿司匹林0.3g联合替格瑞洛180mg;3)ACTF组阿司匹林0.3g、氯匹格雷300mg联合替罗非班;4)AGTF组阿司匹林0.3g、替格瑞洛180mg联合替罗非班。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2小时、服药后24小时、服药后7天测血浆二磷酸腺苷(ADP浓度)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随后使用药物常规剂量,观察7天内出血发生率。结果1)ACTF组、AGTF组在服药后2小时、7天时血小板聚集率分别较AC组、ATG组明显降低;2)服药2小时,AG组、AGTF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分别较AC组、ACTF组减低;3)服药后次日清晨及服药后第7天,AC组和ATG组、ATGTF组和ACTF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4)ACTF组、ATGTF组,7天内出血率较AC组、ATG组高;5)AG组、AGTF组,7天内出血风险分别较AC组、ATG组略高。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前,使用替格瑞类联合其余抗血小板比氯吡格雷起效快。在出血风险小的患者,尽量联合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更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

  • 标签: 抗血小板药物 急性心肌梗死 替格瑞洛 替罗非班 氯吡格雷
  • 简介:血小板聚集性测定是检测微观血液流变性的有效方法,糖尿病突出的病理变化是微小血管病变.全血黏度增高已被公认,但对血小板聚集增高与否的研究不尽一致.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与止血,炎症和免疫反应,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为此我们采用肾上腺素(ADP)做诱导剂,体外检测血小板聚集指数及全血粘度各项指标,报告如下.

  • 标签: 患者血小板 测定分析 糖尿病患者
  • 简介: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原因及机理。方法:测定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组血小板聚集指数,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结果:糖尿病组血小板聚集指数明显增高,全血粘度明显偏高,二者呈正相关。结论:65例糖尿病组的血小板聚集指数不同程度地高于正常人组,高切变率下全血粘度的增高,提示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指数明显增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糖尿病患者 测定分析 聚集性 血小板聚集 红细胞压积 微血管
  • 简介:患儿,男,6岁。于2005年6月4日入院。主诉反复鼻衄及紫斑4年半。患儿平素撞伤后皮肤出现紫块。自2000年3月(即1岁半)开始常有不明原因鼻衄,经常好发于夜间,每次出血量少,不治自止,并同时伴有紫癜。而2001年5月患儿奔跑跌倒,前额着地,当时局部出现一小块阏斑,面部稍肿,数日后发展为鸡蛋大小血肿,局部疼痛不适,约经2周后逐渐吸收消退。其后鼻衄次数频繁,发作前伴有咳嗽或发烧史。2002年7月因发热及右小腿近膝关节周围出现瘀斑,曾诊断为“败血症”收入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约20d瘀斑消退出院。

  • 标签: 血小板无力症 反复鼻衄 小儿 紫癜
  • 简介:目的通过体外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对血小板磷酸二酯酶(PDE)、核苷酸环化酶[腺苷酸环化酶(AC)、鸟苷酸环化酶(GC)]活性和环核苷酸[环腺苷酸(cAMP)、环鸟苷酸(cGMP)]水平的影响,探讨EGB抗血小板聚集的可能机制。方法采集2周内未服任何药物的3例健康志愿者肘静脉血(柠檬酸钠抗凝),血小板分离洗涤后分别观察不同浓度EGB对血小板cAMP、cGMP水平及经超声匀浆后分离的PDE、AC、GC活性的影响,并以加同等体积药物溶剂为空白对照。结果随着EGB浓度的增加,血小板cAMP水平明显增高,PDE3活性明显抑制,变化呈剂量依赖性:大剂量EGB(80mg/L)对PDE5有轻度抑制作用;不同浓度EGB对cGMP水平和PDE2、AC、GC活性均无明显影响。结论EGB通过抑制血小板PDE3活性,提升cAMP水平从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 标签: 银杏叶提取物 血小板聚集 环核苷酸 磷酸二酯酶 核苷酸环化酶
  • 简介:摘要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抗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防止血栓形成,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塞,目前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很多种西药以及中药都被研究出有抗血小板的作用,为了更有效的制备最合适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功效,人们仍不停地在研究在创新。

  • 标签: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研究 创新
  • 简介: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融化复苏后不可逆聚集的原因.方法对血小板收集浓度、二甲基亚砜融化温度、采后震荡与否、加入速度以及融化过程进行分组观察.结果血小板收集浓度不同,不可逆聚集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DMSO融化温度、加入速度对血小板质量有显著影响(P<0.01);血小板采后震荡可明显降低冻融后不可逆凝集率(P<0.01).结论冰冻血小板采集、制备、冻融等各个环节必须严格质量控制,规范操作.

  • 标签: 冰冻血小板 融化 不可逆聚集 二甲基亚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此次研究来探究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的分析所具有的临床价值,以及探究对心脑血管疾病威海的影响。方法:在此次研究中选择389例的原发性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病例,其中包括有204的男性患者以及185例的女性患者,年龄均处于57~85岁之间,而在其中单纯血压高的患者组包括有59例,35例男性患者与24例女性患者。选取215名的经过检测之后符合要求的健康人员来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有112名男性以及103名的女性。根据对两组人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从检测的结果中得出高血压伴高脂血症会对患者的内皮细胞结构与功能等造成比较严重的损伤,还会因为血小板活性的增高,而导致患者体内血液一直都是高凝的状态,容易导致更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结论:在此次的研究中通过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的分析,来对其中一些重要的血液学指标进行检测,来更好的体现出其临床价值,来配合好相关的治疗措施,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高血压 高脂血症 血小板聚集功能
  • 简介:<正>血小板在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对血小板功能的治疗目前主要集中在阿斯匹林的应用,虽然其抗血小板作用相当微弱;但在许多方面是有效的。最近证实,血小板糖蛋白Ⅱ_b/Ⅲ_a受体血小板聚集的关键介质,在血小板对损伤血管起反应时作为局部靶位受到重视。本综述概述了糖蛋白正Ⅱ_b/Ⅲ_a(GPⅡ_b/Ⅲ_a)受体生物学特性及其抑制剂的最新进展。

  • 标签: 血小板糖蛋白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粘附 受体抑制剂 心血管
  • 简介: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药理作用是对抗GPⅡb/Ⅲa受体与黏附分子[纤维蛋白原、VonWlle-brand因子(vWF)等]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目前批准用于临床的已有3种静脉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现对几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综述如下.

  • 标签: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研究现状 作用机制 种类 应用 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