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视觉显示终端(VDT)引起受检者视觉疲劳的差异和对视觉健康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纳入30名受检者,男7名,女23名,年龄23(23,25)岁,等效球镜度(-3.86±2.71)D,受检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配的顺序先后观看类纸护眼屏及电视屏幕的视频,所有受检者在相同环境相同视角下观看视频30 min,观看前后分别填写视疲劳量表,测量调节、集合、融合等视觉功能指标并记录瞬目次数。观看视频前后各观测指标数据的比较根据数据正态性选择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Friedman检验及Wilcon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结果:观看2种屏幕后所有受检者的瞬目频率增加,看近的单眼、双眼正相对调节能力提高。观看类纸屏及电视屏前受检者的瞬目频率分别为15.7(11.8,17.3)、16.9(13.1,19.4)次/min,观看2种屏幕后分别为18.9(12.7,20.1)、20.4(15.3,21.9)次/min,2种屏幕观看后都较观看前瞬目频率明显增加(Z=2.82,P=0.01;Z=-2.27,P=0.02),但2种屏幕间无差异;观看类纸屏后视疲劳量表评分较观看前明显降低(P=0.02)且明显低于观看电视屏后(χ2=5.57,P=0.01),而观看电视屏前后量表评分无显著变化;观看类纸屏后看近水平外隐斜度数较看屏幕前增长明显(F=2.87,P=0.049),且明显大于观看电视屏后(P=0.049);观看类纸屏后调节性集合/调节比值(AC/A)相较观看电视屏后更低(χ2=2.99,P=0.03),但观看2种屏幕前后无明显差异;观看2种屏幕后,受检者右眼、左眼及双眼的正相对调节能力(PRA)都较观看前增加(F=11.01、5.01、10.00,均P<0.05),同时观看类纸屏后的双眼PRA较观看电视屏更高(P=0.02)。观看类纸屏后近眼位负融像破裂点,远眼位正融像恢复点较看屏幕前均有增加(P=0.02、0.04),观看电视屏后各融像性功能参数无明显改变。结论:短时间、中等距离观看VDT可引起视疲劳感受及部分双眼视觉功能指标变化;不同类型的VDT可对人眼的视觉功能产生不同影响,观看电视屏比观看低蓝光、无频闪的类纸护眼屏可能更容易引起视疲劳。
简介:摘要:近年来,为了打击恐怖分子和犯罪分子的猖狂行动,我国逐渐加大了对机场、高铁、火车站等交通运输点的安检力度。基于x射线的安检技术与设备逐渐得到应用,所以本文将就x光图像的概念、特点、原理进行研究说明。
简介:摘要:“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为了能够将“孝”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我们将其“嵌入”到以石窟艺术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当中。佛教在最初传到中国的时候,我们仅有孝行,却没有孝道,而佛教中的孝文化在我国不断的发展壮大,同时佛教还吸收了我国有关儒家孝道的相关思想,因其哲学理念存在差异,因此在各个方面都会有所不同,比如:孝行的方式、对象、目的以及传播等等都各不相同,而这些有关“孝”文化的哲学理念在大足石刻的图像当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同时也是在9世纪到13世纪这一期间,世界石窟艺术的最后丰碑,大足石刻将现实与宗教进行融合。本文通过对大足石刻“孝”文化进行传播的意义和价值加以阐述,探究大足石刻“孝”文化中所蕴含的哲理,然后再对其中的代表作品《父母恩重经变相》加以分析,由此从多个角度探究大足石刻孝文化图像的理念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