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程千帆先生在《校雠学略说》中曾说:“避讳是东方特有的风俗。因为避讳在历史文献中影响很大,历史学中已有一门辅助学科‘避讳学’出现。”并认为:避讳学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学问。的确,避讳作为一种风习,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礼记》是记述周礼的书,《礼

  • 标签: 程千帆 校雠学 海棠诗 北宋文学 大诗人杜甫 旧时代
  • 简介:<正>第一次是向他人宣告你的人生得意,这一次却是通知各路人马你的人生失意。一切,只是因为—今天收到FACEBOOK(一个社交网站)的通知,意思是某旅居海外的友人生日将到。看到友人的姓名,我的心中莫名一跳。因为,友人居然将她的姓改为夫家的了。虽然他俩都是中国人,

  • 标签: 社交网站 旅居海外 范徐丽泰 吕秀莲 不知道 中国女人
  • 简介:《史讳举例·序》中说:“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封建时代对于尊长和君主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凡遇到与尊长、君主名字相同的字,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叫作避讳。有时避讳一定的史实,或歪曲记载,所以也叫作曲笔。

  • 标签: 避讳 封建时代 名字 君主 歪曲
  • 简介:在英语里,“姓”叫“familyname”,属于家庭姓氏。老外结了婚后,有一方是要改姓的,全家人都用一个姓。当然绝大多数都是女的改成男的姓,给有关部门写封信就办成了。在美国仅有7个州允许男的改成女的姓,据说执行起来费时费力。报纸曾报道有一位男士要随新婚太太的姓,专门请了律师办了好几个月都没有办下来,一气之下,打算去告政府部门歧视。

  • 标签: 美国 结婚 政府部门 “姓” 家庭 太太
  • 简介:<正>从前在江湖上闯荡的人有句话老挂在嘴边: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意思是什么都不怕,一人做事一人当。其实,不在江湖上闯荡的小百姓从前也不更换姓名,爹妈或者私塾老师起的名,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一直要带到棺材,甚至死后还余音袅袅。

  • 标签: 张国荣 刘德华 明星大腕 李小龙 萧秀 静怡
  • 简介:避讳,是中国古代史上特有的一种历史现象,在世界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即原来为整个社会共同使用的文字,一旦被当代皇帝用为名字,就被皇帝垄断专用,臣民不许使用及对其直称,而要用其他方法称呼,这就叫避讳,这种字叫“讳字”。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中说;“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

  • 标签: 避讳制度 中国古代史 其他方法 浅议 世界史 历史现象
  • 简介:我是一名14岁的中学生,我的父母在我一岁的时候就因为感情不合而离婚,我一直随母亲生活,我的父亲每月都支付给我母亲800元钱用于我的生活开支。虽然我不在父亲身边生活,但他经常来学校看我,并非常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我和父亲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最近,有一件烦心事一直困扰着我,

  • 标签: 母亲 生活开支 合法 中学生 父亲 感情
  • 简介:避讳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风俗,是出于对君、亲的尊敬,不直接称呼,也不直接书写他们的名字,而是采用别的办法加以回避。从《礼记·曲礼上》的记载看,早期的避讳,还作了一些原则规定,如'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等。但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随着儒学在封建上层建筑中占统治地位,避讳就日

  • 标签: 峦州 嫌名 封建专制主义 还淳县 临文不讳 睦州
  • 简介:<正>柳宗元《捕蛇者说》结句:“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课本对“人风”一词作了如是注释:“人风’应作‘民风’,唐朝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字。”不仅中学教科书持此观点,不少颇有影响的古文选本,也不表异议。但是纵观柳宗元的一贯

  • 标签: 唐太宗 李世民 柳宗元 偏讳 避讳 封建论
  • 简介: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制度,是古人忌讳传统的延续或传承,即在人死之后讳称其名,以示敬鬼神之义,并由最初的避君王名讳,又发展出家讳、私讳,甚至名字的谐音也要讳,演绎出种种避讳之事,避讳之制因此愈演愈烈。避讳制度既有敬奉鬼神、尊崇先父先王的传统文化心理,又有迂腐而荒诞不经的迷信观念。

  • 标签: 忌讳 避名讳 君讳 家讳 私讳
  • 简介: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存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作为附着在封建社会肌体上的痈疽——避讳,也随之土崩瓦解。避讳陋习随着首义的枪声虽已湮灭在烟波浩渺的时光深处,但回眸因袭了数千年之久的避讳“潜规则”。仍令人不寒而栗。心惊肉跳。

  • 标签: “潜规则” 避讳 封建制度 辛亥革命 封建社会 土崩瓦解
  • 简介:我们在阅读古籍和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时常遇到一些避讳现象。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是遇到和君主、尊长名字相同的字,用换字和缺笔的方法来回避。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避讳沿习成风,形成了语言文字上的一种特殊混乱现象。所以,

  • 标签: 语文教学 琐谈 柳宗元 语言文字 阅读理解 《红楼梦》
  • 简介:(1)港台送礼禁忌在港台风俗中,丧事后以毛巾送吊丧者,非丧事一律不能送毛巾:剪刀是利器,含有“一刀两断”之意,送人会使对方有威胁之感:甜果是祭祖拜神专用之物,送人会有不祥之感:港台话中“雨伞”音同“离散”,若送雨伞会引起对方误解;扇子是夏季用品,台湾俗语“送扇无相见”,因此也不宜作礼品;台湾的居丧之家习惯不买甜食、不裹粽子,如果以糠子相送,会被对方误解,十分忌讳。

  • 标签: 禁忌 送礼 避讳 港台 对方 毛巾
  • 简介:钱大听对避讳学的贡献不仅在于揭示了大量避讳之例,更在于他把避讳学当作治学的工具,运用避讳学知识解决了大量的校勘、版本、考定年代等文史考证问题。陈垣《史讳举例》及其避讳学研究直接受到钱氏的启发和影响,因此,钱氏于现代避讳学的形成,有开启之功。

  • 标签: 钱大昕 避讳学 考据学
  • 简介:纵观古代历史,自周代起,避讳之风贯穿了我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避讳的制度更严于前朝,然而此时却出现了“父子不嫌同名”的矛盾现象。陈寅恪和万绳楠先生皆认为此现象的产生为信道所致。本文通过先假设、再论证的方式,说明信道与“父子不嫌同名”没有必然关联,进而指出其现象存在的可能原因,并以此说明在历史研究中注意避讳学知识的重要性。

  • 标签: 避讳 魏晋南北朝 父子不嫌同名
  • 简介:避讳制度是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极为严格的制度。《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便已明确规定:“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于是避讳种类便有公讳、家讳之分,避讳方法便有改字、缺笔之别。至如历代避讳具体情况,清代黄本骥先生有《避讳录》五卷,近人陈援(?)先生有《史讳举例》一书,论之已详,毋庸赘(?)。然而,治文诸家对元代避讳情况却极少论及,黄、陈二书也是语焉不详。其主要原因是,元代皇帝姓名的汉字写法都是据蒙古文字音译,无从避忌,故元初对本朝皇帝的名号避讳一般不严格。因此,往往给人们造成这样一种错觉:元代并不讲究避讳。事实恰恰相反,元代的避讳制度极为严格。

  • 标签: 黄本骥 为尊者讳 公羊传 本朝 史讳举例 公讳
  • 简介: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出土先秦两汉文献里有一些反映避讳心理和人名避讳的材料,它们可以用来进行文史考证。但由于秦汉时期避讳不严、传抄等原因,在利用避讳字考证时还需其他相关材料印证,进而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以确证。如果找不到其他材料验证、仅有避讳字材料时,也可“大胆立论,慢慢求证”。即使不严整的“此避彼不避”之文字避讳,对文本断代也有价值。分析出土文献中的避讳材料,结合传世文献,我们认为,俗讳(畏惧、憎恶、迷信心理形成的避讳)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敬讳(礼制、政治原因形成的避讳)萌芽于殷商,形成于西周,风行于秦汉及其以降。

  • 标签: 避讳 避讳字断代 出土文献 临文不讳 避讳起源
  • 简介:避话作为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文化现象.起于周,成于秦汉.盛于唐宋,延及清末,历时二千多年。其结果以致古书内容失实、淆乱,学者稍有不慎,极易为其所惑,甚而以讹传讹,贻误后入。《辞源》(修订本)误调唐韩担虎"原名豹",《辞海》(1979年版)谬以来恒农县为"常农",《汉语大字典》错称"桓宽"作"夏宽"、"桓谦"作"直廉"①等等,皆其例。因此,对于辞书编撰者,对于所有文史工作者来说,弄清古书中错综复杂的进讳情况,实在很有必要。已故史学大师陈垣先生曾著《史讳举例》,总结历代避讳方法、种类,列举历朝避讳史实,分析古书因讳批异之由,提出进讳学的利用及注意事项造问题,为现代进讳学的奠基之作,备受学界之推崇。而当

  • 标签: 工具书 避讳字 四角号码检字法 《清史稿》 《汉语大字典》 嘉庆皇帝