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大众传媒日益丰富的当今社会,传统意义上的单纯依靠人际传播和传承的民俗文化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本文从新闻的角度关注民俗,围绕新闻与民俗的关系、新闻在民俗传播中的表现展开论述,并提出了在今后传播民俗文化过程中新闻媒体应注意的问题,旨在为更好传承我国民俗文化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简介:民俗学人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等于民俗学本体的调查研究工作,前者是有政府指定的工作目标和操作规程的,后者是有学科规范的科学研究宗旨的,任何混同的理解都是不适当的。任何形式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研究,都不是也不能取代民俗学自身的学科研究或学术研究。民俗学作为人文基础学科,具有持久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一点上,民俗学人理应“守土有责”。
简介:绵竹年画是我国四大木板年画之一,和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以及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具有质朴的地方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民间文化的角度,就绵竹年画的题材内容、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并对其所承载的民间信仰作了简要论述。
简介:有关孟获的历史遗址、民俗文化主要存在于中国西南的川、黔、滇等地.在综合前人研究孟获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去发现历史,通过分析当地民风民俗特色进一步解读孟获其人及影响,让民间传说的记忆为研究民族地区的民俗历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关注扎根于生活的民俗文化是否得到保持与新生.
简介:本文以促使多元民俗文化在同一区域的传承动因为探讨对象,试图分析其传承的核心动力、物化表现、社会化表现.认为青海文化发展的主要格局是多元民俗文化同生共荣,宗教的精神信仰是促使不同民族在传承民俗文化过程中既能保持自我,又能与其他异文化和谐相处的核心动力.
简介:民俗文化遗产,体现出某一地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点,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地域文化的象征,极富独特精神价值。而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不计其数的民俗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对它的保护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广大民众既是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也是它们的享有者,唤起民众的广泛参与成为实施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对于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民俗文化遗产只有植根在民众土壤里才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保护的最高境界。
简介:民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世道人心的需要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民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产生变迁,民俗文化对人的心理调节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简介:在江南作家盛永明的短篇小说集《爹是英雄》中,其贯穿于作品中的江南民俗文化深深吸引了我,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人文关怀深深感染了我。令我惊喜的是,当我用文学研究的方法去分析和细读文集时,我发现了一个隐藏在作品中的、富有江南民俗特色的、可供现代人心灵栖息的"幸福家园"。在这本书中,盛永明最为突出的创作风格是对江南民俗文化的详细记录、艺术书写和理性思考。
简介: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一个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文明之林享誉千年,就在于它独特而充满魅力的文化。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民俗文化。让中学生继承、发扬民俗文化,意义重大。
简介: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外国人阅读识字,更重要的是向他们传播中华文化,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教学,而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授。而在其中,民俗文化教学的作用不可小觑。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民俗文化内容,有利于语言教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简介:方言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民俗文化赖以留存、传承的媒介。本文通过整理赣方言中的词汇,列举赣方言中颇具特色的词语,探讨赣方言中蕴含的巫文化、建筑文化、稻作文化、禁忌文化等民俗文化。
简介:上世纪80年代,反思和寻根思潮在文化传播领域的风起云涌,为中国导演通过传统文化、民俗景观建构自己的叙事话语提供了理论背景,他们拍摄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的电影。第四代导演吴天明在1984年执导了具有人性思索意味的《人生》,全片在黄土高原传统的婚礼仪式的点染和悠扬高亢、细腻醇厚的陕北风味信天游的伴奏下,透析了社会转型时期年轻一代农民的生活状态及内心诉求。三年后,吴天明再创力作《老井》,
简介:“上元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明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中都有描述。四部小说中有关上元节的描写,有的与故事发生朝代的上元节习俗相一致,甚至有更为细致的记述,可作为史书与文人笔记的补充;有的则与时代不符,有作家虚构的成分。此外,上元节的描写在四大奇书中还起着重要的推动情节的作用,蕴含着道家的哲学思想。
简介:绵阳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但是当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此种情况,笔者提出了下述对策:树立民俗旅游观念,加强宣传和人才培养,强化品牌意识及完善产业链。
简介:藏传佛教在青海的传播与复兴,实现了藏传佛教对诸如藏族、蒙古族、土族和汉族等世居民族的宗教文化整合,加强了民族关系,构筑了稳定而和谐的社会局面。藏传佛教文化在信众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的深入渗透,造就了以信仰为主题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模式,并最终形成藏族、蒙古族、土族和汉族的在同一信仰下的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历史形成和现实存在,成为模塑和刻画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模式,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
简介: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是民族地区幼儿园园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民俗文化对本民族儿童的重要价值及其与儿童的紧密关系使得民俗文化渗透于幼儿园课程具有了可行性。民俗文化对儿童发展及课程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在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渗透民俗文化于课程设置,提升幼儿园园本课程的价值就显得较为迫切。
简介:多元文化共存发展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性之一,本文以青海多元民俗文化为例,试图探讨中国多民族地区文化“自我”与“他者”的建构方式和认同关系。认为在多元文化中,认知自我与他者,进而接受、认同他者,处理好自我和他者的关系成为是多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
简介:优秀民俗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历久弥新,是永不枯竭的民间教育资源,对当下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具有不容忽视的补充效能。高校要从教学体系、实践活动、传播媒介等环节着眼建立和完善大学生优秀民俗文化教育体系,从根本上保证优秀民俗文化的价值效能在大学生“三观”教育中得以发挥。
简介:近几年高考作文越来越注重在文学、人文甚至美学的框架里来命题,侧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视野、思辨能力、人文情怀、语言个性。由于大多数考生将备考目光聚焦于热点时事或文化名人,结果造成选材撞车.一些有思想的考生开始将备考视野扩大到对民俗文化的关注。民俗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民俗文化既可指特定地域的风俗表现出的文化特征。也可指民族民间传统形成的某些文化特征。
简介:旅游产品是区域民俗文化的载体,而区域民俗文化又是旅游产品的精髓;旅游产品因民俗文化而富于鲜明的区域特色,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而民俗文化也借旅游产品得以传播和弘扬。湖北旅游结合区域民俗文化开发旅游产品有不少成功的实践,但还普遍存在同质化、零碎化、过于商业化等问题。今后湖北旅游应科学运用创新思维,多元利用民俗旅游资源,坚持原生性、整体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原则,与时俱进,将区域民俗文化融入旅游产品,注重其休闲娱乐性,努力开发出优质、富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
浅析新闻传媒传承民俗文化
正确认识民俗文化
浅析绵竹年画的民俗文化特色
民俗文化与民间记忆——重读孟获
青海多元民俗文化的传承动因探析
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民俗博物馆建设
论民俗文化对心理的调节作用
民俗文化与盛永明的文学叙事
赣南客家文化民俗教育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渗透
从词汇角度看赣方言中的民俗文化
新时期电影民俗文化的呈现及传播效应
四大奇书中“上元节”民俗文化析论
绵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试论青海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渗透民俗文化于课程设置,提升幼儿园园本课程价值
多民族地区文化他者的建构与认同——以青海多元民俗文化为例
优秀民俗文化对大学生"三观"教育的补充效能及应用路径
原生态 最民族 大情怀——以民俗文化为底蕴的考场佳作透视
旅游产品开发中应凸显区域民俗文化特色--以湖北旅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