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2、IL-6的含量状况,并分析其含量变化的意义;方法选取了2011年4月—2012年3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62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了5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然后利用ELISA方法对两组患儿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2、IL-6的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患病的急性期IL-2含量水平相对于对照组要低,而IL-6的含量水平高于对照组,可见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2和IL-6之间为反相关的关系;讨论支原体肺炎在急性期以及恢复期患儿血清中的炎性细胞因子IL-2、IL-6的变化情况可以用来作为判断患者支原体肺炎的病情程度以及预后的指标,对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简介:作者简介张波,女,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老年病。摘要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与血清白介素致敏相关因子的变化关系,进一步验证过敏性疾患季节易感性与“天人相应”中医藏象理论的相关性,并且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择符合变应性鼻炎标准的患者40例,正常对照组40例,分别在春、冬两季进行血清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白介素13(IL-13)指标的检测。结果变应性鼻炎患者白介素致敏相关因子在春冬季节较正常组均有显著增高,IL-4春季对比P<0.01,冬季对比P=0.01;IL-5冬季对比P<0.05;IL-13冬季对比P<0.01。IL-4春冬两季的水平变化与IL-13春冬两季的水平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春季r0.605,0.605;P<0.01;冬季r0.452,0.452;P<0.01)。结论春冬两季血清白介素致敏相关因子的变化,体现了“天人相应”的中医藏象理论学说,对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防治均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中炎性因子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TIA患者和39例对照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imer,D-d)、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1,TIMP-1)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TIA相关的单因素分析显示TIA患者血CRP、D-d、MMP-9和TIMP-1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TIMP-1与是否患病关系最密切。结论血中炎性因子在TIA后都有不同程度升高,它们参与了TIA的病理生理过程,与TIA密切相关。
简介:目的调查高血压患者白细胞内源性硫化氢产生速率的变化,并探讨其影响高血压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初诊高血压及有高血压病史者90例高血压组,又分为两个亚组,即高血压未治疗组(高血压未治疗亚组)45例、高血压血压控制良好组(高血压控制组)45例,选取同期、同科室血压正常患者90例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通过测量白细胞内源性硫化氢产生速率及血浆高血压相关炎性因子的浓度,分析各组自细胞内源性硫化氢产生速率的变化,并探讨其对高血压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结果高血压未治疗亚组白细胞内源性硫化氢产生速率明显低于高血压控制亚组及正常对照组[高血压未治疗亚组(0.142±0.064)nmol/μg、高血压控制亚组(0.202±0.085)nmol/μg、正常对照组(0.214±0.085)nmol/μg,P〈0.011,且血浆高血压相关炎性因子明显高于高血压两个亚组(P〈0.01),白细胞内源性硫化氢产生速率与高血压相关炎性因子-存在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白细胞内源性硫化氢产生减少可能是高血压发生的原因之一,它可能通过影响高血压相关炎性因子的产生导致血压升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吸入舒利迭(沙美特罗/替卡松)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的影响。方法将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舒利迭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予以常规剂量的茶碱缓释片(每次0.2,一天2次)治疗,病情加重时可按需吸入沙丁胺醇改善症状。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舒利迭吸入治疗,连用2个月。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及运动能力(6min步行距离),并记录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较,舒利迭组患者肺功能指标(FEV1/预计值、FEV1/FVC)明显升高,运动能力(6min步行距离)显著提高(p<0.01或p<0.05);舒利迭组患者ICAM-1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舒利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血清ICAM-1的表达有关。
简介:综合分析我国区域性环境因子中的气候、土质、植被、地形、水文等对蝗虫在我国的分布、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蝗虫对其生存环境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区域性环境因子对蝗虫生长发育的适宜性是蝗虫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则可根据蝗虫生长发育及分布的规律性依据区域性环境因子对蝗灾的形成进行预防。进一步分析得知:蝗虫的治理应重在预防,生态防治是重中之重,蝗灾形成后的治理已对农牧业造成了危害,并且在目前蝗虫的治理方法中,化学防治只能进行蝗灾治理的应急措施,物理防治、不危害生态的生物防治、生态改造是首选的防治方法,这样才能做到蝗虫的"不形成、不扩散、不成灾",达到生态治理蝗虫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非孕妇女、正常妊娠孕妇及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0和IL-4的水平,探讨辅助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在子痫前期中的作用。方法产前子痫前期组45例(轻度子痫前期25例,重度子痫前期20例),正常妊娠组20例,非孕对照组10例。产前抽取研究对象静脉血3ml,离心后取血清保存于-80℃;产程中取无菌羊水5ml,保存于-80℃。采用ELISA法测定IL-1β、TNF-α、IL-10和IL-4的水平。结果正常妊娠组血清和羊水中TNF-α和IL-1β较非孕对照组有所降低,均P<0.05;而轻度子痫组孕妇血清和羊水的TNF-α和IL-1β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孕妇,均P<0.05;重度子痫组孕妇血清和羊水的TNF-α和IL-1β明显高于轻度子痫组,均P<0.05。正常妊娠组血清和羊水中IL-10和IL-4较非孕对照组有所升高,均P<0.05;而轻度子痫组孕妇血清和羊水的IL-10和IL-4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孕妇,均P<0.05;重度子痫组孕妇血清和羊水的IL-10和IL-4明显低于轻度子痫组,均P<0.05。结论Th1/Th2型细胞因子的网络调节参与维持正常妊娠的进行,Th1型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及免疫细胞的活化可致子痫前期妊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通过检测不同时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TGF-β1的水平,探讨其与DN的关系,从而提高对DN发病机制的认识,并为DN的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92例Ⅱ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NA)、微量蛋白尿组(MA)、临床蛋白尿组(ODN),同时以2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C)。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的血清TGF-β1水平,并测定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肾功能(BUN、Cr、Ccr)等指标。结果MA、ODN组血清TGF-β1明显高于NC组(P<0.01)。NA组TGF-β1明显高于NC组。血清TGF-β1与FBG(r=0.431,P<0.05)、HbA1c(r=0.441,P<0.05)、BUN(r=0.476,P<0.01)、Cr(r=0.796,P<0.01)、UAER(r=0.819,P<0.01)呈正相关,与Ccr呈负相关(r=-0.412,P<0.05)。结论TGF-β1参与了DN的发生发展;检测其在血清中的水平可用于DN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侧,并对DN的防治有一定指导意义。
简介: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51900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给予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重组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2月到2012年12月我们医院收治的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7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柳氮磺吡啶、甲氨喋呤进行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益赛普进行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明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无明显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重组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