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践行文化自觉需要文化主体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要自觉意识到时代所赋予的文化发展、文化创造以复兴其文明的使命。履约文化使命,首先要求文化主体客观认识和把握本民族的文化发展状态,正确处理和应对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风险,处理好文化价值的选择问题;其次要求文化主体具有主动的文化发展意识,自觉制定文化发展目标并将其纳入国家的总体发展方略,处理好文化价值的建构问题;再次要求文化主体注重文化自觉的提升,具备构建文化强国、激荡国际竞争的能力与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发展使命和责任担当的高度自觉,又体现了其对本民族文化先进性和优越性的高度自信。
简介:对马克思主义保持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理论自信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科学信仰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最宝贵的思想财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是对其理论的指导地位和重要作用的高度认同,是对其理论功能边界的清晰认知和对其创新之必要性的责任担当。理论自信是共产党人以清醒的理论自觉为前提,以实践检验为根据,以理论的创新发展为保障,以实现人民的解放为根本价值取向的对自己所坚持的理论的信心、信念和信仰。理论自觉是理论自信的基础和前提,理论自信是理论自觉的升华和追求目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的理论资源来自于其科学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其实践源泉来自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可逆转的态势。要做到合理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辩证地看待和评价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是前提,保持信与疑的适度张力即"信中有疑、疑中有信"是保证。
简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表明党和国家对文化是党之魂、国之魂、民族之魂的认识越来越清醒与深刻,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正在不断的探索构筑。文化强国战略的探索历程经历了文化构筑信仰支撑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逐步摸索磨合、"文化是工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四个时期后,终于走向了自信、自觉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体系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民族文化之魂;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打追有创造活力的文化主体;继续坚持双轨并行的发展道路三部分组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把握正确路径,要走一条科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发展之路。
简介:振兴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立一个具有共处守则的和谐社会,需要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精神。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展示大国气度和风范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也是推动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精神力量。对于广州来说,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体现在文化建设方面,就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努力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培育世界文化名城,体现了广州对国际大都市发展格局的“文化自觉”,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岭南文化的“文化自信”。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月5日的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其主题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对于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统一思想、提振信心、凝聚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谈一点体会。
简介:二战以后,美国一直掌握着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霸权,塑造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范式并从学理层面论证其霸权合法性。冷战结束以后,出于理论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政治现实的挑战,国际关系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欧洲国际关系研究在研究取向、研究方法、研究议题、理论流派等方面与美国展开了积极的话语权竞争,成就了“欧洲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美国的话语霸权。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与地缘政治重心的东移,国际关系研究的亚洲意识也逐渐觉醒,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自主性建设已初见成效,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有所提升。但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在话语权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应进一步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推动理论创新;寻找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突破口,挖掘新的研究支点;拓展话语平台,为外交话语体系提供学术支撑。只有制定正确的话语权战略并付诸实施,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竞争力。
简介:摘要让学生能自觉自愿走进课堂、参与学习是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有效和重要手段之一,要培养学生这种自觉的行为需要课堂教学的魅力,而多彩的情境就是一个亮点,它能多纬度促使学生自觉参与、自主学习。本文从构建趣味情境,帮助学生敢于参与;营造愉悦情境,激发学生乐与参与;呈现生活情境,诱发学生急于参与;创建拓展情境,促进学生勤于参与这四个方面探讨、解决培养学生的自觉参与行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