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进一步降低输血感染的发生率,加强血液病感染预防控制,提升患者治疗安全性。方法:实验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开展输血治疗的6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分析检查情况。结果:从患者输血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中看,HBsAb的阳性率最高,占比为16.0%(96/600),其次则是HBsAg,占比为9.7%(58/600)。此外,还涉及HBeAb、HBeAg以及HBcAb。如果患者存在2种及其以上的重叠感染问题,则以HBsAb+HBeAb这一模式的占比更最高,为2.2%,其次则为HBsAg+ HBsAb+HBcAb,占比为1.7%,此外,也涉及到其他的重叠感染模式。结论:采用针对患者进行7项输血前感染指标的分析,可以切实的提升输血安全性,并有助于降低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率,减少医患矛盾,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对患者输血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输血患者1100例,并且对每一位患者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包括了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HBeAg、HBeAb、HBsAg、HBs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HCV)、苍白密螺旋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采用相关的方法对患者在进行输血前的8项病毒进行检测,从而分析患者输血前的感染情况。结果:根据研究结果得出,1100例患者输血感染性指标检测中,HBsAb占比率为22.63%,是阳性率占比最高的,之后阳性率占比较高的是HBsAg,占比率为11.09%,阳性占比率最低的是抗-TP,阳性占比率为0.27%;根据研究结果表明,感染患者存在两种或者三种重叠模式,因此HBsAg+HBsAb+HBcAb的感染模式占比最高,占比率为1.91%,之后是HBsAb+HBcAb,占比率为1.81%,感染模式占比最低的是HBsAb+HBcAb+HBeAb,占比率为0.36%;根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的阳性率有着明显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需要对患者在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的检测进行加强,才能够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也能够有效的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对输血前患者感染性指标(HBsAg、Anti-HCV、Anti-HIV、Anti-TP )进行检测,了解患者输血前感染状况,避免医疗纠纷发生。方法:选择我院2018-2020年住院1947例输血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酶联免疫方法对输血前患者进行HbsAg、Anti-HCV、Anti-HIV、Anti-TP进行检测。结果:2018年HbsAg阳性率7.96%;Anti-HCV阳性率0.32%;Anti-HIV阳性率0.32%;Anti-TP阳性率1.43%。2019年HbsAg阳性率8.15%;Anti-HCV阳性率1.33%;Anti-HIV阳性率0.30%;Anti-TP阳性率3.41%。2020年HbsAg阳性率9.31%;Anti-HCV阳性率0.78%;Anti-HIV4阳性率0.62%;Anti-TP阳性率3.26%。结论:输血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均具有一定比例的阳性检出率,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各感染性指标检测,能够有效避免医疗纠纷,保障患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同时还能为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目的:了解拟输血患者输血前传染病感染状况,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并探讨有关检查项目设置的必要性。方法:对4600例拟输血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4项常见传染病指标。结果:在4600例患者中,HBsAg阳性348例(7.57%)、抗-HCV阳性116例(2.52%)、抗-HIV阳性(经省CDC确诊)1例(O.0002%)、TP阳性77例(1.67%)。检测阳性总数为542例,总阳性率为11.78%。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检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输血前检验传染性指标的价值。方法:随机抽选2022年6月—2023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80例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输血前对其进行传染性指标检验,观察比较传染性指标检验结果以及检验结果阳性患者的输血史情况。结果:在对580例患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进行检验后有89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68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8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11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中有70例存在输血史,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患者中有55例存在输血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中有6例存在输血史。结论:在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指标检验,能显著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控制传染性疾病发生风险,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患者实施大量输血前后时常用检验指标所展现的变化。方法: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均来自于2024年1月-2024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大量输血的患者,共计35例,分别在其输血前后对常用七项检验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患者的变化情况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中输血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两项指标明显升高,血小板、血清钙两项指标明显下降,组间数值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输血前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质、血清钾以及血清钠三项指标并无明显变化,组间数值P>0.05。结论:对患者实施大量输血治疗后,其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以及血清钙等常用检验指标产生明显变化,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的电解质和凝血指标等需要重点关注和监护,确保患者在输血治疗中的安全性。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后临床检验指标的变化。方法 142例肿瘤患者, 均给予大量输血, 比较输血前后临床检验指标。结果 输血前, 血小板( PLT)计数为( 189.22±96.42) ×109/L, 凝血酶原时间( PT)为( 15.07±2.67) s, 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为( 1.44±0.46),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为( 37.61±6.13) s, 纤维蛋白原( FIB)为( 2.64±1.13) g/L, 凝血酶时间( TT)为( 16.11±2.38) s;输血后, PLT计数为( 115.01±53.87) ×109/L, PT为( 16.67±5.21) s, INR为( 1.26±0.28), APTT为( 39.54±7.41) s, FIB为( 2.21±0.88) g/L, TT为( 18.33±4.57) s。输血后, 患者 PLT计数、 INR、 FIB均低于输血前, PT、 APTT、 TT均长于输血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大量输血对大失血的肿瘤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然而临床医生应该高度警惕大量输血以后的各种并发症, 及时对患者的 PLT输血、功能以及凝血功能给予检测, 进而能够有效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当大失血的肿瘤患者出血已经停止, 可以考虑限制性输血方式, 进而降低输血不良影响。 【关键词】 肿瘤;大量输血;临床检验指标;临床观察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clinical test indexes of tumor patients after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Methods 142 tumor patients were given a lot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the clinical test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blood transfus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before transfusion, PLT was (189.22 ± 96.42) × 109 / L, Pt was (15.07 ± 2.67) s, INR was (1.44 ± 0.46), APTT was (37.61 ± 6.13) s, FIB was (2.64 ± 1.13) g / L, TT was (16.11 ± 2.38) s, and after transfusion PLT was (115.01 ± 53.87) × 109 / L, Pt was (16.67 ± 5.21) s, INR was (1.26 ± 0.28), APTT was (39.54 ± 7.41) s, FIB was (2.21 ± 0.88) g / L, TT was (18.33 ± 4.57) s. After transfusion, PLT count, INR, FIB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ransfusion, Pt, APTT, TT were longer than before transfusion,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is a very important treatment for tumor patients with massive blood loss. However, clinicians should be highly alert to the complications after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and timely detect PLT transfusion, function and coagulation function of patients, so as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treat complications. When the bleeding of tumor patients with massive blood loss has stopped, we can consider the way of limited blood transfusion to reduc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blood transfusion.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患者术前和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情况,以探讨输血前四项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7月我院检验科收集的手术及输血前患者血液标本262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者标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Anti-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Anti-HIV)及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RPR),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录入、分析。结果2625例检测标本中,HBsAg(+)标本119例,阳性率为4.53%;Anti-HCV(+)标本6例,阳性率0.23%;Anti-HIV(+)标本2例,阳性率为0.08%;PRP(+)标本16例,阳性率0.61%。讨论术前及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情,避免病情院内传播,减少纠纷,维护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输血前检验传染性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开始时间为 2019年 3月,结束时间为 2019年 12月,需要在此阶段中抽取 1248例住院患者,患者均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符合本次研究标准。需要研究人员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传染病检测,在此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做好记录工作,重点记录 患者HBsAg、抗 -HCV、抗 -HIV、 HBeHg以及梅毒抗体检测阳性率。结果:输血前对患者进行感染指标检测,传染病检出例数为 186例,阳性检出率为 14.9%,其中包括 HBsAg134例,占比为 10.74%;抗 -HCV40例,占比为 3.2%,抗 -HIV3例,占比为 0.24%, HBeHg9例,占比为 0.72%,梅毒抗体 25例,占比为 2%。结论 :在患者输血前行传染病检测,可以有效检测出 HBsAg、抗 -HCV、抗 -HIV、 HBeHg以及梅毒疾病,从而有效降低传染病传播率,提升输血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