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常见输血问题,减少临床输血隐患。方法对2010年9月到2011年4月采血车,采血室和采血机进行分析,检查其合格率。结论输血安全影响临床各方面的抢救疗效,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但输血过程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可能由于输血发生一系列临床安全问题,应予以重视。

  • 标签: 输血 感染 安全中图分类号R8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307-02
  • 简介:摘要筛查献血者血液中的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是血液安全战略的重要部分,但目前国际和国内常规的献血者筛查项目主要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其他各种新发再发病毒并没有列入筛查项目,血液和血液制品一直存在其它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输血风险,也给血液安全和输血医学的发展带来潜在威胁。本文从4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新发再发病毒病与输血医学的联系:包括输血新发再发病毒感染简介、现状、检测方法以及目前面临的挑战等方面,以期对未来制定血液筛查策略、促进血液安全系统性地提供思路和参考。

  • 标签: 献血者 新发传染病 再发传染病 输血传播感染 血液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患者进行输血感染性指标检测,进一步降低输血感染的发生率,加强血液病感染预防控制,提升患者治疗安全性。方法:实验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开展输血治疗的6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输血感染性指标检测,分析检查情况。结果:从患者输血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中看,HBsAb的阳性率最高,占比为16.0%(96/600),其次则是HBsAg,占比为9.7%(58/600)。此外,还涉及HBeAb、HBeAg以及HBcAb。如果患者存在2种及其以上的重叠感染问题,则以HBsAb+HBeAb这一模式的占比更最高,为2.2%,其次则为HBsAg+ HBsAb+HBcAb,占比为1.7%,此外,也涉及到其他的重叠感染模式。结论:采用针对患者进行7项输血感染指标的分析,可以切实的提升输血安全性,并有助于降低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率,减少医患矛盾,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输血 感染性指标检测 输血感染 交叉感染 院内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感染性指标检测对患者输血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输血患者1100例,并且对每一位患者进行输血感染性指标检测,包括了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HBeAg、HBeAb、HBsAg、HBs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HCV)、苍白密螺旋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采用相关的方法对患者在进行输血前的8项病毒进行检测,从而分析患者输血前的感染情况。结果:根据研究结果得出,1100例患者输血感染性指标检测中,HBsAb占比率为22.63%,是阳性率占比最高的,之后阳性率占比较高的是HBsAg,占比率为11.09%,阳性占比率最低的是抗-TP,阳性占比率为0.27%;根据研究结果表明,感染患者存在两种或者三种重叠模式,因此HBsAg+HBsAb+HBcAb的感染模式占比最高,占比率为1.91%,之后是HBsAb+HBcAb,占比率为1.81%,感染模式占比最低的是HBsAb+HBcAb+HBeAb,占比率为0.36%;根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的阳性率有着明显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需要对患者在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的检测进行加强,才能够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也能够有效的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 标签: 输血前 感染性指标 输血感染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背景: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常见且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输血治疗已被广泛应用。然而,输血是否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效果仍有争议。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输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们医院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数据。将患者分为输血组和非输血组,比较两组的病死率、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器官功能衰竭等指标。结果:共有480名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输血组有240名患者,非输血组有240名患者。输血组的病死率为35.4%,明显高于非输血组的23.3%(P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输血 病死率 住院时间 ICU停留时间 器官功能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分析预输血患者在输血前的感染趋势以及检测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接收的预输血患者50000例,回顾性的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部的受检患者中,由于输血原因不同导致发生感染的概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抗感染明显的高于纠正缺氧、外科手术以及其他(P<0.05);而病因不同导致发生感染的概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肿瘤明显的高于创伤、血液病以及其他,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血前进行细致的检查,既可以充分的对预输血患者感染情况进行了解,还可以有效的使输血安全性得到提升,并减少医疗纠纷。

  • 标签: 预输血 输血前检测 检测结果 感染趋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输血安全管理中应用输血前评估与输血评价的实际效果。方法 在本院接收的需要输血患者当中随机抽选出200例,入选患者入院时间范围为2020年1月-2021年1月,根据1:1的方式分作两组,给予常规输血安全管理患者划成对照组,在常规输血安全管理基础上进行输血前评估与输血评价患者划成试验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输血质量以及输血出现不合格输血案例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不合格输血案例发生情况明显更低,采集血标本情况情况、输血前后评估情况、不良反应以及输血后效果四项评分明显更高,相比对照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输血安全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输血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实施相关预防控制措施,避免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方法对我站目前所存在的输血感染隐患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制定相关预防控制措施。结果经过分析发现,目前我站还存在输血感染安全隐患,同时管理制度并不完善以及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不到位。此外,工作区域布局不合理以及没有严格执行洗手制度等。结论为了有效地控制输血感染事件的发生,需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还需加强管理力度,杜绝输血感染事件发生,保障患者输血安全。

  • 标签: 输血感染 预防 措施
  • 简介:目的:了解临床输血管理持续改进医院相关输血质量控制情况,探讨降低不合格率、提高输血质量的措施。方法:持续改进前后收集分析全市的用血报表,每月由各用血单位输血科整理临床输血申请单不合格项、输血科接收标本不合格项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4年的人均用血量分别为4.67U,4.08U,3.84U。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的输血申请单不合格率分别为42.3%、23.1%和10.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3,P〈0.01)。3组的标本不合格率分别为4.86%、3.84%和2.8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P〈0.01)。结论:目前采用的临床输血管理持续改进措施明显提高了全市的输血质量,是促进输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及科学化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输血 持续改进 输血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患者交叉配血方法及输血溶血状况。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来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给予对照组凝聚胺法,给予观察组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将两组患者的交叉配血准确度、灵敏度与输血溶血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交叉配血准确度、灵敏度显著较高,溶血性及不溶血性不良反应率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输血患者应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而且溶血与非溶血不良反应较少,兼具准确性与安全性,临床上推广很有价值。

  • 标签: 输血 交叉配血 溶血状况 凝聚胺法 微柱凝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