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引言传统上,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对公诉制度的研究侧重于公诉权的扩展问题,具体包括不起诉制度和量刑建议制度〔1〕,即增加不起诉制度的类型,扩大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增加量刑建议制度,增强检察官对法官量刑的制约作用,等等。在这一背景下,学界对公诉权制约问题只有零星的研究。〔2〕直至2007年,谢小剑博士以《公诉权制约制度研究》为题的博士论文才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与以往侧重于公诉权

  • 标签: 现象评析 诉讼中过度 起诉现象
  • 简介:澳门作为一个观光城市,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亦带来很多的治安隐患。为了回应实践中一些轻微犯罪行为人因被市民或旅客以现行犯方式拘留而不能适用简易诉讼程序的问题,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澳门在2014年对“刑事诉讼法典”进行了修订,将简易诉讼程序作出了修改,删除了必须由刑事警察或司法当局以现行犯方式扣留犯罪行为人的规定。而这是否符合既保障犯罪行为人的权利,又提高刑事诉讼效率的要求,有待进一步讨论。

  • 标签: 刑事诉讼 诉讼程序 澳门 犯罪行为人 诉讼效率 经济利益
  • 简介:刑事诉讼的证明责任是证据制度的核心所在。我国刑事诉讼法秉承大陆法系的基本框架,结合具体国情,在修正与实践逐步对证明责任问题形成了新的认识。本文从证明责任的概念入手,着重介绍证明责任分配的原则,由此引发对辩护方证明责任的思考,结合杜培武案指出司法实践存在的证明责任分配问题,并就特殊情形下证明责任倒置的正当性提出看法。

  • 标签: 证明责任 分配原则 辩护方证明责任 正当性
  • 简介:我国在行政诉讼大量出现援引民法规范的案例,但在司法实践缺乏对民事规范有效借鉴的判断方法和规范路径。有鉴于此,需深入探讨行政诉讼民法规范的适用问题,提出一条妥当引入民法规范的适用路径。该路径以区分法律漏洞类型为起点,在共同的法律价值追求和逻辑自洽的要求下,寻找可引入的共通性领域,最后通过类推或解释的方法援引民法规范。廓清该路径既能弥补传统行政法的缺陷,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行政权滥用,防止其对公民权益造成损害。

  • 标签: 行政诉讼 援引民法规范 共通性要素
  • 简介:返还流失的文化财产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问题。由于各国民事诉讼法律体制的不同,以及文物兼具物质、精神双重价值的特殊性,因而跨国文物返还纠纷面临挑战。本文着力于探讨文化财产诉讼的法律适用规则,并对物之所在地法和文化财产来源国法的规则适用进行分析。考虑到文化财产的特殊性,适用与文化财产有更密切联系的法律冲突规则要求最适合的法律和实质正义的价值取向,较之物之所在地法规则,该规则更能符合文化财产的特殊价值和文化财产返还的特殊意义,因而无疑是流失文化财产追索国的重要法律武器。

  • 标签: 文化财产 法律适用 追索 物之所在地法
  • 简介:在进行刑事司法活动时,对涉案财产的处理是否合理对公民的财产权利保护有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有关涉案财产问题处理的一些规定还不完善。应根据我国目前涉案财物处理机制存在的不足,探讨建设我国现行涉案财物返还机制,改进涉案财物处理机制,以促进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涉案财产 财产权保障 返回程序
  • 简介:摘要公告离婚,就其启动条件、展开方式等要素来看,有着不同于传统对席诉讼的显著特征。从审判需要角度看,它是适用司法审判制度对现代婚姻关系进行诉讼解除可能性探究的实践行为;从审判制度看,它是审判制度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变化,对婚姻关系变迁做出的司法回应,在基层法院,公告离婚越来越成为离婚诉讼运行的常态。但在实践,也因其适用频率日益提高,公告离婚制度也产生若干问题,乃至于存在走入误区,产生对当事人不利的消极后果的可能。本文就公告离婚诉讼牵连问题处理的法律思考做一分析。

  • 标签: 公告离婚 诉讼牵连 处理 法律思考
  • 简介:有关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对善意取得制度在刑事诉讼的确立已有了一定的体现,但仍存在定位不清晰、规范性不强、救济不到位等问题。为了确保善意取得制度在刑事诉讼的确立,要从程序法的特点出发,完善制度设计,进一步规范查封、扣押、冻结行为,设立有效的司法救济途径,使得善意第三人的物权得到完整而有效的保护。

  • 标签: 善意取得 刑事追缴 物权
  • 简介:在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的背景下,践行庭审中心主义是深化司法改革的重头戏。在行政诉讼领域中尽管没有明确提出过庭审中心主义的观点。但其发展方向与庭审中心主义的内涵不谋而合。行政诉讼具有的当事人举证能力明显失衡、特有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以及案件审理中心固定化等独特元素对发挥庭审实质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在全面分析行政诉讼独特性的基础上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实现庭审中心主义的道路进行思考与选择。

  • 标签: 庭审中心主义 行政审判 内心确信 证据规则
  • 简介:涉案财物管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刑事诉讼,公、检、法三机关之间在涉案财物移送、管理和监督上还存在统一联动措施缺乏、跨机关核实和处理涉案财物的程序规定不完善、监管职责不明等问题。应明确实物证据移送和处理的规范及要求;建立案件材料与实物证据先后移送的随案移送新模式;完善并加强检察机关对涉案财物处置的审查与监管工作。

  • 标签: 涉案财物 监管 问题研究
  • 简介:近两年,某软件著作权人利用TELNET协议远程登录被控侵权人的网站服务器,并将带有其软件名称的反馈信息经过公证,作为侵权证据,诉请法院判定软件著作权侵权成立。各地法院对此莫衷一是。本文认为,关于TELNET取证在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判定的作用,需明晰举证责任完成与否,结合考虑软件著作权侵权判定要素,在综合分析经公证后TELNET取证所获电子数据的证据能力与证据效力后,方能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TELNET取证所获电子数据经公证后,可作为申请法院进行证据保全的证据材料,但尚不足以作为认定存在侵权行为的主要证据。软件著作权侵权判定仍应恪守"接触+实质性相似"的判断规则。

  • 标签: 软件著作权侵权 TELNET取证 举证责任 电子数据
  • 简介:刑事诉讼的社会调查是指在量刑前对被告人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一贯表现等进行专门调查的诉讼活动。当前,我国刑事诉讼的社会调查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社会调查。第二类是拟适用社区矫正案件的社会调查。对于社会调查所形成的书面文件,在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通常被称为社会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报告也是《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中使用的术语。[1]但是,在拟适用社区矫正案件尚没有形成统一称谓。[2]我国的社会调查和社会调查

  • 标签: 社会调查报告 社区矫正工作 控辩双方 非监禁刑 办案机关 刑事审判
  • 简介:在离婚诉讼,如果一方当事人死亡,那么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第三款的规定,将导致诉讼终结,夫妻身份关系自然消灭,这一点毋庸置疑,可是对于接下来要发生的基于死者遗产的继承问题却会根据不同的前提情显得有些复杂。

  • 标签: 离婚案 诉讼制度 分析
  • 简介: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细化规定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同时,首次突破性地规定了关于被告人亲属拒绝出庭权的条款。然而新的规定显得较为粗放,对于亲属拒绝出庭权的行使主体、行使条件以及具体权能均没有明确规定。借鉴两大法系主要国家中关于近亲属拒证权制度之规定,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应对近亲属拒证权行使的主体范围、行使时间、主要权能和程序保障等予以明晰,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的被告人亲属拒证权制度。

  • 标签: 刑事诉讼 近亲属 拒证权
  • 简介:由于2012年的《民事诉讼法》限制委托代理人范围的规定,导致超出该范围的委托成为"违法公民代理"。在否定委托行为法律效力时,基于委托代理制度的功能及程序安定要求等多种因素考虑,应当肯定后续诉讼行为的效力。为防止"违法公民代理"发生,应对判断委托代理人资格至关重要的"近亲属"标准予以明确化,并通过配套机制,促使相关人员配合法院完成对委托代理人资格的审查。

  • 标签: 委托代理 公民代理 诉讼效果
  • 简介:我国的教育行政法制,存在立法滞后,高等学校、高教教师法律地位不够明确等突出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师生的权利意识渐趋增强。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公报案例”与指导案例,涉及到几起高校学生因学业学位证书纠纷而起诉高校的案件,从中暴露出高校内部管理的公法行为法制化程度低,管理相对人受到权利侵害的隐患大。这些案例在受案范围、程序与实体的审查强度、判决的强度方面做了示范与阐释,对促进行政法制的发展意义重大。

  • 标签: 高等教育 行政诉讼 审查强度 法律解释
  • 简介:星期天下午,妈妈满面春风地从商场回来,带回了不少“战利品”。“宝贝,快来看看妈妈今天的收获!”我一看,东西是不少,有两个盒子特别漂亮,我急着帮妈妈拆开。妈妈叮嘱说:“这里是护肤品,买一送一,特别划算,你可别给我拆坏了。”

  • 标签: 过度包装 妈妈 星期天 护肤品
  • 简介:我国行政诉讼原告与第三人资格标准均包括"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界限难以厘清。修改后《行政诉讼法》进一步将二者统一表述为"利害关系",更加剧了二者之间的界限模糊性。原告与第三人之间存在"身份互易"与"身份排斥"两种关系模式。尽管同为"利害关系"标准,但对原告和第三人存在不同的法律内涵与要求。应有条件地承认间接的、可能的、事实的、民事的等利害关系的可诉性。

  • 标签: 行政诉讼 原告 第三人 资格 利害关系
  • 简介:在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完善“以庭审为中心”的民事诉讼制度改革已经成为民事司法领域改革的重要部分。而“以庭审为中心”的民事司法制度改革却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民事司法改革的“轮回”和“重提”。本文以两次改革的核心问题——证据制度和庭审方式改革为研究线索,对民事司法领域改革的历程进行了总体回顾。从中总结出影响改革目标的三个N素:法律文化N素、配套制度因素和人的因素。并提出了实现“以庭审为中心”改革目标的路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配套制度的完善以及法官养成机制的建立。

  • 标签: 庭审中心 民事诉讼 证据制度 审前程序 法官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