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避讳制度是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极为严格的制度。《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便已明确规定:“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于是避讳种类便有公讳、家讳之分,避讳方法便有改字、缺笔之别。至如历代避讳具体情况,清代黄本骥先生有《避讳录》五卷,近人陈援(?)先生有《史讳举例》一书,论之已详,毋庸赘(?)。然而,治文诸家对元代避讳情况却极少论及,黄、陈二书也是语焉不详。其主要原因是,元代皇帝姓名的汉字写法都是据蒙古文字音译,无从避忌,故元初对本朝皇帝的名号避讳一般不严格。因此,往往给人们造成这样一种错觉:元代并不讲究避讳。事实恰恰相反,元代的避讳制度极为严格。
简介:避话作为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文化现象.起于周,成于秦汉.盛于唐宋,延及清末,历时二千多年。其结果以致古书内容失实、淆乱,学者稍有不慎,极易为其所惑,甚而以讹传讹,贻误后入。《辞源》(修订本)误调唐韩担虎"原名豹",《辞海》(1979年版)谬以来恒农县为"常农",《汉语大字典》错称"桓宽"作"夏宽"、"桓谦"作"直廉"①等等,皆其例。因此,对于辞书编撰者,对于所有文史工作者来说,弄清古书中错综复杂的进讳情况,实在很有必要。已故史学大师陈垣先生曾著《史讳举例》,总结历代避讳方法、种类,列举历朝避讳史实,分析古书因讳批异之由,提出进讳学的利用及注意事项造问题,为现代进讳学的奠基之作,备受学界之推崇。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