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质性研究方法在中医急诊中的应用,通过对比分析中医急诊治疗效果,为进一步完善急诊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00例急诊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医急诊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西医急诊处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一般体征,分析治疗效果和症状缓解时间。观察组平均年龄为52.3±11.2岁,男女性别比例为28:22;对照组平均年龄为51.8±10.5岁,男女性别比例为26:24。对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及急诊时症状分布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中70%的患者在急诊处理后2小时内症状显著缓解,48小时内无明显并发症,症状缓解时间平均为1.8±0.4小时;而对照组症状缓解率为48%,平均缓解时间为2.7±0.6小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急诊在症状缓解时间及整体疗效上优于常规西医急诊处理,为急诊救治中的一种有效补充。质性研究方法在分析患者主观症状变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适用于中医急诊的效果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质性研究方法在中医急诊中的应用,通过对比分析中医急诊治疗效果,为进一步完善急诊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00例急诊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医急诊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西医急诊处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一般体征,分析治疗效果和症状缓解时间。观察组平均年龄为52.3±11.2岁,男女性别比例为28:22;对照组平均年龄为51.8±10.5岁,男女性别比例为26:24。对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及急诊时症状分布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中70%的患者在急诊处理后2小时内症状显著缓解,48小时内无明显并发症,症状缓解时间平均为1.8±0.4小时;而对照组症状缓解率为48%,平均缓解时间为2.7±0.6小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急诊在症状缓解时间及整体疗效上优于常规西医急诊处理,为急诊救治中的一种有效补充。质性研究方法在分析患者主观症状变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适用于中医急诊的效果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护理中护士对患儿操作性疼痛管理的有效策略与实践现状。方法:选取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期间住院治疗的7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与观察法收集数据。通过对患儿家属及护理人员的深入访谈,了解其在操作性疼痛管理中的实际做法与面临的挑战,并记录护理过程中实施的具体措施。此外,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识别出主要主题与模式。结果:研究发现,在78例患儿的操作性疼痛管理中,护理人员普遍采用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如分散注意力、提供安慰物品、使用深呼吸技巧等来减轻患儿疼痛感。药物性镇痛方法主要在重度疼痛或必要医疗操作时应用,且需遵循医嘱严格控制剂量。结果显示,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在减轻轻度至中度疼痛方面较为有效,但对于重度疼痛管理效果有限。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护士对于疼痛评估工具使用不够熟练,家长对于疼痛管理认知不足等问题。结论: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升护士疼痛评估技能,加强家长教育,以及开发适用于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综合疼痛管理方案是改善儿科护理中操作性疼痛管理水平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科护理中护士对患儿操作性疼痛管理的质性研究。方法:在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选取我院儿科住院的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两组患儿的护理过程进行质性研究,主要通过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收集护士对操作性疼痛管理的感受和看法。结果:患儿疼痛管理感受:护士普遍反映,在操作性疼痛管理中,患儿表现出明显的哭闹、表情痛苦等反应,给护理工作带来挑战。疼痛管理措施:护士采取了多种疼痛管理措施,包括药物镇痛、非药物镇痛(如按摩、热敷等)、心理干预等,但措施的选择和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结论:儿科护士在操作性疼痛管理中面临诸多挑战,应加强对疼痛相关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多样化的疼痛管理措施,同时重视父母的参与作用。
简介: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小学书法教育已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小学书法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兴趣不浓等。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小学书法课提质行动的策略,以期为小学书法教学的改进提供有益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习护生安宁疗护实践体验,以此为基础制定教育对策,以此来达到提高护生安宁疗护整体能力的根本目的。方法:此次研究共选取16名实习护生进行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收集整合后深入分析,提炼主题,随后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完善。结果:经研究相关数据表明,共提炼出实习护生经历多重情感体验以及面对观念转变困难或技能缺失的挑战两个主题。结论:在实习护生在安宁疗护实践期间科室相关管理人员及带教人员应当密切关注护生的情感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以此来最大程度的强化其对安宁疗护的基本认识以及沟通与照护能力,使其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且优质的护理服务,满足其实际需求。
简介: 摘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专业护理人员已成为适应医疗发展和人民健康需要,加强专病护理工作的需要。《“十三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大对护理队伍的培养力度,并要有针对性地构建专科护理队伍,持续提升护理人员专业技能。肾内科患者病情比较复杂,且患者由于疾病原因长期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方面的压力,对肾内科专业护理人员而言是一种很大的挑战。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在观察、自主学习、治疗、护理、沟通、健康宣教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专科护士是在某一专门学科领域内,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和熟练的技能,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获得资格的注册护士,其发展有助于提升护士的专业化能力,并对保障患者的安全、改善患者的护理品质起到积极作用。护理人员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以护理责任为基础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综合优点,以培养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为目标的高质量技能型护理人才为目标。目前,我国专科护理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于ICU急诊、手术室等领域。针对肾内科专业护理人员资质培养的研究仍不足,因此,对于肾内科专科护理人员的培养还需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本文通过对肾内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质性研究进行综述,为提升肾内科护理水平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了解当前社区文化养老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以便为推动其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通过运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研究者对10名社区老年人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了确保分析过程的系统性和深度,研究采用了Colaizzi的七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归纳,结果:最终提炼出了具有代表性的3主题。社区文化养老现状(社区文化养老需求多样化;社区文化活动参与度较高;社区文化养老设施不足)、社区文化养老的影响因素(资源配置不均;专业人才短缺;活动内容单一)和解决策略(加大政府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完善法规政策)。结论:创新发展社区文化养老不仅能够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还能在人文关怀、调节负面情绪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通过挖掘积极的生活体验,能够显著增强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更为积极地享受晚年生活。此外,响应国家政策要求,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保障精神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途径,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有效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
简介: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促进与障碍因素。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对1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根据理论域框架(theoretical domain framework,TDF)设计访谈提纲,运用定向内容分析法和归纳法分析转录的文字资料并从中提炼主题。以TDF作为编码框架,将提炼的主题合并到最相关的域中,根据每个理论域中主题的数量、主题间的关系来确定理论域与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对应关系。结果:本研究确定了影响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9个理论域:知识、技能、动机和目标、社会影响、社会/职业认同、环境与资源、能力信念、结果信念、行为调节。结论: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所识别出的9个理论域将为今后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体验和感受,以及他们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认识。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参加过创新创业活动的20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访谈,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收集资料进行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体验可以归纳为4个主题: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动机来源;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感受;创新创业活动对个人职业规划影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研究发现受访者普遍认为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可以拓宽视野,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对职业规划具有积极影响。但是,研究也表明创新创业活动为参与者带来了显著的心理挑战和压力,创业作为职业选择的吸引力有限,个性化指导需求未充分得到满足等问题。高职院校可通过加强学生内在动机、优化外部支持系统,加强心理支持和辅导、提升团队合作技能培训,加强创业实践的市场化指导、建立长期支持机制等方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